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县域经济是一个县域范围内的经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以促进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老话题、老命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整体而言,县域经济发展至今尚未完全破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对县域经济的内涵、特征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晰。发展县域经济还需要对县域经济进行再认识。
本期继续邀请戴宾教授坐堂本刊“专家智库”,与广大读者分享对县域经济发展再认识之五和之六。
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中的广东省丰顺县乡村一景
5县域如何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县域是一个有限的经济地理单元。县域有限的地域、有限的人口、有限的资源,决定其难以拥有多个国民经济的门类和行业,也难以形成多个大的产业群体。因此,县域经济发展需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凝练产业比较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事实上,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早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共识,因而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老话题、老命题,但时至今日培育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却仍未完全破题,其重要原因在于对特色产业的内涵及其形成特点和规律认识不甚清晰。许多地方将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混同,往往将县域内有一定基础、发展规模相对较大的产业等同于特色产业,因而始终形成不了县域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所谓特色产业是指一国或区域范围内,以独特的资源要素为基础,以独特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管理组织方式为支撑,制造或提供特色产品与特色服务的部门或行业。特色产业关键在“特”、核心在“特”,特色产业的“特”在于其产业形成基础独特、产品与服务的制造或提供过程独特、产品与服务的使用价值或品质独特。
——产业形成基础独特。资源要素是县域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县域产业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要素,尤其是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非均衡性,从而形成了一定区域资源要素富集的格局。资源要素在空间上具有不完全流动性,有些资源要素在常态下是固定不动的,无法实现空间位移。一些流动性强的资源要素也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其流动性相对有限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
资源要素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与空间上的不完全流动性带来资源要素的地域专属性和独占性,这种地域专属性和独占性强化了县域经济的地域分工和专业化分工,导致以地域专属性和独占性资源为特征、有别于其他区域的产业部门的形成。资源要素的地域专属性越强、稀缺程度越高、空间流动性越低,由此而形成的产业就越具有独占优势,其产业特色也越为显著。因此,独具特色的资源要素是特色产业形成的基础。
——产品与服务的制造或提供过程独特。拥有专门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技术经济特点、专门化的从业人员是产业形成的重要条件。特色产业之所以“特”就在于其具有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显著的生产技术特征。
特色产业一般具有独特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方式。这种独特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方式,或者来自于当地历史上形成的传统精良技艺,或者滋生于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社会文化传统,或者源于区域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对科学发明、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的独占以及有效的开发利用。其独特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方式为特色产品与服务的制造提供了技术保障,为特色产品与特色服务的市场独占创造了条件,促进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群体的形成,从而促使特色产业得以形成和发展。因此,独特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方式是特色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产品与服务的使用价值或品质独特。生产或提供特色产品与特色服务是特色产业的核心。特色产业与一般产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生产或提供了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产品与服务。因此,特色产品与特色服务是特色产业的核心和基础,也是特色资源以及特色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最终体现。
产村一体的四川省剑阁县农村
特色产业的“特”体现在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具有和同类产品与服务相区别或不可替代的特殊使用价值或服务内容,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特殊需求。具体表现在:1.供给上的独占性或稀缺性。即只有少数或极少数地方能够制造或提供此类产品与服务。2.品质优良或独特。与同类产品或服务相比,特色产品与特色服务具有更为优良的品质,与其他同类产品或服务相比具有显著的区别。例如虽同为某一类水果,但其在外观、色泽、口感、成分含量等方面有别于同类水果。3.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或品牌效应。特色产品与特色服务往往与某一特定地域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地域性品牌,得到国内、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同。因此,特色产品与特色服务的“特”体现为“独、优、名”,这些特征决定了特色产业必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特色产品与服务是特色产业的核心,是特色产业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也即一个区域能够制造或提供特色产品与特色服务并不意味着形成了特色产业。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在当地国民经济活动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拥有专门的生产技术人员和专门化的生产技术装备与技术经济特点,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才标志着特色产业的形成。
培育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需要深入认识特色产业的内涵和形成条件,充分发现和挖掘本地具有地域专属和独占性的资源要素,传承和不断创新独特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方式,制造和提供具有独特使用价值或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培育形成独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四川省新都区新繁镇繁湖盛肆文化商业街
6县域经济需要变革创新发展方式
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四川各地立足县域发展条件和资源优势,探索县域经济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若干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县域经济发展也需要在发展方式上不断变革和创新。
——从重资源利用向发挥资源优势和适应市场需求相结合转变。县域在空间上占有一定规模的地域面积,包括了大量的乡村地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拥有一定优势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山区县、丘陵县以及靠海、靠江、靠湖的县大多拥有较为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资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才有了“县域经济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县域自然资源痕迹的经济”的论断。四川丘陵县、山区县占县域总数的90%以上,地形地貌更加复杂多样,资源丰富、组合较好,因而资源输出和资源加工成为四川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方式。许多县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形成了资源加工产业。正因为如此,许多县一讲到本地经济发展总是大谈本县有多少资源优势,在省内乃至全国优势如何突出,可以形成和发展什么样的产业。
通过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属于供给驱动的发展模式,它是以该区域产品具有充足的市场需求为前提的。然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今天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对于生产者而言,重要的不仅是我能生产什么,而是市场需要什么。东部发达地区更注重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导向,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产业、生产什么产品。实际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发展产业,善于把握市场、善于开拓市场、善于掌控市场,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没有资源也可以获得资源、甚至掌控资源。
四川省剑阁县新村
县域经济发展应当摒弃传统的单纯以资源为导向的供给驱动模式,将发挥资源优势与适应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挖掘资源的新用途,开发新产品,强化市场的开拓与营销,引导市场消费,才能使县域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从重产业向重龙头企业、重产品、树品牌转变。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县域产业的形成需要有足够的产业群体规模,才能有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形成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许多县将壮大产业群体规模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外部招商引资和本土培育,不断扩大产业的企业群体规模,从30家企业扩大到50家企业,从50家企业扩大到100家乃至更多的企业。应当说,扩大企业群体规模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本身也并无过错。然后,企业数量的增加是否就一定会带来产业的发展?或者说,扩大企业群体规模是否就是促进县域产业发展的唯一方式?事实上,这种单纯扩大企业群体规模的方式往往导致一味地重视招商引资,只看到产业的整体,而未看到构成产业的企业个体。
对于县域而言,一个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有足够的产业群体规模,而且还需要若干龙头企业的领头和带动。龙头企业在协作引领、产品辐射、技术示范、知识输出和营销网络等方面能够发挥核心作用,带动众多中小企业朝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县域产业只有群体规模而没有几家龙头企业的领头和带动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因此,抓县域产业需要抓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之所以成为龙头,其重要原因在于其拥有若干产销量大的龙头产品,正是这些适销对路的龙头产品支撑着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产品之所以产销量大,其重要原因在于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优良品质,形成了品牌。企业有了产品品牌才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产业才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发展县域经济需要改变以往只见产业不见企业、只见企业不见产品、只见产品不见品牌的传统模式,在扩大产业群体规模的同时,由抓产业下沉到抓龙头企业,由抓龙头企业下沉到抓产品,由抓产品下沉到抓品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育形成既有足够产业规模、又有竞争实力的县域产业。
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戴宾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