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3年第10期

【专家智库】成渝“双圈”产业链 提升的重点方向探讨

发布:2023/10/07 10:42  作者: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 王春宇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3年第10期  阅读量:

当前,我国供应链端能源和矿产资源、工业用原材料较为紧缺,价值链端高端制造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发展亟需提升。应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将我国短缺产品作为成渝地区产业链提升的主攻方向,加快推动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短缺产品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和产业管控的重点领域,将我国短缺产品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提升的主攻方向,能充分激发其后发优势、形成有效投资,更好地参与和支撑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

 

我国短缺产品是指只有少数国家才能生产且我国进口量较大的中间品和资本品,为消除中美贸易冲突和疫情对进出口数据的极端影响,我们使用2018年中国海关数据和世界各国产品贸易数据进行筛选及测算,得到短缺产品303个,涵盖26个国民经济行业,进口额6765.7亿美元,占全年进口总额的31.6%。结合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照表》,将短缺产品划分为能源和矿产资源类、传统制造类、高端制造类三大领域。

 

 我国短缺产品的主要特征

 

供应链端能源和矿产资源、工业用原材料较为紧缺。长期以来,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大,传统制造领域部分工业用原材料仍大量依赖进口。测算表明,我国矿产资源领域短缺产品共26个,主要为金属矿物、天然气、煤炭等,其中,未烧结铁矿砂及精矿、铜、烟煤等进口规模较大。材料工业、化工、消费品工业用原材料领域短缺产品共201个,主要为未锻造金、未加工钻石、对二甲苯、醇类,以及各种催化剂、添加剂等化工原料,烧碱木浆、刨切热带木材、未精梳单纱等消费品原材料。大宗商品供给长期面临地缘政治争端、市场价格波动等风险,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发展亟需提升。

 

价值链端高端制造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我国高端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明显短缺,根据测算,该领域中短缺产品共76个,主要为集成电路、飞机等航空器、制造半导体或集成电路用机器、加工中心、涡轮喷气发动机等产品。交通装备领域的先进传感器、车联网、新能源三电系统、底盘控制系统、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等关键系统芯片均被国外垄断,电子信息领域芯片、存储器、高清视频设备大量进口。此外,我国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抗血清、免疫制品以及X射线设备、眼科仪器、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等产品大量依靠进口,新材料、新能源也有部分产品较为短缺。

 

我国短缺产品供给主要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资源富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能源和矿产资源领域除液化天然气外,其他短缺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供应,发展中国家占全球主要供应国的比重超过60%。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业中的天然硼酸盐及其精矿,全球82.5%的市场份额来自土耳其和玻利维亚;煤炭采选业中的褐煤,全球92.6%的市场份额来自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传统制造领域和高端制造领域短缺产品则主要由发达国家提供,发达国家占80%以上。其中,高端装备中的制造半导体器件或集成电路用的机器及装置,全球90.6%的市场份额来自美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数控外圆磨床全球85.4%的市场份额来自德国、日本、意大利、瑞士、捷克。

 

挖掘成渝地区

重点产业链的四大空间

 

产业链作为具有技术经济关联的各生产经营环节有序衔接构成的生产链条,其提升路径主要表现在创新链深度融合衔接、价值链向高附加值延伸、空间链布局协调优化、供应链体系顺畅可控等几个方面。成渝地区亟需以短缺产品作为主攻方向,优化区域分工、提升协作效率,加快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更好地参与和支撑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应对西方关键技术封锁和高端装备管控,挖掘创新链深度融合衔接空间。在全球单边主义上升、部分发达国家致力于产业链回流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对我国关键技术封锁和国际供应链隔离逐渐成为常态,我国尚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微处理器技术、先进计算技术、生物技术、先进材料等进口受到较大限制,电子通信设备、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势必加快向原始创新、协同创新转变。成渝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装备、航空航天、化工材料等制造业基地,应通过聚焦重点产业链上技术“短板”导向和技术先进性导向,围绕集成电路、光学仪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动器、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重大成套设备、航空航天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以及先进钢铁材料、贵金属催化材料、生物基合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领域,以实现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的重点领域关键中间品进口替代、自主可控为目标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对接与耦合,获取后发优势进而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

 

面向全球资源要素约束和消费结构升级,挖掘价值链向高附加值延伸空间。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前所未有。当前我国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正在向高收入国家稳步迈进,我国在推动形成全球治理新格局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生产端面临的“3060”两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还是消费端以人民为中心的需求层次升级,都为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环节延伸、提升原有产业链技术和知识含量、加大全新产业链布局提供了价值链延伸的需求空间。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市场空间最广阔的区域,应加快推进高耗能工业、传统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两端环节延伸,提升全产业链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加大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文旅、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布局,通过推动产业链的融合对接与高端产业链的外部切入,实现产业价值链的重构和提升。

 

顺应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重大调整,挖掘空间链布局优化提升空间。世界地缘政治争端和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区域产业链分工体系正加速替代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逐渐替代发达经济体成为全球市场需求的主导力量,需求地理格局变化将重塑产业链的空间布局,我国内陆地区远离国际市场的区位劣势将转化为紧邻国内市场的地理优势。成渝地区是我国人口聚集的新流向,应瞄准东部沿海地区电子信息、车辆及零部件、机械、光学仪器及医疗设备、纺织服装、家居家具等出口摩擦较严重、出口转内销需求较大的行业,加大产业尤其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导入。同时,加强与巴西、印尼、秘鲁、南非、俄罗斯等能源大国的友好关系,强化与新加坡、韩国、日本、爱尔兰等国家的高技术合作,促进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空间链布局安全稳定,推动在全国乃至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更高水平,获取产业分工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

 

抢抓产业转移的时间窗口,挖掘供应链体系顺畅可控提升空间。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与协调顺畅是产业链提升的重点方向。2020年以来,我国在全球率先有效控制新冠疫情,一定程度延缓了近年来我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环节向东南亚、南亚地区转移,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制造环节向发达国家回流的趋势,甚至部分外迁产业链转回国内生产,进一步强化了我国在区域生产网络中的主体地位。成渝地区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制造业门类齐全、综合承载力较强,应成为我国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产业生产制造环节梯度转移布局的示范区,同时借助中欧班列(成渝)贯通欧亚的通道优势,积极探索打通非洲陆路通道,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面向东盟、东南亚的功能,强化我国短缺类能源、原材料和制造业、高新技术产品集结与中转,在稳定上游产品、提高物流效率、快速响应需求中发挥带头作用,提高抗冲击风险和快速恢复能力,为我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保障供应链安全提供回旋空间。[作者王春宇系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产业链安全视角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研究”(2021BS053]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