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2年第7期

【调查研究】“六治融合”在乡村治理中的运用

发布:2022/07/05 11:30  作者:田黎 杨洋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2年7月刊》  阅读量: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如何更好推动乡村治理已成为学界研究和地方探索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各地在运用“三治融合”推动乡村治理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六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并已开展了实践。本文旨在简要阐述“六治”具体应如何来开展,应达到什么样的治理效果。

[关键词]  乡村治理;六治融合;乡村建设;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  中共凤冈县委党校;凤冈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六治融合”的治理体系是对“三治融合”的发展,有利于更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实现治理主体从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化,从传统治理转为数字治理,从被动治理转为主动治理,从事后治理转为事前预防,最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关于乡村治理的探索实践较早,也积累了丰富的乡村治理经验和治理模式。在清末民初的乡村建设方案中,山西村治方案、晏阳初的“定县实验”和梁漱溟的“邹平模式”无疑是为数不多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案。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间,国家政权越来越渗透到乡村治理中,最终逐渐演变为完全由国家主导的乡村治理体制,这一治理体制强化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做出了贡献。

 

1978年以后,以分散经营为基本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起,经过了撤并乡村及乡镇机构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乡村治理体制在不断探索、实践中逐步建立。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乡村社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给乡村治理带来了许多的挑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乡村治理体制提出了新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乡村治理体制亟须做出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

 

“六治融合”实践的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乡村的有效治理已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中治理措施成为至关重要的内容。“六治融合”中的“六治”是指在自治、法治和德治外,增加政治、数治和礼治。如何借助“六治融合”进一步推动乡村治理需要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从目前的探索实践来看,要真正实现借助“六治融合”来推动乡村治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以“政治”为引领,不断筑牢治理根基。“政治”的作用在于夯实村党组织建设的根基,从而更好引导和激发乡村治理中的各方参与进来。

 

政者,正也。“政治”的第一条是要真正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植入基层党员干部当中。只有真正领会这些要求的内涵,才能起到引领全体基层党员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环境的作用。其次,要真正学懂弄通党中央关于乡村治理的决策部署,在大的框架下结合乡村实际制定治理策略,杜绝喊口号、说大话。最后,基层党组织、党员要当好乡村治理的“组织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治理。

 

——以“自治”为核心,不断激发治理动力。群众的事群众办。在如何参与自治、开展自治、治理方面,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只能作为引导,群众才是真正的主角。只有通过引导、鼓励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活动,才能让群众以主人翁的角色发挥“自治”作用,从而激发群众参与“自治”的内生动力。从具体实践而言,就是通过引导乡贤、德高望重者、大学生等群体参与乡村治理,通过诸如“党支部+议事会+村管事(寨管事)”的治理模式来推动乡村自治。因为只有让老百姓能参与、说得上话,才能让村规民约得到认同,推动村规民约落地得到实践。

 

——以“德治”为基础,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德治”应是传统优秀文化的回归,充分利用乡贤、寨老、网红等引导社会优良传统回归。回归的过程中,要对乡贤文化进行重塑,对传统美德进行弘扬。目前中国乡村社会“德”的缺失在于传统美德的缺失,没有多少人能讲清楚家谱,讲清楚当地的文化,因此必须重拾传统美德,并结合地方实际,形成新的能够推动“德治”的村规民约。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村规民约太过冗长,不切实际,这样既不能解决村民自治问题,也规范不了群众行为,出现了村规民约的形式化。因此,在推进“德治”的过程中必须杜绝村规民约形式化的问题。

 

——以“法治”为约束,不断强化治理保障。“法治”最为基础和根本的问题是解决目前乡村司法体系建设不完备的困境。目前关于推动乡村社会“法治”的政策和措施很多,研究成果也很丰富,笔者看来,推进“法治”的着力点在于解决乡村司法所、司法站、综治中心等人员不足、专业不强、法治意识不够等问题。只有完善了乡村司法体系建设,才能更好宣传法律法规,引导群众知法、守法和用法。同时,开展法律宣传,要改变现有的走过场、不接地气的宣传方式,以群众喜欢、易接受和掌握的方式开展法律宣传,才能真正达到应有的效果。

 

——以“数治”为支撑,不断提高治理效率。“数治”一方面要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为切入点,重构乡村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内在结构,从而为基层政府更完整、更系统、更全面地推动乡村治理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数治”更多是要真正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考虑,从满足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考虑。如当前一些群众不懂数字技术,不懂日常智能设备的使用,会对诸如物流快递取件、网上缴费等带来影响,从而增加乡村治理成本,严重的可能遭遇手机诈骗等不法侵害。因此要着重分清政府和基层群众的工作着力点。政府在“数治”中应更多扮演“解决者”的角色,以解决群众需要什么、群众的困难是什么为目标来制定政策和措施,而不应是更多要求群众跟随政府的步伐,忽视了群众真实的愿望表达。

 

——以“礼治”为补充,不断充实治理内容。“礼治”应是“法治”和“德治”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这种过渡是填补“法治”和“德治”两者都无法很好发挥作用和效力的空白。“礼治”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推进传统礼节文化的回归。首先,“礼节”以俭。乡村成立的红白理事会怎么来规范群众,解决“礼”,尤其是号召群众对“礼”的遵守,推进乡村社会文明建设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其次,“礼节”以改。通过推进乡村文明实践,借助好习俗、好家风等改变群众在“礼节”方面的不良风气,引导传统礼节文化回归。

 

——推进“六治融合”的治理体系。“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相同,推进“六治融合”也应从整体、全局考虑,协同推进各项治理措施。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重点理清“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数治”“礼治”的关系,才能更好借助“六治”推动乡村治理。坚持以“政治”作为乡村治理的引领,才能让乡村治理方向不变;发挥“自治”的核心作用,才能真正实行乡村的民主治理;依靠“法治”的约束,才能更好保障乡村治理的推进;以“德治”为基础、“礼治”为补充、“数治”为支撑,才能更好推进今天中国的乡村治理,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

 

今天我国的农村,大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发展的重任已经传到我们的手上。牢牢握住机遇,需要我们汇聚力量、担当作为,奋力开创中国农村新的发展面貌,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新未来。构建以“政治”为引领,以“自治”为核心,以“德治”为基础,以“法治”为约束,以“数治”为支撑和以“礼治”为补充的“六治融合”治理体系,通过解决治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才能更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从而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田黎 杨洋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