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9第三期

【经济人物】返乡“女汉子”的咸菜致富路

发布:2019/02/28 20:33  作者:王斌源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9年3月刊  阅读量:

四川邻水县以东铜锣山深处,有一条长约10公里、宽约3公里的沟槽——贵人槽。这是一个邻水县家喻户晓的地名,这里的金钟、金垭、大堰3个村也因为闭塞的交通和落后的耕种条件,而成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脱贫攻坚改变了这里的面貌。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为了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鼓励业主发展咸菜产业,在贫瘠的土地里种下希望。

 

致富能人李水英,正是依靠当地咸菜产业成功的又一个典型。李水英扩大产业规模,带动周边村民抱团发展,依靠做咸菜,成了金垭村里第一个“百万富翁”。


致富不忘带乡亲,土生土长的贵人槽女子李水英决定,她要干一件大事——她准备将贵人槽的咸菜打造成邻水版“郫县豆瓣”,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奔康,让贵人槽重现富贵。贵人槽村民励精图治,志智结合,奋力摘“穷帽”。

 

李水英(右二)向记者展示每日读报心得.JPG    

李水英(右二)向记者展示每日读报心得    


“女汉子”的咸菜“金疙瘩”


时过境迁,夹在两山之间的贵人槽因为交通不变、信息闭塞,逐渐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的吹响,也唤醒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信心。李水英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李水英是土生土长的“贵人槽”人,出生在大堰村,1994年丈夫邱友俊一起外出务工。随着家中父母身体状况日渐不好,加上3个孩子相继上学需要人照顾, 2003年,李水英辞工回到老家。“在外打工能挣钱,在老家靠什么赚钱呢?”回到家的李水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直以来,“贵人槽”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挣钱,在家种植传统的小葱、大头菜等农作物,但收入微薄。在李水英看来,只要自己勤劳,一样能在家干出点名堂。于是,李水英开始在家种玉米、养10几头种猪,自繁自养30余头肉猪。因为养猪出名,李水英也逐渐被大家所熟知,周围人都钦佩这个外表柔弱,但做事认真的女子,提起李水英,大家都翘起拇指称赞她为“女汉子”。但种庄稼、养猪,付出的精力太大,常年的超负荷劳作,李水英也逐渐感到吃不消。“天不亮就出门,天黑还没进门。”李水英这样描述她以前的劳作情况,“其实养猪,除去粮食、幼猪等劳动成本,加上每年行情不稳定,收入并不高。”李水英开始思考做点其他的。李水英想到了自己从小熟悉的手艺做咸菜。


得益于地形、土壤、气候的先天优势,贵人槽历来都有种植蔬菜的传统,特别是制作咸菜的大头菜。“在贵人槽,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咸菜,大部分咸菜都卖到县城,由于口感好,颇受欢迎,常常供不应求。”每每到此提及贵人槽咸菜便让人垂涎三尺,这里的咸菜也因此占据了邻水各大农贸市场,并销往重庆、广州等地。李水英分析认为,做咸菜是比较合适的挣钱门路,技术和市场都不缺。


决定走转型之路后,李水英还是小心翼翼。最初,她只用5亩土地种上大头菜做实验,第一批做出来的2000斤咸菜,卖到了邻水县城,收入近万元。咸菜成了李水英的“金疙瘩”,她告别了肩挑背磨,经销商直接上门收购,咸菜卖到每斤4元。初尝到甜头的李水英下定决心,要把制咸菜的规模做大。不少村民外出务工,土地闲置,李水英也盘过来栽种。渐渐地,“女汉子”李水英的咸菜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从5亩到50亩,从2000斤到10万斤……依靠做咸菜,这名40岁的农村妇女,成了村里第一个“百万富翁”。致富不忘带乡亲,土生土长的贵人槽女子李水英决定,撸起袖子,准备和村民们一起,大干一场。她要干一件大事——准备将贵人槽的咸菜打造成邻水版“郫县豆瓣”,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让贵人槽重现富贵。

 

主图 包装咸菜.jpg    

包装咸菜    


从手工小作坊到加工厂


在贵人槽,虽然家家户户都有种植大头菜、制作咸菜的传统,但真正靠咸菜致富的只有李水英。这位勤劳的农村妇女还有一道绝活,制作出来的咸菜在邻水县城颇受欢迎。正是这门吃香的手艺,李水英走上了转型之路后她就和邻水县城的咸菜经销商陈伟一道,办起了咸菜手工小作坊。


“光是陈伟的门市,一年就要卖掉我这里20多吨咸菜,而县城有超过20名咸菜经销商。”李水英说,贵人槽的农民有零散种植大头菜、制作干咸菜的传统,邻水县城的干咸菜,几乎都是贵人槽的农民卖给经销商的,“远远不够销”。


“规模小,栽种分散,价格不统一,没形成品牌效益。”李水英一语道破其中的原因,贵人槽里的人卖了近百年咸菜,但是仅限于养家糊口,离致富奔康还有很大差距。李水英认为,要让村民稳定持续增收,就必须抱团发展。传统的种植与制作模式改变不了大家的贫穷命运,必须做出改变。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着力解决“思想贫困”,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的基本技能,变“单向输血”为“双向互动”,切实把群众致富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李水英要带领周边村民种大头菜、制咸菜,打造贵人槽咸菜品牌,脱贫致富。


