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6第七期

罗江县:扶贫产业园趟出“造血”新路

发布:2016/06/28 15:54  作者:周淼葭 高博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6年7月刊  阅读量:

前言:克贫,县域实干奔康路

 

克:战胜,攻下,克复、制伏……对付难题、艰啃的骨头,“克”之。

 

而贫困,中国7000多万农村人口的贫困,正是当下困扰社会生活、民生的一块“硬骨头”。

 

中西部,尤其西部的贫困,与东部的富裕间,已形成一条鸿沟。此“沟”不克,“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协调”与“共享”将难以实现。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重要使命,至今,中国7亿农村贫困人口已摆脱贫困。

 

成就,举世瞩目。

 

但脱贫路仍然艰辛,已成为“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县域,在中央的指导下,正在进行哪些创新式的探索?已取得了哪些成就?趟出了怎样的扶贫路径?自本期开始,《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将关注点投向县域扶贫,以期展示不一样的县域扶贫路径。

 

实干方能脱贫,巧干方能致富。实干奔康路正在脚下延伸……


 

罗江县:扶贫产业园趟出“造血”新路

 

2016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组合拳,切实把“六个精准”总体要求、“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落实到村到户到人。脱贫攻坚,是各贫困地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此,罗江县委、县政府开出扶贫良方:开辟“扶贫产业园”,进行产业扶贫。

 

这是一条契合中央精神的扶贫新路,利于形成脱贫的长效机制。2016年5月11日,《当代县域经济》记者驱车北出成都前往罗江县,深入慧觉、新盛等多个乡镇,探访其扶贫路径。

 

致力于长效的“扶贫产业园”


罗江县委农工办副主任肖锐在套种的蔬菜地里查看 周淼葭摄


罗江县位于成都平原东北边缘,是成德绵经济带的重要走廊,辖罗江、新盛、金山、慧觉等十个乡镇,而罗江全县的4160户贫困户8501人全部分布在10个乡镇,呈插花式散布。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罗江县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那么,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呢?

 

罗江县委农工办副主任肖锐告诉记者,推进精准扶贫的首要前提必须要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罗江县从镇村开始摸底,群众可自行填写贫困申报表,再由全村百姓民主评议,最后达成一致认同,方可确定贫困户身份。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脱贫,必须要发展产业。”去往罗江县慧觉镇的路上,肖锐说。

 

从肖锐的阐述中,可以看到罗江县的扶贫计划思路非常清晰,依托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建起一座能“造血”的农业产业园,帮助贫困群众实施扶贫项目,让群众的腰包慢慢鼓起来,有效解决过去扶贫送钱送物却不能持续的问题。

 

罗江县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扶贫项目相结合,集中一定的土地,建起了脱贫产业园。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长期而又有效的扶贫机制。

 

慧觉镇龙王村是罗江县典型的贫困村之一,因为村集体资产薄弱、基础设施落后,龙王村全村有7.44%的人年收入低于2736元,成为贫困户。早在2000年前后,龙王村就被列入罗江的新村扶贫名单,2012年,该村又入选德阳市连片扶贫区域名单。

 

经济发展滞后,主要依靠农业生产。龙王村自身又是个空壳村,没有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内生动力不足的龙王村开始认识到,没有产业就不会有发展,只有紧紧抓住产业这个“牛鼻子”,才有可能真正实现“龙抬头”。但是该发展什么产业呢?

 

又应在村上的哪个位置发展?选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特色产业后,又该如何让贫困群众受惠呢?

 

为了选好产业、选对地质、选准模式,镇村两级联动,走遍了龙王村的每一寸土地,终于在后山梁子上发现有260亩集体所有荒地,因为土壤贫瘠不能进行传统农作物的种植。邀请农业专家进行土壤测试后,发现这片土地恰好适合栽种罗江县本地特产——贵妃枣。平整土地、购买枣苗、引进技术……2015年9月下旬,龙王村贵妃枣扶贫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

 

荒坡上长出幸福


四川省罗江县新盛镇木桥村千亩杂柑基地


短短几个月,龙王村贵妃枣扶贫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曾经的荒凉荡然无存,走在平坦的乡间小道上,一棵棵青绿色小枣苗迎风成长,孕育着致富的希望。

 

记者在园区看到,还不太高的小枣苗下,映衬着的也是绿油油的一片,那是套种的蔬菜。

 

