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7第二期

农信社精准扶贫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2017/02/04 22:13  作者:陈宏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7年2月刊  阅读量:

农信社精准扶贫的调查与思考

以四川大竹农商银行为例


  随着中央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各地银行机构积极响应,纷纷行动,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对于深耕“三农”六十多年的农信社来说,扶持贫困农户发家致富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在农信系统内快速铺开,也逐渐面临一系列问题和困难需要化解和克服,本文结合大竹农商银行精准扶贫工作实践对此作简要探讨。


  大竹农商银行的精准扶贫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全县面上的以信贷支持和改善基础金融服务为主要手段的金融扶贫工作,另一方面是县内省定贫困村——石子镇民主村的定点扶贫工作。截至2016年11月末,大竹农商银行已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10025户,授信金额25062万元,向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030户、3806万元,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6笔、2490万元(在贷余额5户、1790万元)。


  坚持“输血”与促进“造血”相结合,成立了帮扶工作小组,配备了13名扶贫工作人员,积极帮助民主村改善基础条件、规划发展脱贫产业,促进贫困户自主“造血”、走上增收路。截至2016年11月末,已到民主村开展扶贫实地调研6次、进村入户访贫问苦3次,向贫困户发送米、油、棉被等帮扶物资各118份、价值4.95万元,向特困户发送慰问金1.1万元。


扶贫攻坚工作六举措


  ——积极主动汇报请示,努力争取政策支持。一是主动向县政府汇报,积极争取扶贫小额贷款的政策支持。大竹农商银行主动向县政府报送了《关于申请财政支持发放扶贫小额贷款的请示》,阐明了希望参与发放扶贫贷款的意愿和优势,得到县政府的充分支持与认可;随后,县财政局、县扶贫移民局与大竹农商银行签订了《产业扶贫信贷基金担保贷款合作协议》。扶贫移民局也在大竹农商银行开立了分险基金账户,为大竹农商银行全面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打好了政策基础。二是为保证扶贫信贷资金的充足性,大竹农商银行向人民银行申请并获得5000万元扶贫再贷款。


  ——大力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助力贫困户追逐“脱贫梦”。在获得扶贫贷款主办行资格后,大竹农商银行充分发挥扎根农村多年、专注农户贷款的经验优势,机构遍布城乡、深入农村的“桥头堡”和人员优势,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扶贫贷款政策、调查贫困户贷款需求、收集授信评级资料。同时,为最大程度保证贫困户受益,大竹农商银行还主动将扶贫贷款额度放大到5万元。正因前期工作到位,大竹农商银行的扶贫贷款业务逐渐呈现迅猛之势。


  ——“特色产业贷”扶持企业发展,以增加就业带动贫困户脱贫。针对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推出“公司+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信贷模式,实施就业金融扶贫。


  ——试建金融扶贫示范区和示范点,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大竹农商银行在县内永胜乡的茨竹村和朝阳乡的木鱼村分别试建了金融扶贫示范区和示范点,努力为县内金融同业探索出更好更加丰富的金融扶贫经验,并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


  ——用活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优惠贷款利率。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对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扶贫贷款政策,对发放的扶贫小额信贷全部实行同期人民银行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35%,即:对发放的2年、3年期的扶贫小额信贷均执行4.35%的优惠利率,进一步降低了贫困户前期垫支的利息成本。另外,对发放的扶贫小额信贷以外的个人精准扶贫带动贷款、产品扶贫贷款、项目扶贫贷款都执行该支农再贷款优惠利率。


  ——强化基础金融服务,让贫困户过上现代金融生活。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大竹农商银行加快了电子化建设进程,在全县主要街区和所有乡镇,已安装布放了148台ATM、374台POS机,在各行政村布放了329台EPOS机(助农小额取款机),进一步拓宽了农村支付结算渠道,实现了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和“7×24”小时全天候“不打烊”;在6个金融服务空白或薄弱乡镇设立了定时定点流动服务网点,安装了ATM,实行逢场天提供人工服务、冷场天自助机具提供服务的金融服务模式,让农民群众办理金融业务不再走“冤枉路”;花费成本1300余万元免费为农民群众开立金融社保卡(IC卡)32万张,占全县农户社保卡的90%以上;每年花费约800万元的卡、折、业务凭条、打印耗材等物资,代理发放了全县各类涉农补贴和农民养老金18项、每年资金量达到4亿元;积极配合县人行,抓好了全县80余个贫困村的基础金融服务改善工程,做好中央惠农金融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同时还在县内竹北乡南马村和五峰村试点建设了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示范站。


