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2年第8期

【县域金融·理论】金融助推四川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发布:2022/08/05 17:00  作者:高波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2年8月刊》  阅读量:

[摘要]  强省之基在于强县。金融支持体系不健全是制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四川省为例,系统分析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成效、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县级政府、金融机构、县域中小微企业角度,提出基于良好信用生态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议。

[关键词]  金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  四川能投金鼎产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金融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配套的金融支持,同时也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主要举措

 

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城乡一体化程度是四川省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的底部支撑。金融支持不足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四川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金融机构也积极贯彻政策导向和监管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2004年以来,四川省连续19年以省委“一号文件”形式部署“三农”工作。其中,2022年“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保持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和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引导在川大中型商业银行提升县级机构授信放贷能力和效率,督促指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强化支农支小市场定位。《关于推进“5+1”产业金融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19〕2号)提出,推动金融资源向农产品加工园区汇聚,引导金融机构对接农产品加工园区金融需求。

 

——初步形成了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当前,四川省已形成了类型多样、结构较为合理的多层次县域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20年末,四川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为228家。其中,主要定位为服务县域经济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法人机构101家,分支机构5808个,从业人员50067人,资产总额20980亿元;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机构的法人机构56家,分支机构303个,从业人员4474人,资产总额807亿元。2022年,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2086.1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4.4%。

 

——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成效显著。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为四川省其他地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可借鉴经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成都市银行机构已普遍设立“三农金融部”或“普惠金融部”,互联网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涉农征信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多元化新型金融组织逐步建立。第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日益深化。依托农村产权和现代农业制度赋能,探索了近20种农村产权抵押标的融资模式;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创新,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贷款、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第三,农村金融核心基础设施建设效果突出。“农贷通”村级服务站持续完善,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较好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制约因素

 

——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规模壮大,资金需求由小额信贷向大额贷款转变;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为代表的农业发展方式,延长了农业经营周期,使得资金需求由短期贷款向中长期贷款转变;依托产业园区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产业集群,使得工业园区对于贷款的需求增加。

 

——县域经济资金外流严重。本文选取四川省2020年GDP排名前40名且非地级市主城区所在地的县域2020年末存贷比情况(剔除缺少2020年末存贷款数据的县)进行分析,包括仁寿县、成都市青白江区、彭州市、广汉市、江油市、威远县、金堂县、大竹县、射洪市、都江堰市、南部县、泸县、什邡市,共13个县(市、区)。其2020年末的平均存贷比仅为54.13%,大大低于全国的81.69%和全省的76.93%。县域存贷比偏低的情况,在全国其他省份也普遍存在。为此,银保监会要求对县域存贷比进行监测分析,加强考核引导,合理提升资金外流严重县的存贷比。

 

——县域金融体系不完善。县域金融机构虽多,但真正设在乡(镇)上、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较少且还有减少趋势。在金融业务开展中,“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县域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中型金融机构的县域分支机构权限普遍较小,产品不够丰富。

 

原因分析

 

在金融科技大发展背景下,部分商业银行陆续退出县级行政区,引发了县域金融服务渠道不畅、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功能弱化、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县域经济较为脆弱,金融风险较高,制约信贷投放。相比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县域经济较为脆弱,县域金融机构经营风险较高。以重点服务于县域经济的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其不良贷款率高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而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均低于后三者。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21年末,农村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63%、1.37%、1.37%、1.90%;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29.48%、239.22%、206.31%、188.71%;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56%、17.29%、13.82%、13.08%。考虑到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监管因素,农村商业银行能够用于投放的信贷规模有限。

 

——县域产业和企业自身存在局限性。四川省大多数县的当地产业具有先天弱质性,支柱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程度低且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中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容易出现因市场变化而业务大幅波动、资金链紧张等问题,进而导致信用风险上升。银行为控制信贷风险,对县域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准入门槛较高,形成“融资难”问题;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要么直接提高贷款利率,要么要求融资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又形成了“融资贵”问题。

