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6第十期

融入都市区发展,县域需要智慧和魄力

发布:2016/11/01 17:00  作者:袁永波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6年10月刊  阅读量:

  都市区节点城市的县域如何加快发展?江苏省句容市全方位融入南京都市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给出了答案:在节点城市(县域)融入大都市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智慧和魄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都市区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形式,一批区域中心城市通过蔓延扩展、轴线延伸、网络均衡等地域形态的演变机制,推动了与邻近城镇的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态势,实现了各地理空间要素的高度优化组合,进而推动了城市群发展,这也为都市区节点城市全面融入都市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江苏句容经验


  南京市是江苏省省会,句容市在历史上曾归古金陵管辖上千年,位于南京东南30公里,被誉为“南京新东郊、金陵御花园”。


  其实早在2007年,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就曾提出打造都市圈、协作联动圈和战略联盟圈等总体设想,推动与周边市区、县域融合发展。2009年,在修编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就明确将句容市作为南京市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区域。2014年,江苏省政府公布了《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提出要构建基础设施连接、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共享、协同建设的同城化格局,旨在打造国际性大都市区,其中句容市就位于最里层紧密圈。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句容市“南京新东郊”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成功经验主要包括:


  一是跨行政区域协调联动。在南京都市区建设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统筹协调,以规划、项目、政策、资金等形式统筹支持发展,南京市政府、镇江市政府在市级层面建立了协调联动机制,栖霞区政府与句容市政府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高规格、多层次协调机制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句容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区的进程。


  二是交通一体便捷出行。交通是城市融合发展的基石,沪蓉、宁常、宁杭三条高速,104、312两条国道,102、122、243、337等省道,沪宁铁路设有货运中转站,西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新生圩港仅30公里和 45公里,再加上正在修建的南京地铁15号线和S6线,全方位的交通连接格局不断完善。同时,对两市车辆减免征收通行费,探索出租车同城服务机制。


  三是产业对接协同发展。围绕南京市电子、汽车、石化、服务外包和文化等产业,句容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与南京市产业配套,在工业上新发展了自行车、电子、新材料等产业,在服务业上引进了清河国际文化城、大全研发中心、仙林国际人才创业家园、南理工软件等软件外包和文化产业项目,实现了与济南市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配套、协作和提升。


  四是独特魅力吸引居民。句容市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说,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拥有道教圣地茅山,佛教名山宝华,山水瓦屋山,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真山、真水、真文化的原生态旅游资源,还有有机大米、砂梨、美人指葡萄、紫心山芋、蜂蜜等特色休闲农业基地,吸引了大批的南京居民周末度假。


节点城市(县域)融入大都市的路径


  突破行政壁垒,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四大对接,实现与都市区交通一体、产业链接、生态共建、功能互补,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态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节点城市对接都市区的首要任务,要加快推进交通、水利、信息等设施建设,为融合发展提供功能性、网络化的强力有力的基础支撑。加快城市高铁、城际铁路、城市轻轨建设,争取设置高铁站;规划建设节点城市与都市区的高速连接,在主要景区、交通便利处等地多建高速出入口,连接都市周边主要高速线路,形成都市区外环高速路;加快建设国道和省道,实施推进国省道的改造提升;研究开通都市区到节点城市的城际公交线路,有效连接都市区。建立跨区域河流综合监管和执法制度,强化重点河道整治,完善一体化防洪体系,探索跨区域水权转让。实现节点城市在与都市区融合进程中率先同城化。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跨区域的电子商务平台、物流信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监管平台,优化提升网络质量,强化信息服务能力。


  ——产业发展协作配套。建立健全产业协作机制是节点城市对接都市区的核心工程,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实现产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上下游联动,共同打造千亿产业集群。顺应都市区功能疏散的有利机遇,依托产业发展平台,积极承接工业企业重点项目转移,共同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和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主动融入都市区对外开放全局,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新时期全方位开放格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承接专业市场外迁,争取设置保税仓库和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建立旅游产业联盟。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联合推动智能园区、智慧工厂和数字车间试点建设,实现由“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共同推动节点城市产业高端化。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设置产业门槛和政策引导,坚决杜绝引进严重产能过剩和明确淘汰产能过剩,大力引进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高精尖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实施“借脑”工程,建立与知名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战略合作机制,吸引建立教学实验基地和科研中心,推进研发资源开放共享,鼓励联合攻关关键技术。


  ——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节点城市对接都市区的重要目标,要突破跨区域行政壁垒,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开区域保障体系。要继续推动郑新融合发展战略,建立起更高层协调机制,适时建立节点城市与都市区下辖区县的协调联动机制,推动政府部门的合作,实现在民生领域的公共服务互认和共享。支持各类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共建职业教育培训和公共实训基地,搭建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共享。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交流合作,开展远程医疗合作和跨区域院前急救,推进医疗机构医学检验互认,实现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和信息资源共享,推动医疗保险定点互认和费用联网结算。建立跨区域人才需求目录,共同建立一批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提高劳动力技能。加快推进社会保险政策对接,逐步统一区域内社保标准,实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生态环境同建共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节点城市对接都市区的重要保障,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在城市功能布局中凸显节点城市地位,推动生产要素在地区间双向流动。建立跨区域生态廊道,实施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河流湿地,建立沿河绿廊,构建生态涵养带;依托交通干道,建设交通线路绿化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百千万”农田防护林、城镇社区绿化美化及平原沙荒营造林。推动节点城市域水系建设,打造由河流及城市生态水系组成的复合型、多功能的现代水利网络体系,谋划推进水系连通工程。建立跨区域环境协调机制,在规划编制、项目布局、产业门槛设置、污染物排放、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生态补偿、应急处理等加强合作,加强生态环境追责和赔偿,共建天蓝、水绿、树美和宜居的乡愁田园。


  在推进节点城市与都市区融入的过程中,要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的政府间高层次对话、协调和推进机制,强力推进重大生产力、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布局,从而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协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四大对接,最终将节点城市发展潜力转化为产业优势,将都市区区域优势转化为都市区、城市群发展优势。


(作者:袁永波 单位: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研究所)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