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2年第五期

【调查研究】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以广东省陆河县为例

发布:2022/05/17 09:29  作者:陈健栋 刘思广 陈凯婕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2年五月刊  阅读量:

[摘要]  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路径,形成了快速发展的态势。粤东陆河地区在“两山”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发展农村旅游产业并取得一定成绩,本文基于陆河县的现实情况分析得出当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高校青年学生助力乡村振兴视角出发,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红色资源;社会发展

[基金项目]  2021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攀登计划”立项项目(编号pdjh2021b0629)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到了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并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旅游将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相结合,带动乡村产业链发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佳载体,如今已逐渐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之一。

 

陆河县的实践与成效

 

陆河县位于广东省汕尾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雨水充足,冬季短暂,植被四季常绿。在自然风光方面,拥有火山嶂、白水寨瀑布、红椎林保护区、地表温泉等资源;在历史文化方面,有东坑尖山寺、商贤家庙、九厅十八井等蕴含人文风情的旅游景观;在民族特色方面,陆河全县均为客家民系,乡村民族文化尤为浓重,乡土文化如舞火龙、布马舞、采茶戏等特色鲜明。此外,陆河县是海陆丰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当地栽种梅花的历史由来已久,天然生长和人工种植的梅林面积达10万余亩,被誉为中国青梅之乡。虽然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两山”理念引领下形成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中,东坑镇共光村大力进行环境整治,显著改善了村容村貌,在梅花盛开季节,通过开展电视、互联网等宣传推广,吸引了游客前来观光赏梅,从此开始走上了乡村旅游发展道路。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共光村已建成“万亩梅园”“青梅旅游风景区”等景点,入选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单。

 

问题与困境

 

——农民外流,人力资源不足。项目组调研发现,虽然陆河县以水唇镇螺洞村、东坑镇共光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人力资源不足的困境。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陆河县2020年常住人口为249242人,较2010年的291541人减少42299人,降幅达14.51%。而农村人口外流则更为明显,且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随着人口外流逐步萎缩,基本民生需求难以满足。以教育和医疗服务供给下降为代表的多种因素加剧了村民外迁的想法,而人口的不断外流使村内的乡村旅游发展面临“人荒”,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恶性循环。

 

上述问题也是国内众多乡村发展普遍面临的困境,长期以来因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所致,欠发达地区人口大规模往发达城市迁徙,逐步造成农村地区空心化现象,这正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难点和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缺乏系统规划,景区业态单一。通过对陆河县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当地虽有“世外梅园”国家级3A景区、鹰嘴峰风景区、万亩梅园景区和擂茶体验馆等游玩景点,但开发程度不足,形式较为单调,可供游玩程度有限,具体表现为留不住游客且游客在当地消费水平较低。

 

——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资金不足。陆河县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建设的力量主要是县、乡(镇)政府以及村集体,旅游景点建设大多为政府主导,但由于当地是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以支持产业发展,而旅游产业建设属于先期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行业,难以吸引大型文旅企业投资,故在旅游产业长期建设上颇显乏力。

 

——农民思想保守,发展动力不足。陆河县属于欠发达山区,部分村民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和认知较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回报存在顾虑。此外,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不充分,相关产品大多还处于生产阶段,没有加工转化、流通销售,而农业林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农事体验、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元拓展还在初步阶段,产业融合度低。

 

对策与建议

 

——科学规划,明确主题。首先应摸清县域内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情况,并统筹规划全县域旅游发展,着力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层次感、多样化的旅游景区群。其次要推动产业链多元化发展,着重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体验项目,如以梅花为主题的文创产品等 ,围绕乡村旅游构筑产业矩阵,使游客愿意在此停留消费。与此同时,为降低交通时间占比,基层政府应建设完善旅游景区道路交通设施,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依据客流量动态开行旅游专线。

 

此外,还应以提高游客舒适度为发展方向,在乡村景区设立现代生活服务场所,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提升游客游玩的便利性、娱乐性。

 

——推动产业融合,培育特色品牌。通过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加快农村有机食品、客家文化特色产品、红色文化纪念品、深加工农副产品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培育特色品牌,推动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如水唇镇螺洞村在广东食品药品技术学院的对口帮扶工作过程中,双方合作培育出蜜蜂养殖产业,发展了蜜蜂养殖、蜂蜜及其副产品加工生产销售的产业链,每年为村内增收达百万余元。

 

——挖掘潜在旅游资源。陆河县乡村旅游以赏梅观光为特点,而梅花季只在每年冬天持续一个月左右,因而旅游业淡旺季分化明显,是目前的短板所在。建议积极挖掘本地自然风光与人文资源,探索不受季节天气等自然因素限制的旅游项目。如建设红色革命展览馆,发展红色旅游。当地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陆丰是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区域内有多位革命领导人故居和纪念园、根据地旧址和革命老区村,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多渠道寻求发展资金。首先,县、乡(镇)两级政府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大型文旅企业投资,鼓励在外发展的本地企业家回家乡创业,同时尝试PPP等融资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其次,要积极争取广东省政府支持革命老区发展资金向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倾斜,推动乡村旅游与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区和生态资源型产业发展示范区。最后,要争取银行信贷支持,促使商业银行推行“大型企业带动、银行让利贴息、小微企业受益”的普惠融资服务 。

 

——拓宽营销渠道,培养与引进旅游人才。首先,要着力打造以“梅”为主题、“体验乡村生活”为特色的旅游名片,加大与旅行社合作力度,以赏梅为主线、体验客家文化生活为辅线,把陆河县推介给毗邻的珠三角地区中老年人等群体,吸引他们前往陆河县旅游。其次,要通过与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实现高校人力资源与企业旅游管理岗位的有效衔接,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输入专业人才。此外,要积极申报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村寨等,培育知名旅游品牌。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已取得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当前首要任务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要明确易返贫致贫人口,大力扶持脱贫户开展旅游创业就业,让其从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使乡村旅游与扶持易返贫致贫户有机结合。

 

陈健栋  刘思广  陈凯婕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