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0第七期

【专家智库】康养产业发展应处理好九个关系

发布:2020/07/03 14:55  作者:侯水平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20年7月刊  阅读量:

近年来,康养产业在我国发展势头迅猛,但在热度持续升温中也暴露出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为了促进康养产业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在改善民生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的作用,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关系。

 

融合发展与康养

产业自身特点的关系

 

康养产业在发展实践中种类丰富、形态多样。之所以精彩纷呈,除了其借以发展的资源环境禀赋差异外,还因其是以保护人的生命、增进人的健康和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提供康养服务为主要业态的各种产业集合。因此,与传统产业不同,康养产业是新兴的复合型产业。但这并不是说其自然而然地就会实现与其他产业融合,取得预期的发展效果。应对不同产业的特点和相互融合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科学推进,促使康养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更不能因为康养产业需要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就忽视了其自身的属性,把康养产业与其他产业完全混同。目前各地在推进中康养产业的概念过于泛化,好像什么都可以纳入其范围,而学界对康养产业也缺乏准确定义。比如有一篇论述攀枝花康养产业发展的文章,将改进苴却砚营销方式也作为康养产业的内容。康养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为其发展找到了新的载体和领域,要在融合发展中挖掘载体产业的康养元素和二者的联系点,探讨康养产业运营模式、技术服务等与载体产业结合,为载体产业注入康养元素,为康养产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产业形态、产品和服务,满足康养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在融合发展中拓展康养产业的领域和市场。这就要求在融合发展中要重视康养产业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发挥,围绕康养主题,以休闲养生、健康养老需要利用改造载体产业的基础设施,对载体产业进行功能再开发。在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项目经营管理中,以康养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新视角建立能够发挥融合优势促进康养产业发展的规范标准等。康养产业融合度高,信息收集牵涉面广,资料整理、数据分析专业性强,处理好康养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需要探索建立针对康养产业自身特点的统计标准、方法和体系。

 

康养产业发展与促进

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康养产业的兴起既是我国发展转型和消费市场结构升级的产物,也为产业转型带来了契机。康养产业在借助其他产业基础拓展领域、不断发展的同时,又创新了相关产业的业态。在融合发展中需要以“康养+”的理念重新审视农业、林业、服务业以及旅游业等传统产业。“康养+”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有机融合,业态创新,从而要求资源重新配置,市场重新定位,产品形态调整,经营模式变革。


