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2年第7期

【谈发展】踔厉奋发 谱写阿坝“三农”工作新篇章

发布:2022/07/05 10:38  作者:刘坪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2年7月刊》  阅读量:

农业兴则国家兴,农业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阿坝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省委“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全州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立足新发展阶段

找准“三农”工作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阿坝的新征程,农牧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因此,我们要以大历史观,审视全州农牧业发展脉络、厘清阶段进程、找准演进趋势,从而坚定未来前行方向。纵观全州“三农”工作发展史,按时间逻辑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一是探索发展阶段(1953年至1978年)。历届州委以民族团结、民主建政、禁烟生产为中心,无偿发放耕牛、农具、种子、农药等农资,有效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逐步展现生机,生产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到1978年,全州农牧业总产值达到1.4亿元,各类牲畜存栏达118.6万头,分别是1952年的5.8倍、2.5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60年的72元增加到120元,增长66.7%(1960年有记载以来)。二是加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2012年)。州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对民族地区的休养生息政策,提高粮油收购价格,减免农牧业税和粮食征购任务,大幅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到2012年,全州农牧业总产值达到31.57亿元,各类牲畜存栏达314.79万头,分别是1952年的130倍、6.6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60年的72元增加到5770元,增长79.1倍。三是跨越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州委因地制宜提出“三地共建、五业同优”产业新布局的工作思路,坚持“做大基地、做强企业、做响品牌”,全力发展特色农牧产业,加快构建“6+N”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新体系,取得了可喜成绩。2020年,全州近1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0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3个县(市)全部摘帽,提前一年整体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到2021年底,实现农牧业总产值153.2亿元,各类牲畜存栏达328万头,分别是1952年的634倍、6.9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60年的72元增加到17161元,是1960年的238倍;农牧区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农村公路里程突破1.1万公里,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228个,全州“三农”工作站在了新的起点。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三农”工作提档升级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近年来,面对“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发展大势,我们始终以新发展理念破解新难题、应对新挑战、引领新航向,补齐农村短板、拉长农业短腿,掌握全局主动。一是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四类群体,健全防返贫防致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教育、医疗等12项精准帮扶措施,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2.3万个,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1534元,增长14.6%,坚决守住了颠覆性、系统性、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抢抓6个国家级、7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机遇,制定《阿坝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规划》,编制《阿坝州“三家园”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等30余项衔接方案,投入衔接资金19.28亿元,实施巩固拓展项目2043个,完成17个乡镇、60个村的“三家园”示范建设任务。三是扎实抓好现代农牧业园区建设。坚持以产定园、以园兴产,按照分类建设、星级评定、适度奖补的原则,科学布局现代农牧业园区,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分拣分级、烘干冷链、仓储物流、保鲜包装等设施,建成各级现代农业园区48个,形成以创促建、以创促管、以创提质的良好创建格局。四是积极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始终坚持“以长为主、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切实加强果蔬药菌、牛羊猪蜂等原料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配套建设冷链物流、运输通道,加快构建“6+N”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新体系。同时,大力培育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型业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五是加快打造“净土阿坝”品牌。稳步推进“净土阿坝+”品牌联动模式,深度挖掘品牌内涵,加强老工艺、老字号、老品种的保护与传承,持续做大做优品牌产业联盟。目前,全州农牧产品加工企业达132户,“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208个,授权“净土阿坝”品牌生产企业90个、产品137个。六是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乡镇、行政村数量减幅分别达20.5%、20%,“后半篇”文章有序推进,改革成果正逐步转化为治理实效。以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抓手,制定“1+26+1”专项工作方案,启动县级“三区三线”试划和乡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划定乡镇中心片区65个、村级中心片区359个,为推动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动力源泉。

 

融入新发展格局

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以县为单位开展创建,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当前,阿坝州农牧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从面上来看,产业发展还存在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种、品质、品牌水平比较低等情况。因此,我们必须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以现代农牧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积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不断提升农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快构建农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区位相邻、资源相似、功能相近”原则,加快打造“西北部高原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区、中部特色养殖及立体生态农业示范区、东北部和南部高山峡谷设施养殖及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其中,西北部高原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区大力推广优质冻精等技术,提升牲畜种群质量,加快建成特色优质有机农畜产品供给体系。要提升牲畜屠宰标准化、精细化水平,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配套建设冷链物流、运输通道,稳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畜牧业产业增值率。中部特色养殖及立体生态农业示范区着力加强优质原生品种和种质资源的选育保育,并结合本土自然环境、周期价格行情、种养成本,精准引进适宜种养的新作物、新品种,改进生产加工工艺,扩大原材料应用场景,开发更多食品、保健、美容等商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东北部和南部高山峡谷设施养殖及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坚持在示范、特色、高效和规模上做文章、下功夫,大力发展前置车间、中央厨房,做好田间精细化管理,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器,加大农机投入,探索建立农技特派员制度,提升地区农业科技化水平。二是加快构建农牧业产业新体系。聚焦“6+N”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新体系,做大做强牛羊(禽蜂)产业和生猪产业,积极探索建立“特色品种+龙头带动+基地建设+品牌创建”新模式,确保到2025年,年出栏牦牛、藏系绵羊、生猪均达60万头,年产蜂蜜2000吨。突出抓好基础设施改善、农技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着力培育一批粮(油)大户、生产企业或专业化服务组织。坚持鲜销为主、加工为辅,丰富品种、错季销售,建立一批优质安全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夏秋淡菜生产,推广轮(间)作模式。以发展生态绿色果业为目标,建设一批采摘经济充分发展、农旅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园区。大力推进道地中药材系统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培育和引进药业企业。同时,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类、高原花卉、藏茶等特色种植产业,加强商品化设计、品牌化推广,努力培育其他特色种养殖业。三是着力激发农牧业产业发展新动能。要统筹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要扎实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持续抓好供销社合作综合改革和农村水权水价改革。针对本土种质退化、经济作物树龄老化、土地肥力退化等制约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全局性重大问题,积极开展专项科技攻关,大力引进、改育新模式、新品种,确保农牧业持续稳定生产。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主线,围绕“6+N”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净土阿坝”特色农产品成都展示和电商中心,培育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流通新业态。积极开拓成渝地区订单销售市场,开展成阿、渝阿、浙阿农商对接活动,构建“田间—餐桌”“牧场—餐桌”产销衔接模式,打造面向成渝大市场的错季果蔬大走廊和草食畜产品供应基地。(文/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阿坝州委书记刘坪,图/阿坝州委政研室)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