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3年第1期

【县域金融·理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以四川农信为例

发布:2023/01/09 11:09  作者:余浩川 杨路宽 宋小姣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摘要]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四川农信作为四川省网点覆盖面最广、业务规模最大、员工数量最多的主力军银行,始终保持服务“三农”的战略方向和战略定力,与时俱进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三农”金融

[作者单位]  四川省联社战略发展部

 

把握“三农”金融服务新需求

——从需求主体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代表的规模化集约化融资需求正在增加。截至2021年末,四川省共培育建设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7万户,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02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75家,数量居全国第四、西部第一。不同于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等特点,其融资规模更大、融资期限更长、融资需求更多元。农信紧跟四川省“三农”发展方向,持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力度,截至2021年末,已累计向27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占全省总数的47%;贷款余额528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368亿元,户均贷款近20万元,个别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经验丰富的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可达到200万元以上。40%左右的经营主体贷款年限在1—3年之间,个别成规模的家庭农场和专合社融资年限可达5年。

 

——从产业投向看,以现代产业体系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四川省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认定省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94个、市级园区364个、县级园区673个。2021年,川菜、川茶、川果、川药、川鱼5个特色产业对第一产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42%。与此同时,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设备购置、农业上下游产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融资需求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末,四川农信“10+3”现代农业产业贷款余额已达491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247亿元,年均增速始终保持在15%以上,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约4个百分点;累计向962个现代农业园区的1.6万户园区主体投放贷款51亿元,占全省现代农业园区总量的84%。

 

——从服务群体看,以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毕业生为代表的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四川农信积极贯彻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相关部署,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提升对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服务能力。一是积极支持创业就业,加强与人社厅、团省委等部门合作,开发“蜀青振兴贷”“返乡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等新市民群体专属产品,累计发放贷款298亿元,带动解决120余万人创业就业。二是积极支持住房保障,联合住建厅推出“安居乐”购房贷款产品,为5920名新市民进城购房提供贷款2.5亿元。三是积极支持就医保障,开发建设“就医通”云平台,接入医院194家,为包括新市民在内的广大群众提供快捷安全的线上线下一站式医院医疗服务780万人次。

 

——从服务渠道看,“三农”领域数字化金融服务需求明显增强。随着“数字乡村”的深入实施,农村地区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持续提升,对农村金融的数字化、便捷化服务需求明显增强。四川农信紧跟金融科技发展步伐,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全力满足“三农”数字化金融服务需求。截至2021年末,四川农信“蜀信e”手机银行用户数已突破2000万户,其中农村地区用户数达到1186万户、比2018年末增加536万户;电子银行交易占比达到94.87%、较2018年末提高8.61个百分点。

 

——从融资用途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贷款需求逐渐增多。截至2021年末,四川省已建成8亿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9.1万公里、居全国第一。农村电网覆盖率达到100%,动力电实现村村通。累计建成5G基站3.9万个,排名西部第一、全国第五,所有行政村全部通光纤宽带和4G网络。农村水利设施持续改善,累计新增和恢复灌面121万亩,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6%。在此背景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路网建设、农村学校、医院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持续快速增长。以四川农信为例,截至2021年末,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贷款余额已达178亿元,其中道路交通建设贷款余额34.2亿元、农田水利建设贷款余额19.4亿元,贷款增速均保持在25%以上、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近15个百分点。

 

——从消费观念看,农民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对财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明显增加。随着各种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民手中余钱不断增加,2021年四川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75元、同比增长10.3%;城乡居民收入比从5年前的2.56进一步降至2.36。在农村居民消费构成中,购房、购车、家装、医疗等改善型消费比重达到61%、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成为农民家庭消费的重点。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单一的存款、结算、汇兑等金融服务已无法满足农民的金融新需求,他们急需与城市人一样在农村也能享受到“保值增值、风险可控、变现灵活”的综合理财服务。

 

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能力

——增强农村金融供给能力。一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障供给的信贷投入,重点满足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粮食大户、龙头企业等群体融资需求,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大力支持乡村建设行动,围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乡村道路建设、农村改厕、供水保障、清洁能源等项目支持力度。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障脱贫地区贷款规模,严格落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加大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信贷投入。加大对新市民群体支持力度,推出一系列服务保障措施,全力以赴满足新市民群体在创业、就业、就医、入学等方面金融需求。二是加强农村金融渠道建设。加强金融与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系统互联互通,探索设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不断优化智能渠道功能,增强农村金融综合化服务能力。三是加强农村金融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农村金融干部队伍,让基层干部员工真正扎根“三农”、了解“三农”,努力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金融队伍。

 

——强化产品服务模式创新。一是完善金融产品种类。加大线上金融产品研发,结合农村消费习惯变化,推出一批线上抵押消费贷款产品,加快推进数字信用卡建设,全力满足新阶段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加大理财产品供给,创新起售金额低、契合农民资金需求、定期兑付收益的专属系列理财产品,满足农民更加多元的理财需求。二是创新产品服务模式。围绕四川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和先导性支撑产业,结合产业特点和融资主体需求,因地制宜研发对应的特色金融产品,全方位满足产业融资主体需求。三是强化产业链融资服务。针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核心企业,探索推动“产业链+”融资模式,引导核心企业让渡部分信用给上下游企业,为链上企业融资增信、降低融资成本。四是支持农村绿色发展。创新推进绿色生态项目发展和适合种养循环发展模式的金融产品,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加大金融科技建设力度。一是筑牢农村金融数字底座。进一步发挥省联社金融科技建设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以分布式架构转型为基础的云平台建设,不断增强对农村金融客户“短小频快”服务的快速响应能力。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数据中心建设,持续提升数据储存和分析能力,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二是丰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场景。持续优化手机银行等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保险、理财等线上产品。加快补齐数字货币、B2B线上支付等产品,丰富线上支付功能。持续做优做精农村电商平台,不断提高平台的影响力和交易规模。进一步推动开放银行平台在交通、教育等更多民生领域应用,拓展场景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将存贷汇业务融入各类生活场景。三是积极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技术,大力发展智能贷款、智能客服、远程银行、开放银行等业务,进一步将普惠金融服务标准化、批量化,提升非面对面金融服务水平,降低农村普惠金融运营成本,增强农村普惠金融可获得性和可持续性。

 

——完善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探索设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基金,补偿基金来源主要是财政资金,每年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拨付,主要用于对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贷款补贴,并对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贷款损失实行全额核销,减少和降低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帮助化解历史包袱。二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保险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立由政府引导、农民参与、保险公司负责的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多主体农业保险体系,有效防范农村信贷风险。三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担保机制。发挥政府出资的融资担保基金或融资担保公司作用,为涉农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信贷增信支持,并对涉农贷款损失进行必要的补偿。四是建立健全有效的债权人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法治环境,加大对金融债权保护力度,有效维护涉农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加大涉农金融服务补贴。一是探索建立“三农”贷款贴息机制。研究出台“三农”贷款贴息专门办法,明确贴息贷款的范围、种类、利率、运作机制、借款人条件及监督机制等,尤其是对应由国家承担的自然灾害造成支农贷款损失和支农实行优惠利率造成的让利损失,通过一定的财政贴息给予弥补,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稳健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存放匹配机制。研究出台相关考核评价办法,确保农村金融机构将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资金投放在当地使用,同时,地方政府按照支农贷款市场份额,将涉农财政资金匹配存放在相关涉农金融机构。三是优化涉农金融机构纳税政策。将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纳入西部大开发所得税政策范围,按照相应税率给予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或优惠。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