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8第一期

促进四川县域绿色产业发展要策

发布:2017/12/29 14:28  作者: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课题组  编辑:罗志强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华蓥市禄市镇依托梨产业兴建的梨园新村邱海鹰_副本.jpg    

华蓥市禄市镇依托梨产业兴建的梨园新村    


县域绿色产业发展是实现四川省绿色发展目标的根本。县域经济作为小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它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元素之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只有实现了县域绿色产业的发展才能实现四川省的绿色发展。


四川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同质性强、科技支撑严重不足,要充分利用“绿水青山”,建设好“美丽四川”,实现全面小康战略,就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持续扩大改革开放,在四川盆地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在盆周山区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在民族地区结合精准扶贫积极开发绿色旅游与绿色能源。


统筹规划全省绿色产业


充分把握县域绿色资源禀赋,统筹规划布局全省绿色产业。


首先,调查摸底,理清全省绿色资源分布现状。对全省绿色资源进行调查摸底,详细把握土地、林草、风光能、水能等绿色资源的分布情况。明确资源保护、开发、补偿、监管权属与责任,尤其是明确绿色资源产权,为合理开发利用绿色资源提供保障。


其次,针对当前四川县域经济同质性强、绿色产业发展不足的现状,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四川绿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绿色资源,发展绿色产业。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对工业企业集聚的区域,重点培育新业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对限制开发和保护区,积极探索绿色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转变,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统一。


再次,根据总体布局,制定完善各县域绿色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全省一盘棋的基本要求,结合县域经济特色,分类制定实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路径,并形成制度措施,杜绝各自为政、朝令夕改的无序发展状态。最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发展。根据总体布局,分类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制定绿色信贷政策,对环境友好、低能耗、低排放和环境修复性产业进行财政补贴,通过财政资金引导、贷款补贴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发展绿色产业。


沐川竹海_副本.jpg    

 

大力发展绿色工业


以四川盆地为核心,推动县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工业。


首先,促进科研力量向传统工业倾斜,尤其是向县域工业企业倾斜,助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一是整合现有“产学研”平台,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对现有省市级产学研合作平台进行整合,通过大力宣传,让更多的企业、科研院所加入其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信息媒介的作用,成为科研院所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二是创新科技合作模式,培养绿色工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形式,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培养基层企业留得住的专业人才。三是优化科研投入结构。依托省内科研院所,建立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基础性研究专项投入机制,保障基础科学研究的持续投入。同时加大软科学研究投入,尤其是地方软科学研究投入,鼓励高校、企业开展管理技术应用、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提高软科学成果的转化效率。


其次,尊重市场规律,完善企业退出机制。一是建立以能源消耗、废弃物排放等绿色发展指标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对工业企业进行考评,对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对其实施关停并转。二是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完善教育机制。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对大面积失业的员工,包括民营企业员工进行援助。建立健全员工教育再就业体系,帮助分流员工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最后,持续推动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成都平原县域工业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建设循环经济园区。以严格排放标准为抓手,有序开展节能减排。以能源使用为突破口,重点推进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

 

推进盆周山区农业发展


以盆周山区为重点,持续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完善农业产业链,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对现有农业产业基地进行整合升级,进一步发挥现代农业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发掘“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的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技术研发、农技推广工作。统筹整合农业科研机构,重点推进农业资源利用、测土施肥、面源污染治理等绿色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技术研发。建立健全科技合作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农技推广平台,发挥其媒介作用,促进农业的产学研合作。


三是整合项目资源,大力培育绿色农业发展所需的现代农民。整合农民培训、扶贫等项目资源,大力开展绿色农业发展知识培训,培育新型产业农民,鼓励农民参与绿色农业产业发展。


四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建设新型绿色城镇。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文化服务设施,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村劳动力积极投入到绿色农业发展中,确保绿色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


五是继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助力绿色农业发展。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持续提高绿色信贷质量,充分发挥绿色信贷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扩展生态补偿渠道


以民族地区为重点,积极扩展生态补偿渠道,提升绿色产业的经济效益。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生态补偿。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公共媒体大力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建立绿色发展的消费观念,引导社会公众绿色消费,扩大绿色产品的消费。


二是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碳汇交易等平台建设。建立排污权、能源消耗指标体系。通过环境指标交易,实现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

三是大力完善推广重点项目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完善推广民族地区风光能电场建设、水电建设生态补偿经验,在合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是继续扩大“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生态恢复项目。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路径;根据不同区县的资源情况,因地制宜,探索森林间伐、林下种养殖、旅游开发等林草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向绿水青山要效益。


四川巴中田园-陈安岳摄影_副本.jpg    

四川巴中田园    


四川巴中田园风光-陈安岳摄影_副本.jpg    

四川巴中田园风光    

 

扶贫资金发展绿色产业


以精准扶贫战略为契机,推进县域绿色产业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精准扶贫资金和项目发展县域绿色产业。利用四川贫困地区与生态资源富集地区的同一性,将精准扶贫项目与绿色产业项目相结合,探索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产业向经济效益的转变途径,合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的林草、能源、文化资源,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让贫困居民持续增收,实现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的统一。


二是鼓励贫困居民,尤其是民族地区贫困居民参与绿色产业发展。在贫困地区加大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度,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整合扶贫教育、农民工教育项目,改变贫困居民落后的观念,提高其劳动技能,积极参与绿色产业发展。


三是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完善支撑县域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整合扶贫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贫困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提升县域绿色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水平。

 

培育绿色产业新业态


充分利用县域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推动绿色产业新业态。


首先,结合县域资源优势,分类制定绿色产业新业态发展战略。深入调查分析县域资源的优势,统筹布局绿色产业发展,避免县域经济同质性,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其次,建设统一的推介平台,积极推介各县域绿色资源。建设统一权威的县域资源推介平台,推介不同区县的资源特点与发展战略,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导航。


再次,积极引进、培育绿色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人才。受地缘关系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人才匮乏的问题。积极与一线城市对接,探索通过激励政策、柔性引进、合作建设、弹性工作等方式引进创新人才。


最后,探索建立绿色产业新业态、新产业的金融支撑体系。以财政资金为引导,设立绿色产业创新创业基金,引导天使基金、风险投资、保险等金融行业向绿色产业倾斜,积极培育绿色产业新业态。

 

持续扩大改革开放


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持续扩大改革开放。


一是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鼓励企业引进来走出去。通过大力引进技术,尤其是装备制造等绿色发展技术,补齐县域发展中的技术短板,加速企业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开拓海外市场,鼓励优势白酒、川菜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充分利用海外市场,发展对外贸易,转移过剩产能,尤其是装备制造行业的产能,壮大县域经济。


二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对接海外市场。完善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包括准入制度、负面清单、激励制度、信贷制度等制度体系。与国际对接,严格污染排放、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健全法律体系。


三是持续扩大民族地区开放力度,简化绿色发展项目审批流程。持续深化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完善简化审批流程,试点推行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释放民族地区经济活力。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环境资源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旅游。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课题组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