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3年第8期

【专家智库】江苏省全国百强县经济发展模式与启示

发布:2023/08/07 16:39  作者:方伶俐 田梦涵 彭紫怡 黎昊阳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3年第8期  阅读量: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强基固本、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成果卓著,不仅在全国百强县榜单位居前列,更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常熟模式、昆山模式和如皋模式,显示出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发展潜力大。研究江苏省全国百强县发展的特色模式,从中总结成功经验,有利于为其他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从而进一步推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富民强国的基石”,提出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商业体系,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水平。20225月,《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补齐补强县域短板弱项,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进一步明确了县城在推进城乡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内需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县域经济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2020 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 2% 的土地、7% 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这说明百强县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是,现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存在整体实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原始初级的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处于全国领先位置,截至2022年,全省共有25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榜单,上榜数量全国第一,而且长期独占全国百强县前三位。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和经验,对全国其他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经济总量大。江苏省县域经济体量大,20152021年,江苏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稳定增长,年均增速超过6%。同期,江苏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相对稳定,基本保持在43%左右,对江苏省经济有较大的贡献。从县域经济总量的结构梯度分布来看,截至2022年,江苏省有25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榜单,占全省县域总数的63%21个县的GDP进入全国“千亿县”行列,而能进入全国百强的大部分县生产总值均在400亿元以上。可以看出,江苏县域经济总量结构较为稳定,梯级分布较为合理,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高。

 

产业结构优。从江苏省县域产业近五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江苏省县域非农产业占比超过90%,居于主导地位,发展势头好,经济结构非农化水平高。20182022年间,江苏省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7.148.344.6调整到2022年的6.844.648.6,其中,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接近7%。第二产业占比较为稳定,县域工业实力较为强劲,是江苏省县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第三产业始终保持增长趋势,2022年赶超第二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增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凸显了江苏省县域经济的高水平发展。

 

对外开放水平高。江苏省县域整体对外发展水平较高。利用外资数据显示,20202022年间,江苏省各县域平均实际利用外资89.95亿美元。同期,从江苏省县域实际利用外资具体情况来看,江苏省县域合资经营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759623万美元、723585万美元、724770万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9%。江苏省县域合作经营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28181万美元、9470万美元、3857万美元。根据江苏省县域出口总额统计数据,江苏省县域出口总额数量大,同期江苏省县域出口额分别为14978亿元、14788亿元、9806亿元。充分说明江苏省县域引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发展水平较高。

 

财政收支稳。根据20182022年统计数据,江苏省县域公共预算收入整体上规模较大,且呈稳步增长的趋势,财政保障能力比较强。2022年,江苏省各县域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77亿元,同比增长0.9%,占同年县域GDP比重的6.8%,说明江苏省县域经济整体效益较好。同期,江苏省县域的公共预算支出不断增加,年均增速达到9%,说明江苏省县域经济的公共服务水平较高。同时,江苏省县域财政始终保持了较高的财政自给水平,江苏省县域财政水平较高。

 

人民生活富。统计数据显示,20182022年,江苏省县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837元,县域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194元,县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570元,均高于同期全国县域平均水平。20182022年,江苏省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0250亿元、10692亿元、11999亿元、13467亿元、12892亿元,基本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江苏省县域消费品市场总规模大,整体消费水平较高。20182022年,江苏省县域居民住户存款年末余额稳定增长,2022年末存款余额总额达49554亿元,说明江苏省县域住户相对富裕,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富裕程度比较高。

 

江苏省全国百强县域

经济发展的特色模式

 

“模式”是区域经济文化的产物,是当地基于各自的相对优势自主探索的成就。江苏省是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创造了昆山、常熟、张家港等众多极具竞争力的典型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先进性和借鉴价值。

 