金融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


  ——强化智力扶贫,增强贫困户自主脱贫意识和能力。一是提供信息支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客户优势、信息优势,为贫困地区招商引资提供信息、牵线搭桥,搭建“融资+融智”的创富平台,帮助当地引进一批“两型”产业项目,增强发展后劲。二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聘请农、林、特、畜牧等专业技术人员,以使用技术培训为重点、以产业扶贫为目标,培训新型农民,达到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积极实施“雨露计划”工程,提高贫困农民外出就业和稳定增收能力。三是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加大贫困地区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力度,捐赠科普、农业、创业、管理等文化书籍和光碟,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文化水平,增长金融知识,使农民学会金融致富。


  ——加大信用体系建设,提升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一是继续狠抓不良贷款清收。农户的攀比思想严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农信社要继续协同法院、公安等司法部门对赖账户展开强力的依法清收,对影响恶劣的要采取依法拘留、张贴黑名单的方式进行打击,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促进农户树立借款必还的诚信意识。二是推进信用村镇的建设工作。继续与人民银行、工商、税务、地方乡镇等部门合力将信用村镇的建设工作推向深入,加大对信用村的激励,引导农户从“要我守信用”到“我要守信用转变”。三是加大对失信户的惩戒力度。法律方面,对到期不能归还的贷款一律进行依法诉讼,保障对债务的追索权;舆论方面,要加大对失信黑名单的曝光力度,给失信户施加较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完善贫困户评级制度,提高金融扶贫覆盖面。一是借助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契机,针对目前贫困户建立大数据资源,并根据劳动状况、健康状况及财务状况,建立贫困户专项评级系统,提高目标客户筛选简易度。二是将五险一金、低保、医保等数据加入到贫困户风险评级系统中,加大农户金融信用记录覆盖。三是加大金融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户金融参与意识,从存款、结算等方面点滴增加信用记录。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做实做好评级授信。一是组织群众申报基本情况。做好扶贫工作宣传,动员群众按照有关要求对自身的家庭收入、各项财产和支出情况进行申报,为信息采集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组织开展评议。农信社应根据每户村民上报的基本情况,组织驻村干部、村支两委、党员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对符合帮扶条件的农户进行评定。三是进行公示。对经认定的贫困户在村子里张榜公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一步确保公平、公正。


  ——争取更大政策支持,增强信贷扶贫能力。一是建立风险基金。建议由政府财政出资,按照扶贫贷款总额的10%—20%建立风险基金,若扶贫贷款最终无法收回则可由风险基金弥补。二是争取税收优惠。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项目,扶贫贷款的利率定价必然较低。对于利润低、风险高的扶贫贷款,农信社应争取获得税务部门对扶贫贷款的免税政策。三是争取人行支农再贷款。以扶贫工作为契机,积极向当地人行争取支农再贷款,并请求人行给予更低的贷款利率,进一步增强农信社的支农、扶贫能力。


  ——加强信贷产品和模式创新,推进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是一个系统长久的工程,仅靠“撒胡椒面”的方式显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一是支持龙头产业。信贷投放要向当地优势产业倾斜,支持农户“抱团取暖”产生致富的集群效应;积极培育、引进和鼓励本地涉农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专业合作组织+市场+农户”等模式,支持重点村和农户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进一步促进低收入人群增收。二是引入多种担保方式。在原有多户联保、个人担保的基础上,引进担保公司担保、农村房屋抵押担保、合作社为农户担保等模式,进一步增强贫困户的融资能力。三是创新信贷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信贷产品进行创新,推出期限更长、办理更方便的扶贫贷款品种,为扶贫事业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扶持。四是完善农业保险。由政府部门牵头,大力引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提高农户的抗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作者:陈宏 单位:四川大竹农商银行)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