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9第三期

【县域金融】农信蜀信e“智慧+”回归乡村实践

发布:2019/02/28 20:38  作者:邹四芳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9年3月刊  阅读量: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今天,面对市场、政策、同业及自身的强烈需求,四川农信提出了“智慧银行”“主力军银行”的建设方向,以“智慧+普惠”的方式回归农村、回归用户。


当前的农村和用户是怎样的?如何回归?笔者以蜀信e服务下沉、对接本地生活为例开展了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

 

秉持本地化特色


互联网金融快速兴起,客户习惯已经从“金融脱媒”迅速变化到“用户脱媒”,对传统的金融业务模式和流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反观自身,虽然四川农信深具线下本地经营经验,但布局网点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虽然四川农信客户规模庞大,但客户数据尤其是非金融数据的获得、提取、分析、再利用却相对匮乏;虽然四川农信当前的电子银行渠道已经遍布城乡,“蜀信e”平台也已经具备较为完整的基础金融产品,但同质化竞争严重,在吸引更多用户自主使用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


但线下本地经营经验丰富、客户规模庞大、良好的金融服务平台,是四川农信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特征和优势,这也决定了四川农信的金融科技创新没有必要去复制他人模式,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本地、客户、平台”三大优势叠加,不难发现本地场景打造、本地化生活服务、行业服务拓展是四川农信金融科技的一大突破口,通过与本地用户高频、刚需的生活场景结合,激发用户使用意愿、培养用户使用能力、形成用户的使用兴趣。

 

服务上网下乡


——深化蜀信e平台金融服务应用场景打造,改变以往对电子银行产品“一厢情愿”“威逼利诱”式的尴尬营销。通过场景打造激发客户意愿,通过产品融合支撑场景发展,将不限于水电气、学费等生活刚需业务搬上蜀信e平台,让客户在场景中获得服务,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同时为与各大银行、第三方平台错峰竞争,充分发挥自身本地经营的优势,将探索目光、服务产品下沉到乡镇一级,融入乡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提高乡镇居民的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


——强力推动“蜀信e·惠生活”本地化,为乡村振兴搭建平台。因购买消费平台同质化竞争激烈、“蜀信e·惠生活”平台自身品牌影响力不足,可将惠生活电台的拓展重点从用户拓展转为商户拓展,结合合江特产和旅游大县的特点,着力输出本地景点、本地特产,尤其贫困户(村)生产作物。将综合金融服务站作为其线下展示、销售的平台,收集当地的产品名录,筛选后上架,为其打造销售渠道,利用产品来吸引用户,实现“农产品进城”;综合金融服务站同时也可为当地农户提供产品代买、寄存等服务,实现“工业品下乡”。


——加强无现金支付业务的探索,推广“蜀信e·惠支付”,为乡村振兴打通渠道。将扫码支付逐步融入农村集贸市场、商超酒店、农村公交等场景的支付结算市场,充分满足农村地区非现金交易需求,不断提升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水平。对于手续费敏感的强势企业,可同步合作蜀信e扫码特惠支付,以蜀信e特惠的补贴价打动强势企业的同时,扩大蜀信e客群和使用率。


——结合蜀信e量身开发信贷产品,为乡村振兴注入血液。通过蜀信e·惠支付、惠生活等渠道平台与当地居民生活场景、产业场景密切联系,从而有效获取当地居民的支付结算、生活消费、销售购买等数据,数据之间彼此交叉验证,就能助力信息流、资金流相统一。通过对金融及非金融数据的提取、分析,在做好风控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供大数据信贷产品。


——加强线下宣讲和指导。当前农村使用智能机、微信比较普遍,为金融科技的建设打下了较好的群众基础,而产品和场景的打造让其激发出使用意愿后,更需要跟进的是他们的使用能力和使用兴趣,让他们能够使用、喜欢使用。事实上当前铺设的自助设备、电话支付终端已经实现全覆盖,但使用率有待提高,重点问题就在于不知道、不会。


对此,应加强对农村的线下宣讲和指导,以网点、综合金融服务站(点)、金融联络员为圆心向外辐射,发挥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传播作用,同时定期不定期与村社通过金融知识广播、金融黑板报、金融夜校、本地公众号推送、本地村社微信群等加大金融知识的渗透力度。此外,除推广金融知识,还应结合农村农民关心的问题和知识进行宣传、解答,真正深入民心。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农村和农民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小,但在接受到的金融服务、生活服务上仍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选择以“智慧+普惠”的金融科技建设方向,回归农村、回归用户是大有可为的。从用户出发,变营销产品为综合服务,变渠道建设为场景打造,走出银行、“上网下乡”,全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从而推动金融科技接地气,走进乡村同振兴。


(作者:邹四芳 单位:四川合江农商银行)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