昆山市——深度开放协同,坚持发展外向型经济。江苏省县级市昆山,是典型的外向经济主导型发展模式。其立足本地的比较优势,通过本地特色产业参与国际贸易,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昆山注重发挥外资的带动作用和外贸的溢出效应,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民营赶超和服务业跨越发展战略,形成以外促内、内外并举、外资民资融合发展的局面。

 

20世纪80年代伊始,昆山敢闯敢试,抓住机遇,利用其毗邻上海优势,紧跟国家试行对沿海地区开放的政策,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初步形成外向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昆山大胆进行革新和探索,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兴建开发区,形成全市工业的开放性格局,大力推动出口贸易,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如今,昆山结合国内外形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释放国内循环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区域合作新高地,推动本地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继而确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的目标。

 

张家港市——紧跟数字红利,突破县域高质量发展瓶颈。张家港市是中国以重工业为主的发达县域经济体的代表。2019年,张家港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151.447.5,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来看,重工业产值占比77.1%。张家港市以重工业为主且集中度高,集中在传统制造业、机电、建材等行业。与常熟、昆山等以轻工业为主的县域相比,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张家港结合自身情况,紧跟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走出了以数字经济为主体,结合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巩固自身优势的模式。一是把智能工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结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方向,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二是立足优势产业,加快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经济效益。三是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结合数字技术构建新兴产业发展集群,多措并举,发展县域经济,突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瓶颈。

 

常熟市——聚集创新资源,构筑产业生态新高地。常熟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带,秉承“创业、创新、创造”的“碧溪之路”精神,奋力开创产创融合驱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常熟模式。其面对创新要素难以集聚、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困境,注重科创工作,走出了一条县域创新驱动的协同发展之路。一是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创建一批结合实际不同级别的创新主阵地,集聚创新资源。二是特色科技镇长团制度,引领高水平科研人才奔赴一线,立足乡镇,服务企业,与乡镇对接,与企业对接。通过镇长团的架桥牵线,加深产学研相互联系的渠道,连通高校和企业提升基层的科技创新管理能力。三是明确战略定位,常熟精准定位创新发展的新方向,壮大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建设新平台。苏州在生物医药领域领跑全国,常熟结合自己的本土优势,也建有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研究基地。

 

江苏省典型县域经济模式发展的经验

 

完善扩权强县相关政策,坚持体制机制变革。扩权强县是江苏省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经验。目前中国县域发展问题集中表现在管理层次和束缚过多,县级政府自主组织经济发展的权力过小,对县域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制约。完善扩权强县政策,坚持体制机制变革,有利于打破壁垒,促进县域内循环与县域间外循环。

 

江苏省积极推进扩权强县向“两头”延伸。一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赋予县一级政府更多自主权。同时,通过采用省管县财政模式,促进财政权和行政权层层下放。二是探索强镇改革,扩大中心镇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激发其发展活力。江苏省“两头”延伸的模式有效改善了传统“市管县”的弊端,极大地解绑了县域经济,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注重开放合作,打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表明,打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是促进县域对外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县域深入贯彻稳外贸、稳外资、优结构、稳增长、提质量的措施,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从政府层面来看,第一,江苏省县域政府不断完善现有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为投资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和保障。第二,提升引入外资的质量,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贸易模式,推动对外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完善国际物流体系,使生产消费物流各个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外市场有效实现良性循环,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从企业角度来看,江苏省县域企业立足本土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依托本土品牌积极推动出口和走出去,深度融入国际贸易。

 