“因为种植贵妃枣见效慢,一般都要两三年才会挂果,那么这前面两三年就没有产值收入,为了弥补这个短板,镇村经过研究决定在枣苗下套种见效相对较快的蔬菜产业。”慧觉镇副镇长张述勇说,这样土地也可以得到有效利用。言谈之间,可以看到他对这个创意颇感自豪。

 

“枣子加蔬菜”的种植模式也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龙王村更与国家级示范专合社略坪蔬菜种植专合社合作,采取包种苗、包技术、包回收的模式套种蔬菜,解决贫困户前期的收益问题。

 

龙王村3组的居民刘木贵今年已经58岁了,老两口唯一的儿子因精神疾病长期卧床住院,留下一个上小学五年级的孙子,家里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母亲,一家人生活过得很是艰辛。往年,他总是想着法子出去打工,辛苦不说,挣钱也不多,随着他年纪渐大,越来越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听说村子里建了扶贫产业园,要实施精准扶贫,刘木贵就自主申报,经过村民公评通过了贫困户的判定,自此他就开始了每天去脱贫产业园劳作的日子。从早上八九点到下午时间,劳作8小时,一天可挣60元,他和妻子一起上工,每天就能挣到120元,就是比起他外出打工也不差。

 

龙王村只是罗江县创建扶贫产业园的一个缩影,在慧觉镇的明月村、二龙村,都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因村不同而因地制宜建立起了柑橘产业园等。

 

距离罗江县城最远乡镇之一的新盛镇,在建和已建的扶贫产业基地有6个,包括莲藕、柑橘、普桑、蚕桑等产业,分布在老君村、金铃村、宝镜村、白善村以及苏桥村等贫困村。

 

罗江县委书记徐光勇在金山镇土桥村调研中时说,镇村两级要结合村情实际,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方式,因户施策、分类指导,做到对症下药、精准发力,拓宽增收致富路子。

 

如今,一个个特色扶贫产业园建立起来,贫困人员有了盼头,干起活儿来也特别卖力。

 

股权量化到贫困户


四川省罗江县鄢家镇产业扶贫现场会


“以前村里发展产业,贫困户因为缺钱,只能站在一旁干着急,扶贫项目也很难落到实处。”张述勇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很是费了一番思量。

 

扶贫产业园建立起来后,村上实行了股权量化,根据贫困等级,将产业园的股权量化到人头,到年底有了收益,则按照股权进行分红。

 

依靠从湖北荆州引进的莲藕种植业主,新盛镇老君村建设了占地4公顷的连片莲藕产业扶贫基地。“根据协议,前两年保底分红有45000元。”老君村村支书米贞亮说,种植技术和莲藕销售都由业主负责,实行保底分红就是为了保证贫困户的收益。据他介绍,莲藕扶贫基地按“721”比例进行分红,70%用于产业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股权分红;20%作为风险基金;10%由村两委用于本村内没有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其他需要临时扶持的贫困户。

 

依靠财政资金建立起来的扶贫产业园,现阶段只给核定后的贫困户分发股权,将产业园交给有技术、懂市场、有销售的人来操心了,那么作为贫困户是不是什么也不干了就坐等分红呢?

 

显然不是。罗江县上下经过深入的思考,坚决杜绝养闲人的情况发生。除了丧失劳动力的贫困人员,其他所有贫困户必须参与到产业园的劳作中来,既可更好地经营好贫困人员自己的产业园,也可从中获取合理的报酬,正是一举多得。

 

为了提高贫困人员的积极性,慧觉镇还在做这样的思考:如果从产业园中划分一小块地出来,给有劳动意愿有能力有积极性的贫困人员管理,将这块地的成本费用抽出,剩下收入则归管理者所有……

 

虽然这种模式还没开始,但这并不影响镇乡干部的思考、实验。罗江县上下的深入思考、开拓创新显然并不仅仅止于此,他们想得更为深远的是脱贫之后,这些扶贫产业园又该何去何从?

 

新盛镇党委书记吴明波说,这个问题有过前期的考量。脱贫之后,这些扶贫产业园将实行股权回收,按照《罗江县扶贫产业园管理办法》将产业园归村集体所有,使全村群众共同受益。产业园所得的受益,届时将可用于公共设施修建,或投资其他产业,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村上无资金的困局。

 

(本刊记者 周淼葭 高博)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