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典型案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渠县经验

发布:2020/10/08 21:54  作者:渠县发展和改革局  编辑:卢锦根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案例》专刊  阅读量:

双轮驱动 产城一体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渠县经验

 

渠县位于四川东部、达州西南部,与广安、南充、巴中山水相连,地处秦巴深丘山区,国土面积2018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街道)、568个村(社区),总人口150万人。渠县自公元前314年秦置宕渠县,至今已有2333年的建县史,是“賨人故里、古賨国都”,享有中国汉阙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诗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

 

特色农产品园区基地.jpg

特色农产品园区基地


近年来,渠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人活城”的思路,加快构建“产城人”融合发展格局,奋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8.6亿元、增长7.8%,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0.30.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5亿元、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6%10.2%。主要经济指标稳居达州市第一方阵,综合考核名列35个类区县前列,再度荣膺中国西部百强县。


渠县县城全景.jpg    

渠县县城全景    


做法和成效


——做强产业,助力“以产兴城”。挖掘渠县资源禀赋,促进三产协同发展,精心培育智能制造、机械电子、服装服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带动形成千亿级产业增量,产业结构优化为19.7:31.5:48.8。一是工业挑大梁。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倾力打造省级经开区、竹浆纸产业园、电力产业园、建材产业园“一区三园”,省级经开区入驻企业7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投资26亿元的西部国际服饰产业城,已入驻品牌服饰21家,成为川东最大的服装服饰产业基地,三年内将实现产值100亿元。全县净增规上工业企业23家、达到145家,增量和总量居达州市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278亿元、增长16%。二是农业强根基。推出3瓶酒、2朵花、1盒茶、1瓶醋、1桶油、1包盐特色产业,培育打造“賨前味”特色品牌。累计建成规模以上农业园区22个,引进中顺洁柔、广东温氏、华西希望等500强企业进园区,带动全县建成“5+N”特色产业基地100万亩、现代畜牧养殖小区590个,新发展家庭农场172个。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省政府粮食生产“丰收杯”。三是服务业添动能。紫天“宽窄巷”基本建成,红星美凯龙、洲业汽车城、仁和公园国际商贸综合体加快推进,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4家、限上商贸企业16家。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线上交易额排名全省前列。深入实施“旅游+”战略,秀岭春天、渠县文庙成功创3A,文峰山景区创4A已通过省旅资委评审,首批进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全县旅游收入增加到37亿元。


渠县经开区.jpg    

渠县经开区    


——做美城镇,助力“以城促产”。围绕建设“古賨国都·悠然渠县”,立足产业发展和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抓好市政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增强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一是统筹空间规划。规划建设“70平方公里、7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推动产业、园区、生态环保“多规融合”,着力构建“一主两副四卫多点”城乡发展格局。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3平方公里、人口达32万人。二是畅通内外通道。构建东出北上大通道,通用机场纳入全省规划,渠江航道升级即将开工,成南达万高铁过境设站成功落地,“两个火车站”改造基本完工。临賨快速、渠江四桥加快推进,营达高速渠县段通车,黄花大道、状元桥、腾龙大桥投用。“两高铁三高速、一航空一航运”立体交通格局加快构建,渠县区位优势再次凸显。同时加快县域“内循环”,新改扩建农村公路457公里。完善县乡村三级路网,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40分钟交通圈”。 三是提升城市形象。持续做好山水城文“四篇文章”,建成“两江四岸”滨江走廊13公里,人均公园绿地达16平方米,“公园城市”实至名归,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卫生县城。文峰山公园成为渠城“新地标”、网红打卡地,“城市书房”书香浸润宕渠大地。城坝遗址国家考古公园启动建设,神秘临巴等30余个小镇各具特色,中国古賨文化国际旅游特色小城镇进入全国前20强,全县基本实现“一镇一业一品”。


——做优环境,助力“以人活城”。紧扣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用最优的政策吸引人、最优的环境凝聚人、最优的服务留住人,携手共建幸福渠县。一是实施人才新政。柔性引进省内外博士专家60名,建成院士工作站9个、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率全市之先建成人才公寓1100套,连年开展“温暖回家路”大型招聘,将招工稳岗纳入目标绩效考核,确保了各类人才引得进、用得好。二是强化要素保障。设立1亿元工业发展基金,组建“恒基混改公司”,利用争取专项债券、搭建融资平台、盘活存量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统筹解决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新增建设用地2496亩,“水电气运”价格保持全市最低,为园区企业节约要素成本近900万元,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授信60.23亿元。三是提供优质服务。出台工业强县16条、民营经济发展26条等30余个配套政策,服务产城融合。深化“放管服”改革,有事马上办、无事不打扰,“容缺预审、限时办结、超时默认”审批模式在全市推广。

 

9賨人谷景区.JPG    

賨人谷景区    


经验与启示


——必须专注定力谋发展。坚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坚决破除盆地意识、定式思维,着眼发展大势,紧跟政策走向,化思路为出路、化想法为办法、化优势为胜势,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快人一拍、赢得主动,积蓄动能、厚植优势,开创加快发展新局面。


——必须瞄准定位绘蓝图。深度审视县情,研判国家政策,科学谋划渠县发展,注重多规统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适时修订完善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重要节点、四川乡村振兴示范区、川渝最美生态滨江文化名城的“三个定位”,描绘了渠县发展美好蓝图。


——必须汇聚力量抓项目。始终把投资拉动、项目带动作为加快发展的“主引擎”,坚守招商引资“生命线”,抓好产业项目“牛鼻子”,切实把谋划变成规划、把规划变成项目、把项目变成实绩,唯有如此,工作才有抓手,发展才有载体,追赶才有动能。坚持一切资源向项目集中、一切力量向项目倾斜、一切制度为项目服务,建立重点项目攻坚作战监管指挥平台,推行“红、黄、蓝”三级预警管理,高效推进重点新旧“十件大事”及重点项目。


——必须突出特色壮产业。落实省委书记彭清华关于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让产业“扛大旗、挑大梁”的指示精神,坚持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投资唱主角、消费促升级,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把园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抓手,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双轮驱动”,精心培育亿级产业集群,以园区促产城融合,带动城镇就业,打造“产城一体”示范区。

 

2中滩乡天山村1.jpg    

中滩乡天山村    


(渠县发展和改革局供稿)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