发挥康养产业的作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康养+农业,康养与农业已经融为一体,农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而是康养与农耕以及乡村生活元素相融合形成的新型产业——康养农业。在农业发展中需要引入田园康养的内容,农作物选择、农事活动组织以及农活安排等,要突破传统的耕作等方式,根据当地的区位以及自然环境等条件重新布局组织,使休闲养生度假与当地的田园、乡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具有区位和资源等优势的地区,应以建设农业公园的理念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康养农业。根据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等资源特点,农业公园可以突出某一主题,形成特色,如热带植物、中医药康养、地方民俗等。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应深化农业生产的场地,例如云南元阳的梯田,农民生活的空间,如古村民居、民族村寨,农业生产的场景;如吉林查干湖的冬季捕鱼以及农作物本身;如全国各地的油菜花景观等的旅游价值,特别是应挖掘民俗文化的旅游潜力,培育农村农业的康养旅游功能。在我国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出现了空心村和大量的空置房。可对农村的空置宅院、废弃的学校、乡镇撤并后腾出的办公用房等进行调研,探讨将它们用于康养产业的可行性。例如陕西省蒲城县八里庄敬老院,就是将撤销后的原贾曲乡政府大院改造而设。许多空置房屋历史悠久,地方特色突出,有很高的旅游观光价值,通过开发和改造,可用于民俗休闲康养,提供具有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体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在农村空置房屋改造利用方面可以学习借鉴日本的做法。日本领先于我国完成了城市化,且更早地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推动乡村空置房屋改造为民宿、用于高龄老人的养老和看护服务场所、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康养产业的兴起,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拓展了全新的领域。旅游业与康养业如何融合发展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二者既有密切联系,但也有目的途径等方面的差异。例如,传统旅游是为了游览、观光而出行,“旅”和“游”都有外出行走的意思,而康养的目的是“康”,方法是“养”,“养”和“静”更是常常连在一起,所谓“静养”。很多人到一个空气好环境好的地方,可能希望多住一段时间,而不再是匆匆忙忙地到此一游。在旅游业中增加康养内容后,要从康养的视角和需求看旅游。观光旅游和康养旅游,因其目的不同,其服务业态等也会有差异。前者以吸引游客眼球,满足观赏为主,自然更加看重景点等的新奇;后者以促进人的健康,满足养生需求为主,主要看重的是环境和服务。森林康养发展较早的德国、韩国等,将其称之为“森林疗养”,而不叫作“森林旅游”,其奥妙也是重在人的身心疗养,增进健康,而非传统的观光旅游。康养旅游实质上已经是集旅游、休闲、运动、文化、娱乐及养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新型产业业态。《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把康养旅游定义为: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身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相比传统的观光旅游,康养旅游着眼于游客不断提升的多元需求,更加强调自然、人文等多种资源在旅游体验中的整合。 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服务管理等还是围绕观光游览布局建设,门票仍是主要收入来源。在旅游业中融入康养内容,应探索如何对传统旅游业加以改造,从过去更多地注意“动”——以游为主转向动静结合,特别要补“静”的短板,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要从围绕游客观光转向更加重视方便不同层次康养产品消费者休闲养居,据此创新旅游业规划和经营管理新模式,发展康养旅游新业态。从旅游与康养结合的业态发展趋势看,旅游康养中游的成分在逐渐下降,而“居”和“养”的成分逐渐增加。特别是老年人群,居住、休闲、生活的目的性更强。即使同样是“动”,旅游的“动”和康养的“动”也有很大区别。笔者曾经参加过一些徒步活动,就在普通的景区或者干脆就在乡野田间进行。如果是为了观光游览,估计不会有多少人愿意来“游”来“览”的,但组织这样的活动是以徒步健身为目的,参加者并不怎么关心景点,只要有青山绿水,有田野风光就满足了。


康养产业的兴起,也为我国林业调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契机。在各类康养产业形态中,森林康养尤其受到青睐。不断发展壮大的森林康养产业,为我国正在推进的林区林场改革以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强劲动力。要抓住这一机遇,为解决林业发展体制和机制僵化寻找新的突破口,促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林业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发展森林康养,协调处理好林业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解决林区家庭增收问题。我国一些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枯竭等原因面临转型,康养产业的兴起为其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如康养产业的兴起推动了“百里钢城”攀枝花的经济转型。在攀枝花那样的资源型城市由钢城转向康养之城的过程中,发展资源的转变也带来城市定位的变化,由此对城市建设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生产科研、服务管理以及人才等都是围绕钢铁产业组织布局,现在就要围绕康养产业发展的要求进行系统地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不是将两种看似不同类型的产业对立起来,更不是要完全放弃原有的钢铁等产业,而是要使钢铁生产与康养产业在同一座城市融合发展,钢城文化一定程度上也要转化为服务于康养产业的资源。要利用好国家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发展康养产业创造更加安全便利舒适的环境。

 

康养产业发展中

多产业整合的关系

 

康养产业的复合型特点不仅体现在与林业等某个特定产业融合,在其发展过程中还要求多产业整合,以促进资源共享形成发展的合力。康养产业的兴起使传统产业之间有了更紧密联系的需求,如林业和旅游业、服务业、农业、工业、商业等因康养元素的介入而更加密切地融为一体。伴随康养产业发展出现的多产业融合,比起以往产业融合其反应更加剧烈,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以森林康养产业为例,在其发展中自然地集聚了与此相关的产业链,涉及土地、房产、旅游、税收、交通、医疗、保险等多个政府部门,也融合了养老、养生、旅游、文化、体育、体验、休闲、娱乐等多个行业,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 对于这样具有综合性整合性的新产业形态,需要相关产业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协调管理,使各产业间的联系互动更加紧密,共同发展。


