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2年第四期

【调查研究】乡村振兴下农村空心化应对策略

发布:2022/04/06 16:33  作者:杨世圆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2年4月刊  阅读量:

[摘要]  2021年国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但是由于乡村人力资源流失带来的农村空心化现象,使农业生产严重缺人、农村建设规划困难、主体薄弱。应对农村空心化,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要加速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增强农村建设主体力量策略。

[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乡村振兴;农村建设

[作者单位]  海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之下,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镇,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农村宅基地空置数量增加和耕地撂荒。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乡村人口数量为50992万人,城镇人口数量为90220万人,2020年城镇化率为63.89%。而在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1995年乡村人口数量最高峰时达到85947万人,之后逐年下降,这正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带来的变化。

                

农村空心化现状

 

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后,农村空心化就是必然。关于农村空心化程度的测算,学者刘爱梅(2021)根据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等数据计算出我国农村人口空心化数值为33.9%,与学者李玉红和王皓(2020)根据2016年中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对行政村普查抽样数据测算出的空心化率23.98%较为一致。同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数据,我国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日益普遍,2018年,我国农村的住宅闲置率平均为10.7%,并且按照四大区域分析,东部地区的闲置率最高,西部次之,东北第三,中部最低。最后,相比农村,城市拥有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和教育资源,这都使得农村人口加速转移,有学者对农民“举家外出”的相关研究表明,即便是在城市工作生活需要承担高额的家庭支出情况之下,农民举家进城数量依然在逐年增加,使农村空心化趋势愈加严峻,如果不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势必将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农村空心化对乡村振兴的制约

 

——农村空心化使农业生产“无人可用”。在过去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乡差距明显,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丰富的资源、多样的就业机会、优质的公共服务、优厚的待遇等优势条件,吸引着农村人口纷纷离开农村。近年来,农村受到良好教育的新一代年轻人继续向城市转移并落户,与农业生产“绝缘”。同时,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也大量“弃农从工”,进城寻求发展,把传统农业生产作为“副业”或直接放弃耕种。在他们的影响或带动下,大批农民举家迁离农村,进城生活。而农村没有搬迁的家庭中,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和儿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正面临一种尴尬境地。202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表明,中国农村就业人员(年末)数量为28793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生产的人数为17715万人,占农村就业人员的61.5%。这意味着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背景之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主要依赖农村老人,而这一代农村老人之后将可能无人从事农业生产。

 

——农村空心化增加了农村建设规划难度。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将乡村建设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并强调“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等。而当下愈加严峻的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虽然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各地纷纷出台了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但是,针对各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详细规划却难以出台。因为农村空心化程度不尽相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乡村区域位置差异较大,导致政府在制定农村建设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的规划上很难把握其内在规律,增加了农村建设规划难度。

 

——空心化使农村建设主体力量薄弱。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受过良好教育的新一代农村人纷纷流向城市,加上农村建设的传统主体力量纷纷外出务工,农民的举家外出,导致农村的建设主体力量变得薄弱。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如果没有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爱农村的主体,必将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

 

应对农村空心化的策略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工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十四五”规划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深化改革,积极应对农村空心化现象,加速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增强农村建设主体力量。

 

——加速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其次,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链条,实施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工程,严格保护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最终建成高标准的集中连片农田,同时实施黑土地保护,加强对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地力的恢复能力。最后,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积极研发大中型、智能型和复合型农业机械进行推广应用,强化对种质资源的保护以及种子库建设保护,保障种源的安全供给。综上所述,要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科技体系,积极创建“智慧+”农业生产模式,加速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要加强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能力。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要通盘考虑农村的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历史文化传承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因素。村庄建设过程中,要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严禁随意撤并搞大社区;要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尊重农村生态空间;要科学规划农村住宅区域、农业生产区域和养殖区域等,鼓励有条件地区自行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地方政府要把握农村空心化程度,依据变化的趋势科学制定农村建设规划,努力提升农村的村容村貌、农村人居环境、农民的幸福指数。同时,学界也要加强对农村空心化各个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为农村建设规划提供助力。

 

——让农村建设主体回流。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建设主体。目前来看,针对空心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的应对策略研究,对于人口回流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而农村的发展需要人口的回流。针对人口的回流,笔者认为一种是人口的长期回流,一种是人口的短暂回流,二者均可以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体力量和能力水平的支撑。一方面,推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以“农业+”模式,丰富农村经济业态,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引导人口回流,扩大和延长农村特色产业链条,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等特色产业。同时,要对内支持自主创业,对外招商引资,让农民实现收入增加,增强回流信心。另一方面,打通城乡人才流通通道,为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制定政策,吸引人才返乡建设农村。针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贫乏的问题,要始终放在首位加以解决,农村教育涉及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如果落实不到位,农村社会的发展将失去根本行动力,同时也无法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政策,引入优质的教师、农业和医疗人才等参与农村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助力。此外,要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和技能提升,可以通过“互联网+”模式,在线课堂学习和现场培训等方式培养农村能人,带动农村社会发展,共同建设农村,实现乡村振兴。

 

杨世圆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