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9第二期

【调查研究】从兴文实践看山区农业提质增效

发布:2019/02/01 00:22  作者:朱远鹏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9年2月刊  阅读量:

近年来,兴文县在烤烟种植中,涌现出了如贵州烟农冯大方到石海镇和平村流转土地种烟、仙峰苗族乡肖明家庭农场利用季节差多元化经营等事例,取得了丰厚的利润,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突破了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种烟不挣钱”的瓶颈,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本文从两个典型案例入手,以点带面,对推动山区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作简要分析。

 

成功案例


兴文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适中,是烤烟生产的适宜种植区域,宜烟地区面积广,烤烟产业也是兴文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烟面积广,种植农户多,种烟历史长。


2016年,贵州烟农冯大方来到石海镇和平村,流转了400亩连片的宜烟土地进行烤烟种植,成立烤烟家庭农场,针对不同地块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培土施肥、水土涵养、病虫害防治等方法,通过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亲自参与管护,聘请烟地管理人员,负责督促劳动人员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烟地管理,保障每天管理的烟地达到计划的数量,提升了劳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将年富力强、具备一定知识文化水平的劳务人员确定为“地管”,协调村上集中建设现代新能源烤房,推广小苗移栽,减少剪叶次数,每亩节省用工0.2个;推广两段式井窖移栽,通过机械打窝器的使用,每亩减少用工2个以上等。据统计,在育苗、机耕、烘烤、分级等用工较多环节推广高水准专业化服务,烟叶生产亩均用工成本较之前下降900多元。集中建设连片的烘烤房,统一新型热源,淘汰易降低烟叶品质的热源,保证了烤烟品质。在2016年,冯大方实现纯利润30余万元,取得了较好的带动效应。


仙峰苗族乡烟农肖明,于2017年初成立集“烤烟种植、养殖业、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农家乐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生产经营的综合性家庭农场,农场共流转土地120余亩,其中种植烤烟60亩、玉米60亩。农场现有7个烤房,每年烤烟烘烤结束后,利用11月到来年4月的空闲时间,生产加工红豆腐、大头菜、干萝卜丝、水豆豉、方竹笋、高山腊肉等农副产品。同时,该农场还利用闲置育苗大棚和冬闲地种植草莓、雪山萝卜、大头菜等。2016年利用烤烟冬闲地种植雪山萝卜30亩,大头菜30亩,实现销售收入13.5万元,纯利润3.612万元。


在冯大方、肖明的带动下,更多的群众主动投身到烤烟产业中,2017年,石海镇就有贵州烟农河泽清、向朝富、刘文静、沈长平等人主动上门流转土地,种植烤烟850亩,并带动本地烟农胡胜云、袁永游、刘志、盛德祥种植烤烟750亩,极大地改善了全村生产生活条件。烤烟产业的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技术化运用,差异化经营,不仅启发了广大干部抓烤烟发展的方向,也启发了烟农利用承包资源拓展经营的思路,更带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开启农村产业发展新的格局。

 

经验启示


第一,以产业集聚促进基础设施改善。产业的聚集,特别是农业产业聚集,不仅是科学管理增产增收的基础,更是改善地区基础设施便民利民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北烟南移,烟区的规模和便捷的种植条件是烟草企业发展和投入的重点。兴文县顺河村今年发展烤烟800亩,带动烟路、烟水等基础设施的无偿投入9000余万元,硬化了生产便道、新建了水池水渠等,以产业的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是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方向。


第二,以大户带动实现产业规模发展。随着企业发展向农村转移、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农村产业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朝气,这类生产大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经验,他们利用资金合理投入、科学技术投入、销售渠道通畅等优势,通过整合闲置土地,返聘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组建农村专合组织带动零散农户发展产业等方式,不断做大做强农业产业规模,并以产业带动当地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壮大。当前,这种经营模式逐步推广,已经成为当前农村产业规模发展的趋势。


第三,以多种经营助力群众脱贫增收。近年来,农业产业经营者在研究和发展立体农业多种经营上有了一系列探索和成效,和以往单一的种植相比,土地资源、生产设备等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如错开季节开发特色农产品,套种增加种植收益等,既互补了产业发展中的得失,有力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体系化发展,又带动了当地群众持续就业、脱贫增收。


第四,以实用技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从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节工降本、标准化生产推进种烟的例子中,看到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只有将实用技术有效使用,合理地利用资源,才能改善和提高农业管理水平,甚至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四点思考


第一,因地制宜优化农业品种,走精品化农业的道路。与地势平坦开阔、适宜大型机械耕作的平原地区相比,山区在发展大宗粮油作物上明显处于劣势,有调查显示,我国山区经营效益比较好的种植户或家庭农场,种植面积一般在15—30亩。因此,兴文县的山区农业就应该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与环境优势,选取市场前景好的进行重点扶持,因地制宜发展烤烟、茶叶、方竹笋、乌骨鸡、蔬菜、花卉、中药材、蚕桑等特色产业,设法扬长避短,打响绿色、生态、富硒等农业优势,杜绝“效益好时一哄而起,效益差时一哄而散”“凭着自我感觉抓生产,跟在别人后面搞调整”的陈旧思路。要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用种养殖的时间差、产品季节差等,开展多种经营,积极探索发展“精致农业”,逐步闯出一条农业致富新路。


第二,扶持企业专合组织发展,走组织化带动的道路。据统计,占有市场份额40%以上的品牌,就具有市场定价权。在山区农业的发展中,必须设法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通过引入企业、成立专合社、在村上成立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方式,为参与农民提供入股、生产、流通、加工、技术、销售、保险等系列化服务,以组织化、行业化的经营方式,统一产品标准,占领产品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走出一条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大生产、大市场、高效益之路。


第三,推广应用农业实用技术,走科技化支撑的道路。山区农业必须依托于科学务实的现代技术,才能实现提质增效。山区农业必须帮助农民抓好农技服务,积极联系各级农科院、试验站等机构在兴文建立试验田、试验机构,加大对适合本地区农业科学技术的攻关力度。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技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求农技人员不能坐在办公室做理论指导,要多到农业一线,多举办“农民夜校”等方式,面对面向农户讲解最新、最实用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宣传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经验,讲解一些群众实用的专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


第四,树立订单农业契约精神,走共赢化发展的道路。在山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法治教育等方式,帮助群众树立契约精神和共同发展的理念。在签订农业合同中明确合同的时限、产品标准、违约责任等,任何一方都无权单方撕毁合同。同时,也可以采取黑名单制度,将那些三次以上或者多次违约的农民或商户拉进黑名单,实行失信制裁制度,将那些讲信用、遵守契约的农民纳入一个红名单给予奖励,让这些诚实守信的人有越来越多的商业机会,彻底扭转“好人受气、坏人神气、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根本上打造一条农民和企业多赢共享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四川省兴文县委副书记 朱远鹏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