我国的产业政策、规划和项目安排等很大程度上具有条块分割的特点,为了形成发展合力,需要打破条块分割。康养项目规划应与周围的农业、林业等融为一体,与当地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没有产业支撑的孤立的康养项目是很难可持续发展的。在农业、林业等产业发展规划中,融入康养产业内容,发挥相关产业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平台、环境和产品的作用。同时,也要整合各相关产业资源,对于来自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文旅、卫健、林业草原、民政等不同部门的发展项目、重点工程、资金投入以及促进产业发展的其他扶持政策等,要以康养产业与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加以整合,用好政策,盘活资金,支持企业跨领域跨行业发展。按照康养产业发展需求,改造、提升现有农业、林业及旅游业等设施,布局新项目,在农业、林业及旅游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中,为康养产业发展目标下的多产业融合预留空间。在康养产业发展中促进多产业整合,要求树立系统思维,进一步深化产业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还需要加强各相关产业部门间的协作。政府机构改革使文化与旅游部门合并,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创造了条件,但还不能很好地融合康养内容,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使康养便利有效地融入旅游,文化和旅游部门,如何与卫健、林业、农业农村等与康养产业密切相关的部门建立协同关系。通过统一规划和建立协作机制,深化康养产业与相关产业以及多产业相互之间的融合度,降低彼此的摩擦内耗,增强互补性,促进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康养产业与医卫事业的关系

 

康养产业与医疗卫生关系十分密切,发展康养产业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都是为了增进人的健康,康养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医疗卫生资源保障,医养结合是发展康养产业的重要途径。当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在推进由以疾病治疗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自然更要重视医养结合。在这一领域还有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需要进一步克服。国际上有的国家把康养费用视为医疗费用,如德国有350处森林疗养基地,公民到认证的森林疗养基地的花费已被纳入国家公费医疗范畴。在我国,关于医保资金是否进入康养产业领域目前学界有不同的观点,现行医保政策也不支持养老机构内的医疗服务,各地似乎有探索的积极性。个人以为,对此持慎重态度虽有必要,但应允许在一定范围先试点,摸索经验。


看到康养产业与医卫事业具有一致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二者的功能与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康养服务并不以救治病人和卫生防疫为直接目的,且往往是面向特定人群,就我国目前的发展实践看,更多的是面向收入较高的人群;医卫事业不仅以救死扶伤为其目的,还要着眼于提升全社会的卫生状况,健全防疫体系,也就是说,其服务的对象是大众,国家把低收入人群的医疗保障更是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因此,康养产业不能与医卫事业相混同。在医院等参与康养产业发展上,应以不影响正常医疗,不挤占医卫资源为前提。以四川为例,抽象地看该省拥有华西医院、省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著名医院,有大量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和其他优质医疗资源可服务于康养产业,但如果把治病救人这一块不看作康养产业的内容,在这些医院一号难求的当下,让其医疗资源投入康养产业是不现实的。还应看到,康养产业中的医疗服务仅仅是康养产业功能中的一项,不能因过于强调医养结合而削弱了其他功能。一些地方在发展康养产业中过于强调医疗,热衷于引进高端医疗机构,而忽视了其他领域,加大了投资风险,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康养产业对服务人员素质的要求与医护人员也不相同,即使在康养产业领域服务的医护人员,也与医院的医护人员在专业技能等方面要求不同。因此,康养产业发展要针对性地加强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

康养产业与养老事业的关系

 

由于康养产业的服务人群主要是老年人,由此导致康养产业与养老事业在服务人群和功能上产生一定的交叉重叠。因此,在发展康养产业中制定政策、作规划和立项时,需要兼顾两方面的特点,使二者互相促进。产业管理部门和民政部门等应密切联系,协调对接康养产业和养老服务业的政策及管理等。


