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0第九期

【典型案例】生态引领 崇州特色林盘书写“西控”答卷

发布:2020/09/05 22:38  作者:潘兴扬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20年9月刊  阅读量:

“四山一水五分田”,是四川省崇州市独有的地理格局,也是其价值所在。


2017年,成都提出重塑产业经济地理的“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策略,其中“西控”战略将通过控制开发强度、产业门类、生态红线等方式实现整个区域更高品质、更可持续的发展。


“西控”区域总面积约为7185平方公里,位于成都正西方向的崇州市正当其中。“西控”实施三年多的时间里,崇州市以绿色、生态为本底,用特色林盘助推全域高质量发展的成绩,交出了成都“西控”生态发展的高分答卷。

 

道明镇竹艺村  张文洪 摄.jpg    

道明镇竹艺村  张文洪 摄    


枇杷茶的千年复兴


1 崇州枇杷茶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启动仪式  周淼葭 摄.jpg    

崇州枇杷茶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启动仪式  周淼葭 摄    


7月2日,第九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位于主场馆核心区域的崇州展馆以当地特色的竹编工艺布展,在整个场馆内独树一帜。作为茶博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崇州市于开幕当天正式启动崇州枇杷茶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工作。


崇州市副市长郑文学介绍,枇杷茶的茶种属于中国珍稀原生茶种,而制作工艺被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枇杷茶不仅是崇州珍贵的生态财富,更是成都鲜活的“山林味道”。因茶树叶片肥大、形似枇杷叶而得名的枇杷茶,只原产于崇州文井江流域的山地。早在宋朝,龙门山脉一带的枇杷茶就被作为贡品进贡朝廷,“龙门贡茶”之誉流传甚广。


崇州市副市长郑文学(左)与茶博会参会嘉宾交流  周淼葭 摄.jpg    

崇州市副市长郑文学(左)与茶博会参会嘉宾交流  周淼葭 摄    


作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崇州枇杷茶色泽红润、香气浓郁、味道甘甜,特色鲜明且适合养生健康。而随着崇州全域旅游产业、农特产品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散落在山林中的千年古茶树得到了有效保护。依托这些资源,崇州开发的一系列枇杷茶品类,成为崇州又一张靓丽的名片。近十年来,通过崇州市政府重视、打造和民间力量的强大支撑,枇杷茶经历了从本地土茶到高端精品茶的华丽蜕变。


7月末,《当代县域经济》记者来到崇州。正是多雨的时节,伴着煮茶沸水“咕噜咕噜”的翻滚声,竹里牧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马艳向记者讲起了枇杷茶的故事。


崇州枇杷茶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坎坷。据统计,目前在崇州范围内,可用于生产枇杷茶的原生古茶树,树龄百年以上的有2000余棵、千年以上的有50余棵,零星分布于海拔600—1200米的龙门山脉区域。


十多年以前,国内小叶茶的市场已十分成熟,工艺不断提升,而枇杷茶叶型较大且产量低,无法形成商业规模,导致出产的茶叶口感粗糙、造型不美观,久而久之,崇州枇杷茶给予外界的印象较差,长时间处于自产自销的状态。


竹里牧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马艳向记者介绍枇杷茶树种  潘兴扬 摄 .JPG    

竹里牧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马艳向记者介绍枇杷茶树种  潘兴扬 摄    


当时,群众的古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山上的古茶树有的野生野长,有的则突兀地立在农民的耕地里。而采收枇杷茶要把梯子架在山地上,一天也很难采到2斤鲜叶。据当地人回忆:“古树采茶赚不到钱又碍事,还不如把树砍了种点农作物。”汶川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从生命安全角度考量,组织原本居住在山里的村民到平地集中生活,也间接让采摘枇杷茶的劳动投入增加。


2008年后,崇州市逐步加大古茶树保护力度,有意识地进行古茶树价值科普、组织承包经营。针对采茶劳动投入大、农民不愿采茶的问题,崇州市政府着力将鲜叶收购价从8元/斤提升到50-60元/斤,并不断组织专家进行采茶的教学和培训。