坚持区域一体化发展,融入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江苏省注重都市圈发展,通过建设都市圈协调机制,促进南京、苏锡常、徐州都市圈协同发展,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促进周边县域协同发展。邻近主城市的县域则要积极抓住城市群建设的机会,融入城市群建设的链条当中,承接城市的产业转移,吸引高端要素的聚集,谋求共赢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加强各县域之间传统的竞争关系,加强县域经济横向联系,取长补短,在联动中促进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坚持数字赋能,加快产业转型建设。县域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是破解诸多高质量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江苏省县域深耕数字领域,始终紧跟数字化发展趋势,以数字化建设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出路,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第一,全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改造工作,以智慧车间、智能工厂为导向,解放新动能,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第二,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提升基础设施的配备水平。第三,努力发掘新业态,利用“互联网+”技术,以短视频、直播为核心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创新公地平台。江苏省县域抓住机遇,推动一系列保护支持市场主体的政策落地见效,积极承接优势创新资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实施“标准领航质量提升工程”,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支持具有先发优势的领军企业融入。江苏省一些县域先行先试,注重包括高端科研设备和先进人才在内的创新资源汇聚,从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建设,如昆山的人才科创研究中心、常熟的科技镇长团、江阴的诺奖研究院等。

 

江苏欠发达县市主动接轨中心城市,利用中心城市的优势推进飞地建设。通过建设园区载体,融入高端产业链,探索合作推进新一轮“反向飞地”,吸引优质资源和项目入驻“飞地”,提升县域创新能力。

 

江苏省县域经济

发展典型模式的启示

 

促进县域放权赋能,提升县域治理能力。参考江苏经验,其他地方应当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给县域管理“松绑”。同时优化服务,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上下功夫,形成“治理一盘棋”思路,提升就医、出行、办事、就业等民生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下放更多县域管理的权限,赋予县域经济更多人权事权,坚持财权事权相匹配原则,平衡财权与事权的关系。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江浙地区县域经济的成功无不源于县域治理能力的提升。发展县域经济时,要针对县域发展实际,从制度体系和方式方法方面创新县域治理体系。结合县域县情特点和实际情况,在引导多主体参与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技术,不断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着力构建“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民意化考评”的“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县域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开放活县,坚持高质量对外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一直走在开放的最前沿,尤其是昆山、常熟等地,其经济强县的重要特征就是对外经济发达。县域经济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的比较优势和特色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坚持对外贸易发展,加大各县域对外贸易发展力度,破解国际双循环的堵点和难点问题,提高对外贸易发展水平,高质量引入外资。同时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加大与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开放合作,发展跨境电商,走高质量对外发展道路,促进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

 

主动融入区域协同,共享发展资源。江苏模式的成功经验说明区域强则县域强,协同有利于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应始终坚持区域协同发展的理念,结合区位优势,融入区域发展布局。在省域层面,注重城市群、都市圈的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的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发挥大城市对周边县域的核心带动作用。一方面,各县域要明确在城市领域的分工,利用地域优势,纵向承接来自大中城市的产业、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资源。另一方面,各县域要加强与周边其他县域的横向联系,强化县域间的联动发展,尤其是产业联动,共同承担产业园区建设,加强产业的交流与发展,促进县域在合作中发展、交流中前进。

 

加快数字转型,推动县域产业数字化。发展县域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顺应市场数字化发展趋势,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向数字化产业领域,引导各类县域经济的市场主体参与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激发传统产业的增长活力;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应用新一代数字技术,用大数据技术创造更多的创新价值,促进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大对 5G 网络、半导体、生物医药、物联网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同时,做大做强数字经济,谋划数字经济新职业,增加数字就业机会,打造完整数字服务链条,开辟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立足创新发展,增强县域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县域发展。一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深化科技项目资金管理改革,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实现科技、产业、资本的深度融合。围绕新兴产业、优势特色产业,以推动转化为核心,支持科技成果在县内转化。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进园区创新建设。要推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面向重点领域,借鉴江苏省“科研团队+龙头企业+产业基金”模式,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三是要加快引进高水平人才。重点支持优秀人才或人才团队牵头开展科研攻关和科技创新。调动国内外的优质资源,健全创新生态体系,加快产品孵化和项目落地的速度,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湖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方伶俐  田梦涵  彭紫怡  黎昊阳  

 

[作者方伶俐系湖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本文基金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字经济背景下湖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优化路径——基于湖北七个百强县的调查》(项目编号:S202210512)]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