但在看到二者有一定交叉重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区别。由于学界和实务部门关于康养产业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当前各地康养产业发展实践中,常常与养老事业完全混同。学界也有人认为所谓康养产业就是健康养老产业的简称,是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形成的新兴现代服务产业。是以60岁以上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综合性产业。把康养产业完全混同于养老产业,忽视康养产业自身的特点,并不利于康养产业的发展,还可能对养老事业造成消极影响。“康养”≠“养老”,康养产业也不等于养老产业,不只是老年人有康养需求,康养产业在社会功能上与养老服务并不能等同。应推广全龄康养、全民康养、全域康养的理念,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消费偏好群体的康养业态。就康养产业自身来说,也是种类丰富多样,分成不同层次的,即使同样是面向老年人群,有的康养产品和服务与基本养老关系更为密切,有的则属于享受型。例如森林康养产业的主要消费群体是高端和部分中端消费者,一些企业针对经济上比较富裕的人群养老需求开发的森林养老项目,更多的是看重森林资源的稀缺性能够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康养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持补充养老事业,可以探索康养与养老协作机制,但不能取代养老事业,政府在发展养老事业方面的责任更不能交给康养产业市场。要组织动员和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参与养老服务。社会养老保险资金能否用于康养产业需要做深入的调研论证,以不影响低收入人群养老为原则。在康养产业发展中,应推进多元化和普惠化。前者着眼于满足不同层次消费人群的需求,后者突出公平性重点是面向困难群体和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康养服务。解决这部分人康养需求和购买能力不足矛盾应多策并举,财政购买服务、低收费服务、鼓励慈善组织参与等。

 

康养产业与房地产业的关系

 

康养产业的兴起,房地产开发商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康养地产成了国企、上市公司和各路资本布局的重点领域,许多知名房地产企业纷纷向这一领域进军。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发展康养产业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必要的住房更是不可少,而这些正是房地产企业的长项。因休闲康养的带动,海南的三亚、云南的西双版纳以及四川的攀枝花等具有特色优势资源的地区,当地的房价也都快速上升。但从全国各地康养房地产发展的情况看,也不乏失败的案例。总结已有的经验教训,房地产企业进入康养产业领域,需要处理好房地产开发的优势和康养产业发展要求之间的关系。


房地产开发商需要补不熟悉康养产业的短板。由于康养产业初兴,大多房地产开发商也都是刚刚介入这一领域,迫切需要了解康养房地产与一般住宅和商业地产的区别,在经营管理中引入熟悉康养产业的专业人员,在项目规划设计建设中要体现康养理念,学习国家有关康养产业的用地、金融等政策。康养房地产规划、房间设计和配套设施应能满足多层次不同消费人群养生、养老的需要。一些开发商不在康养服务实质内容上花功夫,热衷于制造概念、噱头,不少以康养名义建设的住宅项目徒有其名,房子设计上的功能以及配套服务管理等与普通住宅几乎没有两样。我国一些以康养旅游名义开发的小镇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失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教训就是过于重形式、轻内容。还没有理解康养产业的内涵就一哄而上,房地产建设轰轰烈烈,造成房地产过剩,而缺乏吸引康养消费者的服务等实质内容。


政府在康养房地产项目的规划和招标中,应引入康养服务要求,设立相应的条件和门槛。在过去数十年的房地产热中,开发商只管建房子,卖房子。康养地产则不同,其核心在于服务,在于房子卖完后的管理,能够吸引购买者的不仅是房子,更是未来的服务。如果康养小镇等主要由房地产商主导,难免导致虎头蛇尾和软硬失衡的问题,建设前期开发商为了把房子卖出去,会在环境打造上下功夫,但不大会重视与康养相关的配套功能等,而一旦房子卖完,后期的养老产业等的运营则无人管,或者管理相当薄弱。还应注意的是,适当开发一些高端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养生地产和度假酒店无可厚非,但不能偏废,导致过度配置基础设施。政府在规划康养产业中要处理好享受型康养和保障型康养的关系,在用地政策等优惠措施方面有所区别。

 

重点区域与普遍发展的关系

 

发展康养产业需要一定的载体平台,也需要集聚效应。因所处区位和自然地理环境等不同,各地发展康养产业的资源条件等存在一定差异。划定重点区域,确定一些特色基地,发展重点康养小镇,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形成集聚优势,打造品牌,对于促进康养产业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区域就不能发展康养产业。总体上看,康养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地都有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应鼓励各地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等,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康养产业业态。还要看到,康养小镇、康养基地及康养与旅游相结合等,更多的是面向外来人口,而康养的需求不仅是外来人口,当地老年人等也同样有。从这一点看,为了满足当地人群的康养需求,那些非重点区域也需要发展康养产业。此外,康养资源并不是静态和一成不变的,随着交通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观念等的改变,原来不具有优势的资源可能被重新认识,成为发展康养产业的优质资源。例如,广汉市松林镇是该市唯一一个山区乡镇,过去比较穷,但近年来因交通改善,城市居民对新鲜空气的追求和对休闲养生的重视,原来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山丘荒林等成了难得的资源,当地干部群众借势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举办桃花节等活动,过去鲜为人知的地方民俗文化也受到游客青睐,带动经济较快发展。


