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9第三期

【专家智库】“一干多支”是“多点多极”的升级版

发布:2019/02/28 19:51  作者:杨继瑞 杜思远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9年3月刊  阅读量:

201811月,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县域经济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分区分类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处于不同类区的四川各县域该如何确立发展方向?怎样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本县(市)的精准落地,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当代县域经济》特邀著名专家学者就此献策。本期邀请到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智库主席、成都市社科联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继瑞,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后、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杜思远坐堂“专家智库”,与读者分享他们的精彩观点。


作为首位城市的成都及其成都经济区“一干”,是四川非均衡协调发展中的“主力军”和四川发展编队的“航母”,是发展的主干、主轴、主流、大头。图为迅速发展的成都天府新区 车文斌 摄.jpg    

作为首位城市的成都及其成都经济区“一干”,是四川非均衡协调发展中的“主力军”和四川发展编队的“航母”,    

是发展的主干、主轴、主流、大头。图为迅速发展的成都天府新区 车文斌 摄    

 

四川“一干多支”发展新方略,既精准刻画了四川“多点多极”区域发展的大格局,反映了四川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又为四川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时代新方位的四川抉择。“一干”首位当先、“多支”百舸争流,协同给力于四川发展的提质升位,既形象生动又接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的“地气”。因此,“一干多支”四川区域发展新方略无疑是“多点多极”发展战略在新时代新方位的“升级版”。

 

四川非均衡协调发展新方略


“一干多支”是立足四川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省情,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四川抉择。


“一干多支”本质是破除四川不平衡不充分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一般说来,“干”是事物的主体或主要部分,是事物发展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以引申为主干、主轴、干线、干道、干流、主力;“支”是附属于于总体的一个部分,可以引申为分支,支撑、支流、支点等。


作为首位城市的成都及其成都经济区“一干”,是四川非均衡协调发展中的“主力军”和四川发展编队的“航母”,是发展的主干、主轴、主流、大头;“多支”则是四川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支点、潜在增长极点,以及“最大回旋余地”,是四川厚积薄发的“生力军”和四川发展编队的“功能舰群”。


因此,“一干多支”是四川立足省情、“一干”高质效升级突破、“多支”梯度演进和变道跨越、合力竞发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新方略。

 

为“一干”的成都要引领成都平原经济区“起飞”,着力于发展中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对标全球高端,成为四川高质效升级突破的“领头雁”。图为天府新区自贸港一角 车文斌 摄.jpg    

为“一干”的成都要引领成都平原经济区“起飞”,着力于发展中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对标全球高端,成为四川高质效升级突破的“领头雁”。图为天府新区自贸港一角 车文斌 摄    


四川“点”“极”发展能量路径抉择


“一干”高质效升级突破、“多支”梯度快进和变道跨越、合力竞发,激发四川全域“点”和“极”能量,形成百舸争流的新局面,实现“五个大省”到“五个强省”的新跨越,重塑四川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版图中的新方位、新格局。


——作为“一干”的成都要引领成都平原经济区“起飞”。要考量成都极化效应的空间和生态承载力,着力于发展中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对标全球高端,成为四川高质效升级突破的“领头雁”,在创新中实现高位、高端和高质的“新极化”。


一是成都要致力于发展对空间和生态依赖度较低的新经济产业和业态,致力于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形成产业与业态升级版的新极核集群。


二是成都要致力于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致力于打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消费场景,以西部“经济中心”为基础,“科技中心”为动力,“金融中心”为“血液”,“文创中心”为氛围,“对外交往中心”为环境,“综合交通通信枢纽”为硬件,高质量高水平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三是成都要致力于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天府特点”锻造天府新区“发展芯片”和“干中芯”内生力,以产业升级和有序转移与“多支”衔接,与“多支”共建“飞地”产业园区,以产权共担共赢共享机制吸引“多支”合力促进“一干”的高质效升级突破,让“多支”分享成都极化成效。


四是成都要致力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群一体化和同城化,消除中间塌陷现象,将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成为四川的“经济高原”。


川南经济区要依托宜宾、泸州、内江、自贡这四个大城市,构建川南城市群,抱团协同、以自身比较优势重构新型竞合机制,形成川南城市群效应。图为宜宾市长江大桥一景.jpg    

川南经济区要依托宜宾、泸州、内江、自贡这四个大城市,构建川南城市群,    

抱团协同、以自身比较优势重构新型竞合机制,形成川南城市群效应。图为宜宾市长江大桥一景    


五是成都要致力于利用各种叠加机遇,在内陆开发高地中形成高峰,成为“一带一路”向西、向东、特别是南向开放的重要枢纽,实现高铁联网在川--桂粤、川--缅泰等方向的突破,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同时,协同探索共建四川内陆自贸港,为“多支”协同成为内陆开放高地释放高峰能量。


