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六个精准”要求,以“五个一批”为总路径,以专项方案为施工图,着力从连片推进、整村实施、精准到户到人三个维度综合施策,一体解决消除区域整体贫困和实现农户精准脱贫的问题,加速推动贫困户向小康户、贫困村向小康村的历史跨越。去年全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77万人,今年将实现42个贫困村销号、1.785万人脱贫。
连片推进,提升片区发展能级
建立落实片区各乡镇跨界联手、资源联用、项目联建、管理联动、经营联合“五联”推进机制,采取“普惠+特惠”的办法,聚合资源破解共性难题,因事制宜补齐个性短板,整体提升片区综合发展能力。
——一体谋划片区发展。紧密对接全区“十三五”规划和脱贫攻坚总体规划,打破乡域行政区划界限,将地缘相连、条件相似的若干乡镇作为全域发展的一个特定区块,一体谋划脱贫攻坚各类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重要工作,科学精细编制各类专项实施规划,确保扶贫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
——联网贯通基础设施。围绕“完善骨架、畅通环线”,统筹实施县乡公路改善、农村公路桥梁建设和村道公路通畅、完善等工程。围绕“保饮水、保灌溉、保防洪抗旱”,统筹实施新建、扩建等重大涉水工程。围绕“可靠、安全、方便”,统筹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低电压治理、聚居点(园区)电网建设和乡镇主网供电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农村供电保障体系。围绕“全覆盖、均等化”,统筹实施到乡进村(校)应急广播、视听乡村、宽带乡村、互联网覆盖以及通信基站扩能建设等工程,建好农村通信网络主干线。
——拉通培育主导产业。围绕培育全区主导产业,成立巴药产业发展局,做大农业担保公司,依托工业园区引进培育中药材加工和流通企业,采取“区建示范区、乡建示范片、村建示范园”的推进模式,在全区各地规划种植道地巴药,同时在条件适宜的区域跨乡联村规模发展有机果蔬和优质粮油,依托生态资源、历史文化、农业景观和乡村路网打造乡村旅游环线,统筹构建农产品初加工和农村电商网络,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让广大贫困户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整村实施,改善村域发展面貌
建立落实各贫困村支委统领、方案统定、资源统调、资金统管、项目统建“五统”推进机制,推行“园区(景区)+社区”的模式,依托产业建新村、围绕新村兴产业,不断夯实村域经济社会发展根基。
——深化改革激活资源。在加快完成确权颁证的同时,健全流转交易管理服务体系,务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和农户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住房财产以及农业标准化基地、特色产业等经营权、使用权、所有权抵押、担保、转让、有偿退出,有效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源,真正让其有价值、可流动、能生财,为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助推产村相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家庭收入奠定坚实基础。
——培育业主壮大产业。利用区级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贴息、农业担保贷款贴息和返乡创业就业贷款分险基金,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培育和壮大村域特色产业。采取招商引资、回引创业、扶持能人等方式,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专合组织+园区+农户”“专业大户+农户”等发展模式,构建入股分红、订单收购等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扶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种养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农业基地(园区)带动一批贫困户增收致富。同时,大力支持村(组)集体通过整合改造集体闲置资产进行发包租赁或入股联营。
——用活政策建好新村。按照“用活政策、盘活资源、建新拆旧、聚散结合”的思路,依据村域产业布局和农户耕作半径,统筹规划新村聚居点、旧村落、传统村落“建改保”,全面推行“中心村+小组团+分散户”布局,不片面追求大集中。区级通过统筹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设防改造、旧村改造、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示范片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和土地整治等政策资金,设立贫困户住房建设贷款分险基金,提供农村危房改造贷款贴息,支持各地采取统规代建、统规联建、统规自建及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建设“巴山新居”新村聚居点。
——聚合资源整治环境。整合相关项目资金、社会扶贫和“一事一议”等投入集中安排使用,统筹推进山水田林路园沼综合治理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全面改善村域生产生活条件和人文环境。以开展“环境优美示范村庄”创建为总抓手,大力实施社道路、入户路、耕作道、农村客运招呼站(牌)、“五小水利”、农村饮水安全、造林绿化以及电力、通信入户等工程,完善商业服务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探索建立在村党支部统一领导下村级各种组织平等参与的“一核多元、协同共治”新模式,指导完善村规民约和社区居民公约,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
精准“滴灌”,促进稳定脱贫致富
建立落实对贫困户处方分开、归类分管、绩效分评、账目分记、进退分核“五分”推进机制,运用“造血+输血”的方式,因户因人施策,精准精细“滴灌”,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心坎上。
——广辟门路力促增收。针对贫困劳动力具体情况,适时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就业技能、岗位技能以及创业培训,通过现场教、技师带、能手帮等有效方式,确保每人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逐步实现靠技能脱贫。除支持贫困户参与全区主导产业和村域特色产业发展之外,区级设立扶贫小额信贷贴息资金、贫困户产业扶持周转基金和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家庭手工业、种养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营销)、农村运输、商品零售、农家乐等致富项目。支持贫困群众直接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增加收入,鼓励村域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或外出务工。支持驻村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经济实体,以创业式扶贫服务带动贫困户发家致富。
——落准落细低保兜底。建立落实“核准对象、补差救助、稳步提标、动态管理”工作机制,严把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审核审批、公开公示等重要环节,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按月打卡发放低保兜底对象补差救助资金,并对其中的重特大疾病患者和重度残疾人增发分类调节救助资金,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兜得准、“两线合一”兜得住、进退有序兜得好。
——倾力实施医疗救助。通过公共财政预算、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捐赠等渠道,筹资建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分账核算。坚持救助对象、范围、标准、程序“四公开”,整合财政、民政、残联等部门可用资金,加大对不便住院治疗的慢性疾病和特殊疾病的门诊救助力度,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资助参保和住院救助标准,尽可能减轻贫困家庭经济负担。适时组织各级医卫人员开展免费医疗卫生服务,建立贫困人口重大疾病、慢性疾病和一般疾病分类管理档案,确保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全面落实助学措施。按照“加大投入、优化师资,分段定标、全程资助”的工作思路,整合资源加大对贫困村的办学投入,结合扶贫新村建设全面改善村小(教学点)设施条件,坚持“四个优先”加强贫困村师资队伍建设;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龄人口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分段设定免、补资助标准,实现教育资助全程全员覆盖,同时辅之以奖、贷等助学措施,保障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得好学,进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作者:张平阳 职务: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委书记)
上一篇:从《矛盾论》看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下一篇:弘扬“三先”精神 争做改革先锋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