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3年第4期

【调查研究】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发布:2023/04/04 16:45  作者:郝松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3年第4期  阅读量:

[摘要]  脱贫攻坚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新时代要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富裕,必须要更加专注于县域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以持续创新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脱贫攻坚;共同富裕;县域经济

[作者单位]  中共安阳市委党校

 

我国在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共同富裕是老百姓的所想所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

 

脱贫攻坚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消除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共同富裕是老百姓的所想所盼。目前,我国仍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为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和收入差距。新时代、新发展、新阶段、新格局,国家建构了步入初等共同富裕的保护性社会机制,为向共同富裕持续迈进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策保障。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都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时代发展、顺应人民期待所确立的发展目标。这三者相互联系、内在一致。三者又各有侧重、有所不同。从其目标和任务来看,三者之间是循序渐进的关系。脱贫攻坚就是为了要完成全面小康的重要任务,脱贫攻坚战打赢了,全面小康才能够实现。而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目标又是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基础,也只有实现了全面小康这个目标,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条件。所以,共同富裕是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目的所在,同时,也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才能使得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从而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精准扶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我国,共同富裕是作为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存在的,相应的,要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充满荆棘,不会一蹴而就。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进行充分的估计。必须要明确一点,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要想在全国范围内使所有地区的人同时实现富裕,既不可能也不现实,而是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推进、循序渐进,坚持由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既要有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决心,又要具备接续奋斗的耐心和恒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富裕,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我国的贫困治理工作也经历了从单一的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阶段逐渐过渡到了全民扶贫、精准扶贫的阶段。开始注重文化、教育以及生态等各个方面的治理,而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总结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例如生活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以及部门定点扶贫等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扶贫工作的毅力和决心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精准扶贫的思想正式提了出来,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作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扶贫工作的精髓与亮点,精准扶贫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富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且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所以说,精准扶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举措。

 

脱贫攻坚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实现共同富裕其实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首要的就是“消除贫困”这个痼疾。现行标准下消除绝对贫困人口,一方面决定着共同富裕能否顺利实现,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共同富裕的实现水平。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幅员辽阔,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口基数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比较大,在庞大的人口数量中,贫困人口就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关于脱贫的任务指标也有了相应的增幅,而这也增加了我国脱贫的长期性以及艰巨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富裕。而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们也强调对扶贫对象的“精神扶贫”,试图从扶贫对象的精神世界着手,让扶贫对象在现有的情况下,不仅能克服贫困障碍,更能树立生活的信心,鼓起勇气,将这种勇气转化为自身脱贫致富的原动力,从实质上帮助扶贫对象脱贫,从而减少脱贫之后的返贫现象。这样,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同时抓,最终实现人民群众向往已久的美好生活。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精准脱贫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富裕。

 

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受到非均衡赶超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城市的发展速度一直领先于农村地区,具有典型农村经济特征的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也相对缓慢。而从微观层面来看,农村地区在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也同样与城市有较大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在效率优先的改革和发展模式下,一部分人的劳动积极性确实被调动了起来,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也逐渐拉开了。现实条件下,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发展县域经济则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更加专注地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可以加快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在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提升农民群体的收入,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因此,新时期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将对缩小城乡差距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以及“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布局之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区域的发展格局。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四大类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程度差距还比较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为了充分激发市场活力,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国家大量的资源和政策向东部地区倾斜,帮助东部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东部地区发展起来后,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不足,带动作用也不太明显。在此背景之下,除了要继续突出先富带动后富的作用之外,要更加专注于地方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又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将对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有助于统筹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开始向以消费为主导的需求拉动转变,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应该说,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增长阶段,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是比较低的。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低则是很大的影响因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未富人群”在中国的比例还比较大,如何提升这部分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该群体的消费是非常重要的政策问题。一方面,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消费能力也落后于城镇居民。所以说,这部分人群具有很大的基本消费需求和未来消费潜力,而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就是说,在收入比较低的情况下,由于购买力有限,未富群体还有很多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个时候收入每增加一块钱,其投入到消费中的比例就会比较高。相比之下,收入比较高的群体物质基本生活得到满足了,这个时候他们每增加一块钱的收入,可能储蓄和投资的比例会比较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促进消费一定要关注未富人群,关注他们消费能力的提升,而加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力度,势必会提升区域内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因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对于统筹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意义重大。

 

实现共同富裕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做到坚持党的领导,发展过程中则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解决的是认识层面的问题。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政策,最终都要落脚到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这个主题上面。如果我们的发展背离了这个出发点,就容易出现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发展县域经济归根结底还是要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真正了解农村发展的限制瓶颈以及制约因素,构建农村发展新格局。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要建立政府和市场联动机制,积极建立多元化地方金融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对于资源配置环节来说,可考虑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对投资参股以及有偿无偿融合等途径进行合理运用,并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的引导,可适当鼓励其参与到具体的建设环节当中来,逐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要深入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对县域内的产业布局进行合理优化的问题。具体到实际发展过程中,则要认识到部分区域发展环节存在的诸多瓶颈问题,结合自然、人力、区域等情况,优化资源配置,结合国家的宏观调控,依据当前产业集群或产业特色培育体系,实现县域特色产业网络体系的合理建设。

 

以持续创新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创新是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保证。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滞后的发展规划理念、落后的低端产业链、发展资源要素的单一或缺乏、乡村治理制度的僵化等都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县域之中。因此,要突破这些不利于发展的障碍因素,不能仅靠外部力量的推动,更需要激发内部动力,必须抓住改革、开放、创新三个关键要素,以更大的决心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实的举措扩大开放,以更宽的视野推进创新,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积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发展县域特色化产业。在抓好项目引进与建设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打造县域经济特色发展平台,拓宽特色化县域经济发展渠道。在具体的实践中,一是要对县域优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加大配套经济的发展力度,增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二是要把握县域工程项目建设机遇,合理把控区域间的产业资本流向、投资方向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加大对外资本项目的引进力度,利用项目带动战略有效落实。三是要着力发展当地服务产业,充分发挥服务产业投资小、见效快、附加值高等优势,推进县域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满足县域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