崇州枇杷茶由此开启了定位高端、服务小众的发展之路。发展至今,崇州枇杷茶大小经营主体已有十余家。其中,竹里牧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从3年前启动了育苗研究,为枇杷茶的规模化种植带来了希望。马艳告诉记者:“我们采取从母树分离的方式进行育苗,最大程度避免了树种的变异。”目前,竹里牧茶农业的育苗已经成功,正准备在崇州市道明镇范围内发展100亩的种植基地,种植后的第4年便可着手采摘。

 

林盘中的鲜道·幸福里农文旅综合体  张文洪 摄.jpg    

林盘中的鲜道·幸福里农文旅综合体 张文洪 摄    


特色林盘的价值转化


7月8日,在成都召开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动员会暨“西控”工作推进会上,崇州市的特色林盘开发理念受到高度肯定。


所谓林盘,指的是成都平原特有的生态系统形式。林盘集合了生产生活功能,拥有树林、田地、河湖等原生自然资源,传承了天府农耕文明与巴蜀民俗文化,被誉为“陆地绿岛”。


崇州是成都地区内川西林盘数量最多、类型最全、保存最好的区域。近年来,崇州通过编制川西林盘价值地图,将区域内784个保护林盘划分为产业型、居住型等4种类型,突出“一个精品林盘催生出一个规上企业”理念,把民宿、餐饮、农庄、书院、博物馆、美术馆、体验中心、乡村酒吧等业态植入到林盘中,既保留安闲、舒适的氛围,又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位于崇州市白头镇大雨村13组的鲜道·幸福里田园综合体,就是崇州特色林盘的代表。


来到“幸福里”,穿过售卖新鲜蔬果和特色农副产品的市集,便能看到掩映在高大林木中舒适惬意的就餐区。正值午餐时间,游客络绎不绝。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有自助的特色农家菜,也有高档的雅间提供‘九大碗’,如果要在湖边玻璃房子吃火锅,提前10天预约!”


据介绍,鲜道·幸福里田园综合体项目一期占地42亩,总投资2400余万元。项目作为崇州市竹艺村乡村旅游的延伸,结合周边无根山登山健身步道、读书台道观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集音乐、餐饮、民宿、研学于一体的生活消费新场景,着力建成成都西“乡村音乐会客厅”。


“幸福里”着力发挥集体经济作用,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专业化运营”的改革路径,发动88户村民自筹资金106万元;动员在外优秀人才“带资金、带技术、带人脉”返乡创业;积极向上争取扶贫开发资金,共计筹资2400余万元用于项目打造,探索出了一条“引导群众参与、统筹产业项目、注入社会资本”的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新道路。


目前,当地成立“蜀禹农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经营主体采取“以租为主、保底承租、二次分红”的合作模式,探索建立“4321”新型分红机制(4成收益用于群众参股入股的分红;3成收益作为村集体收入,普惠全村居民分红、公共事务;2成收益计提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公益金;1成收益作为项目实施的管理费用),在保证村民集体利益的基础上,更好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林盘中的休闲住宿 潘兴扬 摄.JPG    

林盘中的休闲住宿 潘兴扬 摄    


民宿业在林盘中开花结果


在走访中,记者看到有的村民在自家的院墙上开了窗口,售卖零食和特色饮品;有的则腾出整套房屋,重新装修成民宿或茶馆。幸福里在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消费和生活场景的同时,也为周边村民也带来了更多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目前,幸福里已直接解决周边村民就业60余人;带动村内年轻人积极创业,成立代驾公司,组成专职、兼职代驾队伍,为游客提供方便实惠的代驾服务;建成农夫集市,为周边村民提供农副产品销售平台,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记者发现,无论是改建还是新建,当地都在最大程度上留住了林盘和乡村的原始风貌——遇到高大的林木,便在建筑物上开孔留下生长空间;民居院里院外种植的茄子、青椒、李子树或柚子树,只要不影响整体美观,则尽量保留。


当地负责人介绍说,崇州市坚持以规上企业的产业标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进行打造,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力争实现一个林盘就是一个服务型规上企业的美好愿景。像鲜道·幸福里这样的特色林盘,已成为“西控”背景下,乡村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新典范。


本刊记者 潘兴扬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