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4期

【谈发展】推动南充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发布:2024/04/03 17:12  作者:中共南充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4月  阅读量: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提出“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等重要论述,党中央和省委围绕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了系列部署。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南充应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奋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向现代农业强市跃升。

 

现实之基:

产业发展加速驶入“快车道”

 

近年来,南充坚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全市农业平稳健康发展。

 

特色产业持续壮大。2018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611.2亿元增长到835.8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从366.6亿元增长到507亿元,“一区两地三乡”(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区,国家优质商品粮供给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桑茶之乡、晚熟柑橘之乡、冬菜之乡)建设深入推进,8个县(市、区)列入“全国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县”“全国千亿粮食生产重点县”,粮食、生猪、晚熟柑橘、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园区建设卓有成效。全市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16个、园区产业基地规模达296.1万亩,园区数量和规模稳居全省第一,嘉陵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成为全国唯一以蚕桑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1+8”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加快建设,培育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205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700亿元;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3个、国家A级乡村旅游景区20处。

 

品牌影响不断提升。注册农产品商标5247件,“两品一标”总量达395个,有机农产品认证规模达到22.5万亩。7个品牌入选首批四川省农业品牌目录,以“好充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为支撑、中国驰名商标为特色的南充农业品牌集群初步构建。

 

主体培育成效明显。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6家、农民合作社9725个、家庭农场2.2万家,探索出流转土地、管护务工、入股经营、返租倒包等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农民98万户。

 

发展支撑日益坚实。农机装备总动力31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6%,建成县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9个、乡镇服务站228个,仪陇县“1+6+N”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通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西充县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

 

成长之困:

提质增效仍然面临“拦路虎”

 

和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要求相比,南充农业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农业发展基础、经营方式、主体培育还存在一定差距。

 

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初加工能力欠缺,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清洗、分拣、烘干、包装、冷藏等商品化处理设施配套不足,方便食品、保健食品、预制菜、脱水蔬菜、果酒果汁、果脯蜜饯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不足。

 

经营主体不强。龙头企业数量少、个头小,主营业务收入过亿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26家;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规模较小,经营面积500亩以上的仅占4.6%;农民合作社“空壳化”现象仍然存在,经营异常的农民合作社占8.8%

 

品牌影响不大。仅有农产品综合检测站所9个、乡镇农产品快检站242个,农产品检疫检验检测体系还不健全。知名品牌不多,全市农产品国省驰名著名商标不到注册商标总量的1%,“好充食”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弱、市场占有率不高。

 

创新动能不足。种业发展相对滞后,特色产业种子种苗繁育能力不足。农业机械化率不高,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6.81个百分点。智慧农业发展缓慢,设施农业占比较低。

 

要素保障不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难度大、成本高,烘干去湿、冷链仓储等设施用地供给不足。常年外出务工人口超过200万人,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突出。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额较低、保险覆盖面窄的问题仍然存在。

 

破局之策:

决胜未来更需打好“组合拳”

 

南充应坚持“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增效益”思路,深入实施“八大工程”,全力打造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化农业强市。

 

实施优势产业成长工程,让特色“亮”起来。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聚焦“一区两地三乡”建设,推动现代农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一是推动有机粮油、有机畜禽、有机果蔬等产业规模布局,全力打造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区。二是高标准推动300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持续巩固国家优质商品粮供给基地。三是完善疫病监测预警、技术支撑、监督执法和畜产品可追溯体系,巩固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优势。四是推进渝(重庆)南(充)绵(阳)广(安)蚕桑产业带建设,全力打造桑茶之乡。五是积极推广“果+菜”“果+豆”“果+粮”等粮经复种套种模式,全力打造晚熟柑橘之乡。六是持续推进鲜食蔬菜保障供应基地、特色蔬菜外销基地、美味川菜原料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冬菜之乡。

 

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让链条“延”起来。坚持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有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一是推动农工融合,提升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初加工能力,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推动“1+8”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提档升级,促进预制菜、健康食品、酒饮、调味品、休闲食品、食品添加剂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快速发展。二是推动农旅融合,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构建以国道212沿线乡村旅游示范线、国道318沿线休闲农业示范带为骨架的乡村旅游环线。三是推动农商融合,规划建设农产品展示交易、检验检测、包装加工、冷链仓储配送中心,加快建设川东北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构建线上线下互动、实体网络共进、生产销售联通的现代农业流通体系。

 

实施产业基地增效工程,让园区“聚”起来。坚持以园区建设为引领,积极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有效带动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一是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因地制宜推进优势产业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加快形成各具特色、层级分明的现代农业园区体系。二是提升园区发展能级。积极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深入推动嘉陵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大力推进高坪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中法农业科技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全力争创更多“国字号”园区和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三是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机械化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和智慧园区培育“五大工程”,积极培育“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让产品“火”起来。坚持品牌兴农、质量强农,以质量促品牌、以品牌增效益,持续推动“南充产”农产品向价值链、品牌链高端延伸。一是注重质量树品牌。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为牵引,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基地,加快建设以临江新区检测检验认证产业园为龙头、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为基础的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二是突出特色创品牌。建立“好充食”区域公用品牌“达标准入、违规即出”动态管理机制,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是立体营销推品牌。规划建设南充农产品旗舰店、体验店和展示展销中心,加快川东北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建设,持续办好亚洲有机产业创新发展峰会、优质农产品展销会等节会,提升南充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让主体“活”起来。积极应对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趋势,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提升行动和示范创建工程,不断提升家庭农场标准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健全完善示范社创建标准和评定监测办法,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水平。三是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积极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是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深化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壮大农机合作社、农业科技信息咨询公司、融资服务公司等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力促进农业集约经营。

 

实施改革创新赋能工程,让动力“新”起来。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协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农业农村改革,切实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一是推动川渝柑橘种业园、南充蚕种场和天兆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改造升级,持续开展农业科技入户、“科技到田”等活动,完善人才联盟运行机制,筑牢农业科技支撑。二是推广农机装备使用,按照“大户买农机、小户租农机、散户购服务”的农机配置模式,构建市县乡三级联动、全域覆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统筹抓好农村改革,规范涉农补贴发放方式,鼓励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

 

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让支撑“强”起来。坚持规划、建设、管理一体推进,不断改善南充农业生产条件,筑牢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衔接“三区三线”等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大力推行委托代耕代种、招引业主耕种、村集体耕种等模式,全域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二是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升钟灌区二期、亭子口灌区一期、永丰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接续实施蓬安县国家级、顺庆区和高坪区省级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项目,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项目,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三是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综合运用卫星、遥感、通信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现代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实施保障体系建设工程,让环境“优”起来。坚持“筑巢引凤”和“固巢养凤”双向发力,不断优化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业农村工作领导体制。二是切实强化资金保障,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涉农应急转贷资金和风险补偿金,加大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健全农业保险政策体系,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农业发展的能力。三是建好建强人才队伍,持续推进“嘉陵江英才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用好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支持西华师范大学、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专院校设置适应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专业和课程,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课题组成员:杨刚、何漓、郝丹丹、漆顺)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