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9第八期

【典型案例】李霞:向现代农业强县跨越

发布:2019/07/31 17:15  作者:车文斌 廖俸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9年8月刊  阅读量:

向现代农业强县跨越

专访中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李霞

 

“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保持战略定力和发展耐性,高质量打造一批特色产业聚集区、优势区”……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大会上的生动讲话激励着中江县人民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快马扬鞭。作为四川农产品主产区县的先进县,中江挂面、中江丹参、中江白芍闻名遐迩。中江县突出特色发展,坚持农业发展优先,侧重农业空间规模质量和农产品保障能力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2+2”现代农业的产业布局越走越通畅,正向四川现代农业强县迈进。

 

中江县城区全貌.jpg    

中江县城区全貌    


打造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


记者:此次发展大会上,中江县是作为四川农产品主产区县被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的,那么,会后中江将如何落实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的相关部署,继续把现代农业做优做强?


李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四川要“擦亮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省委把乡村振兴摆在优先位置,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培育创建一批农业强县。中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的相关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的思路,着力推进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一是定目标。依托独特区位和资源禀赋,确立了近期打造环成都经济圈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后花园,远期打造西南片区乃至全国一流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工物流基地、绿色发展示范基地的农业发展战略目标,着力培育一批名优品牌和优势产品,加快形成规模化种养、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多功能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二是定方向。立足中江特色优势,围绕全省“川字号”特色产业发展导向,确定了“2+2”产业发展方向(即优质粮油、畜牧业两个基础产业+中药材、蚕桑两个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打造“四园一体”,(即:永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中国芍药生态养生产业园区、中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仓山农旅融合产业园区、继光水库现代休闲农业综合体)。


三是定布局。主动融入德阳“双圈层”农业产业大环线,科学布局主导产业,着力建设中北部50万亩优质粮油、西部龙泉山区10万亩道地中药材、东南部20万亩优质蚕桑3个产业带,形成“南蚕桑、西药材、中北优质粮油产业带”空间布局。

 

中江县委副书记、县长王霞(右)在办公室接受本刊记者专访.JPG    

中江县委副书记、县长王霞(右)在办公室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做强2+2”农业产业


记者:中江县现代农业发展成绩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那么在贯彻落实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中江采取了哪些措施,积累了哪些成功经验?


李霞:一是调优结构。按照2+2”产业发展方向,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做优做强优质粮油、现代畜牧业两个基础产业和中药材、蚕桑两个特色产业。201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81.2万吨,油料总产量9.6万吨;种植中药材10.94万亩,新建桑园6300亩,发放蚕种1.72万张;生猪出栏108.1万头,小家禽出栏2582万只,肉类总产12.1万吨。


二是示范引领。围绕农业产业规划布局,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基地),示范引领农业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现已建成各类特色园区(基地)80个、其中经省级认定1个、市级认定4个。建成中江丹参、中江白芍道地中药材基地6.89万亩,优质蚕桑基地2万亩,中江柚基地3.5万亩,龙泉山现代中药材产业园区纳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采取“公司+农户”模式,依托温氏集团,带动扩大生猪、肉鸡等养殖基地建设,实现生猪年出栏105万头、肉鸡年出栏1643万只。


三是提升质量。充分发挥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整体认定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创建优势,积极打造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示范。目前,全县拥有“三品一标”农产品117个(无公害农产品68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4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制定《中江县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区域性地方标准58项,其中18项上升为省级标准。建成中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查询、责任可追究、消费有保障。目前,全县58家企业开通溯源账户,64个单品完成溯源身份认证。


四是创响品牌。我们加强了中江特色农产品的包装和营销,鼓励使用“蜀道”“味中江”“江江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包装上市,创建并打响了以中江挂面、雄健面粉为代表的粮食品牌,以年丰“纯乡”为代表的油料品牌,以中江丹参、中江白芍为代表的道地中药材品牌,以“中江生猪”“爱好蜜”“蜀中农夫•救兵粮土鸡蛋”为代表的农特电商品牌。目前,全县共拥有农副产品商标675件,其中全国驰名商标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国际商标1件。


