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绵阳市加快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绵阳市作为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省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中建设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城市具备较强实力。通过SWOT分析方法,得出绵阳市在区位交通、经济、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区间联系等方面还有不足。在面临川渝携手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四川省着力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新态势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对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城市辐射能力要求高、外部环境不稳定的挑战下,应当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突破行政区划边界、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深化科技改革创新和提升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 经济副中心;中国科技城;SWOT分析
[作者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四川省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强调要充分发挥成都作为中心和主干城市的带动作用,同时形成多点多极的联动格局,着力解决四川区域协调发展不足的问题,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并确定了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七个区域中心城市。2018年绵阳市提出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这个目标外,还提出要率先建设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城市,贯彻落实好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2022年5月召开的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绵阳市加快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笔者通过分析绵阳市建设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城市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以及挑战,探究绵阳市建设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城市的路径。
绵阳市SWOT分析
——拥有的优势。一是区位交通便利。绵阳市地处成都、重庆和西安的腹地,向北可直达北京、西安等城市,形成与京津冀的联系通道;向南可到达成都、重庆等地,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沿岸经济带;向西通过成兰铁路、绵乐铁路到达乌鲁木齐以及东欧部分区域。
二是经济实力强。近十年绵阳市GDP总量仅次于成都市,一直保持全省第二,是四川省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绵阳市GDP总量3010.08亿元,是四川省首个突破3000亿元大关的地级市,2011—2020年间绵阳市GDP增速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较大的经济体量和较高的经济增长速率为建设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城市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如图1)。
三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绵阳市产业结构由以往的“二、三、一”逐渐向更合理的“三、二、一”结构转换,2011—2020年,一产、二产比重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分别由15.8%和45.0%调整到12.3%和39.0%;三产比重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由39.2%调整到48.7%。产业结构更加高级化,结构优势明显(如图2)。
四是科技创新水平高。绵阳市科技创新水平高,实力雄厚。2020年绵阳市R&D经费投入215.0亿元,超出其他六市经费投入总和27.2亿元;R&D/GDP比值为7.14%,高于排名第二的德阳市3.94个百分点,同年高于全国(2.40%)4.74个百分点(如表1)。
——存在的劣势。一是经济硬实力领先优势不明显。绵阳市经济总量领先优势不明显。2020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3010.1亿元,仅超出排名第二的宜宾200亿元左右。放眼河南、湖北等经济强省的副中心城市,洛阳、襄阳2020年GDP总量就领先绵阳1000多个亿,经济硬实力有待增强。存在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
二是对外开放不稳定。绵阳市对外贸易环境比较动荡,在扩大贸易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进出口总额“规模小,波动大”(如图3)。
三是与毗邻城市之间行政边界刚性约束较强。绵阳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内的重要一极,但由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德阳、绵阳等八座城市隶属不同的行政区划单元,行政边界刚性约束较强。
图1 2011—2020年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和GDP增长速率图
图2 2011—2020年绵阳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
图3 2015—2020年绵阳市进出口总额统计图
表1 2020年四川省七大区域中心城市R&D经费及强度
——面临的机遇。一是川渝携手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绵阳作为四川省新设立的四大省级新区之一,将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国家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示范区。二是四川着力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新态势。为全面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经济强省,四川提出了“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战略,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面对的挑战。建设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城市要具备较强的辐射能力,通过强大的交通、服务等综合功能来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还将面对新冠疫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以及当下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等外部环境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和风险。
路径建议
通过综合分析绵阳市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依据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劣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分析路径,初步探究绵阳建设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城市的路径。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经济硬实力。一是加快构建“6+6”先进制造产业体系,率先建设西部先进制造业强市。二是培育壮大5G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积极争取先进制造产业功能区和合作示范园区的建设,促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立有效沟通平台和信息机制,及时收集和通报关于产业融合方面的相关政策、融合需求以及项目落实情况等。同时推进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支持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一是创新和完善相关行政制度,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加强政府间合作交流。二是适度减少中心城市虹吸效应,建立分工互补的区域合作体系,引导各类资源在区域相对均衡和差异化的配置。三是提升次级城镇管理水平,增强区域实力。
——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一是要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二是突破市际联合障碍,以成渝绵“创新新三角”为抓手,以区域性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载体,构建并完善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创新产业体系。
——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一是推进开放载体建设。强化绵阳高新区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引入和培育跨境电商企业、人才。二是加强绵阳与市外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支持市内科技型企业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建设。
——积极应对外部环境挑战,提高抗风险能力。绵阳市要创新和及时调整政策体制,集中力量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增强与川渝地区城市的对话协调,积极面对回应外部环境的挑战,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