 

——县域信用生态基础薄弱。部分县级政府偏重于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缺乏对县域生态信用建设的整体考量,使得银行在维护金融债权过程中,面临着起诉难、判决难、执行难等困难。反过来,出于对信用环境的担忧,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会更加谨慎。另一方面,县域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一般规模较小,担保能力有限;因风险收益不匹配等原因,商业性融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积极性不高。

 

——银行管理机制与县域金融需求存在矛盾。银行实行高度统一的信贷资金管理机制,其县级分支机构主要功能是吸收存款、销售理财产品和发放贷款。为控制信贷风险,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强调担保、抵押和贷款风险责任追究,使得县域中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难度增加。另一方面,因县域金融人才匮乏,金融机构信贷产品研发权主要集中在省级分行乃至总行,对县域支行授权小。这使得县域金融机构难以结合实际需求,研发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对策建议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的多方联动,构建起完善、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

 

——县级政府:完善区域金融生态体系。一是优化信用体系建设。以大数据为基础建立和完善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县域企业及个人信用、政府与征信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信息共享。通过持续加强信用信息的综合运用,促进政务信用信息与社会信用信息互动融合,最大限度发挥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作用,营造守信受益、失信被惩戒的氛围。二是优化金融法治环境。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非法金融活动,以及企业、个人恶意逃废债行为。加大依法审判、执行金融诉讼案件力度,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加大金融类案件审理、执行力度,清理财产保全障碍。对于金融涉诉案件,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优先受理、优先审理;对于债权债务关系清晰的金融涉诉案件,尽量适用简易诉讼程序,提高效率。三是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绩效评价和问责机制,进一步提升县级政府公信力,引领其他领域信用建设。将县级政府所属职能部门在履职过程中因违法违规、失信违约被司法判决、行政处罚等信息纳入政务失信记录。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将公务员在履职过程中因违法违规及受到开除以下处分的相关信息,纳入政务失信记录。四是建立财政支持机制。县级财政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原则,将对于中小微企业、科技等财政直接补助,转变为财政贴息方式,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且需政府加强引导的贷款项目采取专项财政贴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同时,还要更好发挥融资担保公司在中小微企业融资中的“放大器”和“稳定器”作用。

 

——金融机构:加强创新和适度授权。一是持续完善普惠金融事业部机制。商业银行可将普惠金融事业部机制与县域金融服务需求深度对接,整合监管机构关于提升小微不良贷款容忍度、涉农和中小微企业贷款核销处置、普惠小微贷款增量奖励、存款准备金激励、支小再贷款等相关政策,下沉服务重心,将金融资源向县域倾斜,充分利用监管政策红利。二是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商业银行可针对县域中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完善、缺抵押、缺担保等特点,加强对工商信息、工资发放情况、社保公积金缴存情况、纳税记录、水电气缴费记录、涉诉信息等政务或公开信息的挖掘利用,辅以县域支行的当地人脉信息获取便利,为企业进行“画像”,设计适用于县域中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缓解“融资难”问题。三是优化授权审批模式。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科技优势,促进银企信贷业务的高效对接、精准风控、实时贷后管理。在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减少人工参与度,弥补县域高素质金融人才匮乏的劣势,降低人工成本,进而降低银行获客成本和企业贷款成本,缓解“融资贵”问题。

 

——县域中小微企业:注重自身信用建设与集中经营。一是注重自身信用维护与积累。中小微企业要按规定缴纳税款、社保公积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费用,及时执行法院终审的生效法律判决文书,按时还本付息,珍视企业信誉,一点一滴积累自身信用。二是主营业务向当地优势产业、龙头企业靠拢。商业银行为控制风险,往往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设计标准化的信贷产品,对县域中小微企业实行批量准入、批量授信。三是经营场所向产业园区集中。当地政府为发展产业,将优惠政策、财政资金向产业园区集中,吸引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在政府支持下,信贷资金也会向产业园区倾斜。(作者:高波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