李水英的想法得到村上和乡上的支持。“贵人槽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需要李水英这样的‘领头羊’。” 长安乡长陈飞认为,发挥贵人槽的传统产业优势,围绕小小的咸菜坛子,大有“致富经”可念。得到县乡的支持,李水英信心倍增。2016年,村里召开社员大会,商量将种大头菜和制咸菜作为脱贫产业,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把撂荒地都种上大头菜。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得到村民的一致赞同。“跟水英干,我们心里有底气。”贫困村民刘永德说。


带头人,如何带?李水英承诺,将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成熟后以保底价统一收购和加工销售,这无疑为一部分还心存顾虑的村民吃下一颗“定心丸”。当年,李水英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50亩土地进行栽种。同时,引导该村4个小组连片种植了300亩大头菜。通过统一种植、管护,大头菜的品相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每亩最高可产出2500公斤。2016年底,连片种植的300亩产出500余吨大头菜。


但是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传统的手工制作咸菜,既要靠劳动力,又是靠天吃饭,需要大好晴天。“从大头菜的收割、清洗、切丝、晾晒……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李水英觉得,传统的手工栽种制作模式跟不上规模扩张的需求,机械化生产势在必行。


2016年李水英和丈夫商量后自掏腰包,拿出多年的积蓄150多万元建起了“龙井湾咸菜厂”。该加工厂面积1200㎡,目前已建成清洗机、切条机、输送带、切碎机、搅拌机、烘干机等设备的流水作业线,设有独立发酵池、烘干房、存储间,年加工干品咸菜能力350吨、加工鲜菜能力2000吨,产值120万元,利润30万—40万元。拥有“妃上龙井”品牌商标。目前,该加工厂除自行流转土地200亩发展蔬菜种植外,每年还为村民免费提供3万株蔬菜种苗,与村民签订保收合同,常年提供就业岗位15个,年人均务工收入8000/年。菜丝在太阳下晾晒需要10多天,而烘干房只需一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5 龙井湾咸菜加工厂.jpg    

龙井湾咸菜加工厂    


创品牌领村民奔小康


早些年,贵人槽流传着一句话:大堰的石灰,金钟的菜,金垭的人没事就捉黄鳝卖。勤劳、朴实的贵人槽人,不安于现状,不安与贫困,一直在寻找出路。外出务工、在家务农搞产业,都是出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李水英明白,留在贵人槽里的人,必须在这片土地上做文章,而她的责任就是,为村民“掘出”一条致富路。李水英和长安乡长陈飞分析,贵人槽卖了几十年的咸菜,在邻水县,大家知道买咸菜就买贵人槽的,但是,超出邻水县范围,有谁会知道贵人槽咸菜呢?陈飞觉得,如果能把贵人槽咸菜打造成“郫县豆瓣”“涪陵榨菜”一样的知名品牌,咸菜的价格自然就上去了,老百姓的兜里自然就鼓起来了。在家加工厂的同时,李水英外出考察“取经”,学习其他地方打造农产品品牌的经验做法。“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要进行包装,还要丰富产品类型。”李水英发现,咸菜不仅可散装,也可精装,或者抽真空包装。


20179月,精装咸菜“妃上龙井”试水市场,一罐净重2公斤的咸菜,卖出了80元的价格。“只有将咸菜的品牌打响,才能占领更广阔的市场。”李水英表示,以后要把贵人槽的咸菜推向全国市场。在李水英的长远规划里,要把贵人槽的咸菜打造成邻水版“郫县豆瓣”。在创品牌这条路上,乡亲们也将搭乘这路“快车”富起来,让贵人槽真正成为“贵人”之地。


4 咸菜种植基地.jpg    

咸菜种植基地    


集体基金入股变“三赢”


按照“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的思路,在扩大生产的同时,李水英的加工厂还吸收村办集体公司产业扶持基金入股,经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不论经营状况如何,前五年每年按照投入的基金7%固定分红。


从传统手工作坊到机械化生产,产业的发展,也带动村民持续增收。该村贫困户刘永福算了一笔账:2017年,他流转3.5亩土地1400元,加工厂和基地间隔性务工4000元,自己家庭作坊制作咸菜4000元,仅仅咸菜产业一项就收入9400元。如今,全村有41户贫困户通过咸菜产业增收32万元。


 “加工厂常年提供就业岗位15个,年人均务工收入8000元。”李水英表示,为保障群众的收益,在用工上优先考虑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采取“龙头企业+专合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确保“双赢”; 2017年,该村村办公司向该厂注入25万元产业扶持基金入股合作,年按入股金额的7%固定分红作为村集体收入,2017年村集体固定分红1.75万元,实现了自身发展、村民致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三赢”。


长安乡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突出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脱贫攻坚重心由脱贫摘帽向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转变。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模式”。突出产业扶贫主渠道,遵循“四跟四走”原则,总结并推广“发展产业帮扶”“盘活资产帮扶”“就业带动帮扶”“合作引领帮扶”“折股量化帮扶”等模式,构建“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的产业扶贫大格局。


按照“一村一品”,扩大“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围绕“龙头带动、基地推动、订单管理、入股分红”等形式,持续做大做强蔬菜、林果等特色产业。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上什么”,突出抓好产业扶持项目的落实,确保每个贫困村有 2-3个支撑产业。贵人槽因地制宜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大户34户,各类蔬菜种植面积常年达2万余亩。贵人槽蔬菜基地成了名副其实县城蔬菜供应基地,达到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效果。


1-村民晾晒咸菜.jpg    

村民晾晒咸菜    


王斌源

(四川省邻水县长安乡人民政府供图)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