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6第八期

访赵万先:激活动力就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布:2016/08/31 14:49  作者:潘兴扬 周淼葭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6年8月刊  阅读量:

激活动力就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专访四川省通江县委书记赵万先


四川省通江县委书记赵万先.jpg    


从2010年到2015年,贫困人口从18.9万减少到7.05万,贫困发生率从29.8%下降到11.3%……实现这一目标,通江县仅用了短短的五年时间。作为地处秦巴山腹地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江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在省、市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中连获佳绩。


如今,通江县更是自我加压,响亮提出:力争在3年内,让最后157个贫困村“摘帽”,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在未来的脱贫奔康会战中,他们将如何攻坚?为此,记者来到通江县,专访了县委书记赵万先。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把农村闲置的资源、资产盘活,又要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并激活市场动力。”赵万先说,只要充分激发通江全县的力量,最终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是关键


记者:就通江县近年来的脱贫攻坚工作而言,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赵万先:“千斤重担人人挑”,我认为,脱贫攻坚工作在通江能取得阶段性成效,各方力量的集中和资源的整合是其中的关键。


第一,广泛集中人才力量。通江县以“五个一批”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抓手,实行一个部门帮扶一个贫困村、一个机关干部帮扶2—5户贫困户。不论行业、身份、岗位,在党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回乡创业人士中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懂经济、懂技术的人才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农技员,在每个村培育永不走的乡村教师、医生、科技带头人、群众工作队等 “四支队伍”,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致富。如今,全县已有2万余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为贫困户找致贫原因、定脱贫规划、兴致富产业,解决具体困难。


第二,积极打破区域限制。通江县是“三山夹两谷”的地形,山高、坡陡、平地少,区域整体贫困突出,我们根据区域特征,将全县划分为10个大片、25个小片,每年推进1—2个大片,在片区中我们特别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大力推行新型经营主体与村、村与村建立联合党组织,通过“组织联姻、新村联建、产业联抓、服务联动”的方式,整合基层组织力量,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确保推进一片脱贫一片。近年来,成功争取实施重大项目300多个,完成投资640亿元,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净增1500多公里,累计解决24.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旧房4万多户,建农民廉租房645套,易地扶贫搬迁4000余人。食用菌、茶叶、核桃、中药材等产业基地达61.5万亩,综合产值突破77亿元,带动4.8万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第三,监督考核职能互补。在督查工作上,通江县统筹纪检监察、审计、扶贫、财政等力量,从全县抽调人力,组建10个专项督查组,每个督查组集业务指导、发现问题、帮助整改、探索机制、工作考核和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建议等职能于一体,对脱贫攻坚中项目推进、资金使用、干部管理等工作开展常态督查,实行“一周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核”,实现了职能互补、工作互促,增强了工作实效。


激活资产和动力,扶贫扶到根


记者:通江县作为革命老区和边远山区,如何在脱贫工作中实现结合实际和力求精准?


赵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既需要把农村闲置的资源资产盘活,更需要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市场的推动作用。我们紧紧围绕贫困群众脱贫奔康需要,明确靶向,才能真正扶到根上。


第一,变静态资源为流动资本。据统计,通江全县有城乡居民个人存款110亿元左右,有农村宅基地13.5万亩,有土地、山林、水域等集体资源总量53.8万亩,集体资产、资金2000余万元。我们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农地、农房、林木、人力、农村闲钱、集体资产“六个盘活”,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增强了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自主投入能力。目前,我们累计流转农村土地15万亩、林地62万亩,抵押融资贷款10亿多元,引导农民将10多亿元存款投向了产业发展、兴办实体经济,带动4万多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第二,围绕市场出台激励政策。有机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康养是通江县近年来打造的特色产业,为聚合多方力量推进脱贫攻坚,我县出台了多项激励支持政策。为突出市场推动作用,我县与龙头企业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山林,优先安排贫困群众务工,优先培训贫困群众技术。支持贫困户加入专合组织,改变小而散的生产方式,有效对接大市场,实现“借船出海”。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回引创业,给优惠政策、给高效服务,对外来投资者高看一眼,对回乡创业者厚爱三分,借智借力加快发展。近年来,通江县已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8个,培育龙头企业40余家,回引成功人士850人,累计回引资金15亿元,带动贫困群众2万多人。推动扶贫工程民营化、市场化,吸引社会资本10亿多元。


第三,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利用农校、卫校等平台,培养食用菌、茶叶、畜牧、乡村医生等专业人才5000余人。组织专家队伍分行业、分片区开展农民技能培训,解决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带动25万人外出或就近就业,劳务收入70多亿元。引进佳士集团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实现1000余贫困群众就业。采取村组干部结对帮扶、龙头企业定向扶持、富裕户帮贫困户、亲戚邻里换工互助等办法,实现抱团发展,绝不落下一户一人。


用活资金,脱贫的坚实保障


记者:在各地的脱贫攻坚任务中,资金问题往往最直接、最现实。在解决这一问题上,通江县的做法是什么?


赵万先:目前,要完成剩余157个贫困村7.05万贫困人口脱贫奔康任务,需投入资金60多亿元。我们将着力用好用活政策,优化资源配置。


其一,用好财政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每年将县级新增财力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0%统筹用于脱贫攻坚,每年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行业资金8亿元以上,向当年脱贫“摘帽”村投入1500万元以上,统筹用于路、水、房、产业、公共服务等建设。帮扶单位为每个贫困村建立20万元的村级发展资金,其中,60%用于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产业发展等急难问题,40%量化为村集体经济股本金,注入本村新型经营主体,按农村信用社同期贷款利率并适当上浮的标准进行分红,每年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左右。


其二,撬动金融资金。近年,我县财政建立了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农业担保基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基金等7000万元,每年撬动特色产业贷、易地搬迁贷、巴山新居贷等各类银行贷款和非银行性职能机构资金20多亿元,实现资金变基金、无偿变有偿、短期变长期、农民变股民。通过创新探索金融机构、帮扶干部、贴息部门、保险部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5+1”助农增收模式,目前已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亿元。


其三,激活社会资金。通过大力实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目前我县已节约建设用地指标1300余亩、实现收益4亿元,群众户均获得补偿性收益7万元左右,计划未来5年节约指标5000亩、实现收益15亿元。通过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7万亩、收益14.7亿元将全部用于脱贫攻坚,未来5年,还将计划新增耕地2.5万亩、实现收益5亿元。通过积极开展“万企帮万村”等公益活动,我县在北京、重庆、西安等10个城市建立扶贫开发协会联络处,每年募集各类资金1亿元以上。


(本刊记者 潘兴扬 周淼葭)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