五是壮大主体。设立农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建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开展信贷贴息和保费补贴,扶持县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省市龙头企业评审认定、县级专合社示范评定、农产品品牌创建等,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家(其中,国家级1家)、农民合作社857个、家庭农场60个。

 

中江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江县手工银丝挂面.jpg    

中江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江县手工银丝挂面    


聚力脱贫奔康促乡村振兴


记者:乡村振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在努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中江县将如何着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李霞:一是着力脱贫攻坚。把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首场硬仗,尽锐出战,超常工作,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结合乡村振兴,统筹抓好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和土坯房改造,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乡村面貌;引导和扶持发展特色产业,高起点培育扶贫产业,高质量建设扶贫产业园,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二是着力基础设施补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建村社道路200公里,加宽100公里,增设3000公里村社道错车道,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行政村100%通客车;整理仓山、继光、广福等10个乡镇的土地,新建高标准农田10.33万亩;改善7.9万人安全饮水条件;改造农村电网线路675.19公里,加快农村5G4G+基站建设,新建配变351台,实现农村动力电全覆盖。全面提升农村道路、灌溉、饮水、电力、通讯等基础条件。


三是着力产业振兴发展。围绕全市“双圈层”产业大环线,按照“2+2”产业布局,打造“四园一体”和仓山、集凤、南山、清河、永太5条农旅融合带。大力发展优质规范的畜牧、水产业。大力培育引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2019年计划创建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各1个,县级农业园区8个。


四是着力人居环境改善。采取“拆、改、保、建”方式,分类推进农村土坯房整治,大力推进新村聚集点建设,到2022年,全面完成土坯房整治任务。扎实推进污水、厕所、垃圾和彩钢棚整治“四大革命”,示范创建178个“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培育(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6个。同时,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道德培育,深化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等乡村治理,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五是着力农业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量化试点工作,打造2-3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示范乡镇;稳步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积极推进“农担、农投、农交、农保”新四农工作。

 

做实产业链把效益留在县域


记者:中江县坚持以“产业欣荣、农民增收、全民奔康”为目标,在农业产业扶贫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受到全国的关注。在农业产业扶贫,中江是如何做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霞:一是发展集体经济。按照市级贫困村每村30万元、非市级贫困村每村20万元,建立村级产业扶持基金,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754个。


二是建立扶贫产业园。以“村村入园、户户入社”为目标,通过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贷款融资、招商引资、扶贫项目等,建成药材、水果、蚕桑、食用菌等扶贫产业园112个、面积30807亩,带动163个有扶贫任务的村、20697名贫困人口增收。逢春制药公司在石泉、集凤等乡镇建立丹参GAP种植核心基地2000余亩,辐射发展丹参产业化基地2.1万亩,带动农户1.23万户,产年丹参6000吨,区域内贫困户年均增收近万元。


三是发展小微产业。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贫困人口发展有市场、见效快的微养园、微菜园、微果园、微药(花)园等小微产业,确保有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较快增收。2018年,向1359620013人贫困人口发放产业奖补1318万元,发展大田生产13059个、微菜园13258个、微养园11435个、微果园4513个。


四是做实产业链条。做实产品流通链,建成中江农特产品网销展馆2个、物流中心1个、农村电商服务站650个、村级益农信息社773个,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988家,上线农产品200余种。做实精深加工链,着力招商引资,引进了玉冠农业、峻原农业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壮大本土加工企业,全县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户。做实农旅融合链,着力打造5条农旅融合带,已建成“芍药谷”“荷韵南山”“四川盆底”“太安桃花谷”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办好乡村旅游节会,做到“月月有节会”。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68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亿元。


五是探索“五金”联结机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探索建立了扶贫产业“五金”联结机制。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入股分红获股金,委托经营拿酬金,集体反哺得现金,实现脱贫致富。比如:仓山镇宝金村扶贫生猪代养场,目前已投入250万元,其中,政府出资100万元,贫困户贴息扶贫贷款150万元。前5年,养殖场每年固定拿出60万元,一半偿还贷款,一半给贫困户分红。第6年起,每年固定分红18.4万元,让贫困户每年实实在在得到红利、持续增收。


本刊记者 车文斌 廖俸 /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