——作为“多支”的区域城市群应集成“多支”和组建四川发展编队中的“功能舰群”。四川区域发展新版图可以在维系四川“五大经济区”大格局的基础上,在区域城市群基础上培育1-2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形成“多支”中的“强支”。目前,省内任何单一城市都没有成为省域副中心的显著优势。因此,必须通过城市群效应逐步培育形成粗壮的“强支”,以“强支”的区域大城市为“核”,形成区域城市群形态的经济副中心,带动中小城市,链接小城镇和城乡地区,重组四川新时代发展的新矩阵。


一是川南经济区要依托宜宾、泸州、内江、自贡这四个大城市,构建川南城市群,以城市群多元化功能一体化为取向,消弭隔膜,形成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友情相通的“五通”机制,抱团协同、以自身比较优势重构新型竞合机制,形成川南城市群效应,率先成长为四川省域副中心。


二是川东北经济区要依托南充、广元、巴中、达州、广安这五个大城市,构建川东北城市群,将其培育成为四川省域的另一个副中心。


三是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要形成城市群格局,成为四川经济副中心还面临着经济基础、大中城市数量、资源条件、人口集聚、产业关联、生态环境保护等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可以作为四川省域副中心培育的“后备梯队”。


作为“多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抢抓互联网、大数据和高铁等科技发展机遇,抢抓四川改革开放的各种叠加机遇尤其是四川南向开放机遇,主动对接“一干”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疏阔辐射瓶颈,努力实现梯度快进和变道跨越。


川东北经济区要依托南充、广元、巴中、达州、广安这五个大城市,构建川东北城市群,将其培育成为四川省域的另一个副中心。图为四川广安市现代农业园区一景  唐明摄 .jpg    

川东北经济区要依托南充、广元、巴中、达州、广安这五个大城市,构建川东北城市群,    

将其培育成为四川省域的另一个副中心。图为四川广安市现代农业园区一景  唐明摄    


——培育四川省域副中心的考量。四川省域副中心不宜多,否则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同时,作为省域副中心的城市群往往需要省域副中心城市来牵头,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按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相关标准,绵阳虽然是大城市,科技功能显著,省域地位举足轻重。但是,它已经在成都平原城市群范围之内,且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效应不显著,很难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一是川南城市群率先成为四川省域副中心,对于缓解“一干”的极化效应所引起的空间和生态承载压力、承接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转移、弥补“一干”水运短板、降低四川出川和出口的物流成本等,意义十分重大。特别是,这一区域对于建设南向开放新通道、对接中国-东盟和孟中印缅、中南半岛、中巴等经济走廊建设,打造中国南向开放桥头堡,构建四川内陆开放高地和内陆南向开放高峰,潜力颇大。


将川南城市群和川东北城市群培育成为四川省域副中心,必须考虑城市群中以哪个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在“多核”城市群中,由哪个“主核”来牵头和协调城市群。目前,川南城市群是一个“多核”城市群,内江、自贡、宜宾、泸州能否成为其中的“主核”,各有千秋。就弥补成都水运短板、建设南向开放大通道、厚积薄发的能量、距离成都的空间距离等因素权衡,宜宾和泸州成为川南城市群的“主核”似乎更适合些。泸州和宜宾比较,就历史基础、长江经济带中的空间站位、南向开放大通道枢纽地位等因素综合考量,宜宾市应该略胜一筹。


二是川东北城市群也成为四川省域副中心,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内生潜力。该城市群以南充、达州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城市群。这一城市群可以有效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等发展战略,成长性很强。川东北城市群中“双核”的南充和达州,南充市作为其中的“主核”应该没有多大争议。


三是为了促进城市群多元功能的一体化,四川可以参照其他省市的做法,由省委常委兼任城市群“主核”的书记,并且在分工上负责该城市群的协调工作;同时,在城市群中设置相应的协调机构和构建常态化的协调机制;用产权和市场机制构建城市群重大项目的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制度安排;将城市群及其协调效应作为省级考核内容等,以积极有效的“指挥棒”,激发城市群“点”与“极”的发展能量,使“多支”粗壮强大,形成“一干”首位当先,“多支”百舸争流的新局面,合力促进四川发展提质升位。


攀西经济区面临着经济基础、大中城市数量、资源条件、人口集聚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可以作为四川省域副中心培育的“后备梯队”。图为攀枝花仁和区工业园区一角.jpg    

攀西经济区面临着经济基础、大中城市数量、资源条件、人口集聚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可以作为四川省域副中心培育的“后备梯队”。图为攀枝花仁和区工业园区一角    


   杨继瑞  杜思远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