培育龙头企业

与广泛社会参与的关系

 

龙头企业具有投资规模、经营管理、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等优势,在行业发展中起着带动引领作用。我国康养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参与的企业还显得弱小零散,不仅难以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益,更为重要的是不利于康养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标准化建设和规范服务,也难以形成品牌优势。需要在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和打造知名康养品牌上下功夫。龙头企业的培育可与康养产业基地、重点园区和康养小镇建设相结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重视龙头企业培育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推动广泛的社会参与。康养产业面对的消费人群具有宽领域、多层次的特点,不同的人群对康养的消费需求是不一样的,大型康养企业在面向高端消费人群方面有优势,但中小企业在提供多样化的康养产品和服务,面向普通消费群体方面更具有灵活性,而农户等在发展民居康养,与民俗文化体验相结合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康养产业发展中不能一枝独秀,而应百花齐放。

 

扶持与监管的关系

 

当前康养产业在我国各地都得到了重视,一些省市明确把康养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扶持,纷纷出台包括项目用地、报批、融资信贷以及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毫无疑问,康养产业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但由于康养产业与人的生命健康等密切相关,加之其是复合型产业,涉及面广,其发展更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管。


政府要加强康养产业规划、标准体系和服务规范建设。目前一些地方康养产业领域出现了各类基地、园区、中心等过多杂乱,缺乏服务标准规范等问题。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了有关康养产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些行业标准,如《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LB/T 051-2016)行业标准。但总体上看,整个康养产业的标准体系建设还刚刚起步,需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加快向高水平拓展,康养产业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加强标准体系和服务规范建设,有利于促进康养产业领域的开放合作,鼓励外资进入养老与健康服务业。


康养产业与基本民生问题密切相关,对康养产业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在政策上应有所区别。要协调好康养产业中的商业营利性和医疗养老服务的关系,后者更具有公共福利性质,不能一味地交给市场。目前康养市场出现的一些混乱现象应引起注意。一些不具备提供康养产品的主体进入康养产业领域,一些人挖空心思骗老年人的钱,发布虚假广告,提供的所谓保健品成了“坑老品”。因为老年人被骗导致养老无着、家庭失和等,在我们周围时有发生。需要加强相关法治建设,规范康养市场秩序。在加强健康及养老服务质量体系建设的同时,要完善准入、运营、评价、监管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康养产业诚信体系建设。康养产业因涉及多个产业领域、多个部门,规范相关监管及执法活动,需要加强卫健、民政、文旅、自然资源、林业、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多部门间的合作,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成管理合力。促进康养产业发展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在行业标准的制定、行业自律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整合监管执法资源,加强协调配合,努力建立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群众参与的康养服务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康养产业涉及多产业融合,也涉及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合作,在资源相似或互补、区域相邻等情形下,如四川的攀西地区与云南,抱团发展、联动发展会形成聚集效应。政府与行业协会应相互配合,解决好康养产业发展中的跨区域协作问题,例如医疗机构跨省异地就医平台建设,医保跨省异地结算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康养项目开发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政府的规划和监管职责绝不能缺位。当前康养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主要是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因为生态环境好等受到了特别的青睐,充分体现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但适合开发康养项目的区域往往也是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受到特殊保护的生态环境区域,发展康养产业要珍惜宝贵的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在康养项目上不要打法规政策的擦边球,更不能违规建设。我国一些地方的休闲度假项目因为破坏生态环境而被叫停或被强制拆除的教训需要引以为戒。


有了这次刻骨铭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历,人们会比以往更加珍惜生命,重视健康,可以预料,康养产业将迎来大发展的新机遇。处理好康养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关系,康养产业的发展将极大地改善民生,增进公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也必将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院长 侯水平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