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0第三期

【前沿观察】产业融合 县域时不我待

发布:2020/03/05 15:20  作者:车文斌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20年3月刊  阅读量: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终将成为过去式,县域的经济增长依然是主旋律。


时不我待,机不可失,县域融入经济强极已进入竞跑阶段。


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吹响号角,苏浙皖三省一体融入,产业是重中之重。


京津冀协同发展,除交通物流贯通,产业发展仍是主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中国经济的第四极已经登场,产业融合已成趋势。


未来已来,产业融合的县域命题已经开启,县域的未来,就是产业的融入与融合。与大城共飞,与经济圈共舞,开启新一轮的腾飞。

 

产业高度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苏州经济取得迅猛发展(资料图).jpg    

产业高度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苏州经济取得迅猛发展(资料图)    


融合  趋势已来风正起

 

产业融合,一个新近形成的经济概念,正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一种新型的经济理论正在形成。


目前,经济学界有学者提出五大产业:第一产业农业为基础,第二产业工业为中介,第三产业服务业为核心,第四产业信息业为配套,第五产业知识产业为主导。而产业融合正是指五大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的创新式动态发展过程。


这些年我们所说的“互联网+”“智能+”“区块链+”“农旅融合”“文旅融合”“融媒体”等皆是产业融合理论的一支。


日本学者植草益认为,产业融合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各行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美国学者 Greenste Khanna认为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中国学者卢东斌认为产业融合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种(或多种)产业合成一体,逐步成为新产业。


中国学者厉无畏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在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新科技革命正迅猛发展,产业融合已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而当下,风正起,潮已来,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正在催生,或已经催生。


当代县域经济记者注意到,近期国家层面出台的规划与部署,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均不约而同地紧扣产业融合,紧扣一体化,紧扣区域协调发展。


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产业融合发展正是高质量发展,正是抢占未来全球经济体系高端、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方式与路径。


在未来面前,我们迎着希望前行,走向风口。

 

苏州面向上海的桥头堡是昆山市,2019年,昆山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资料图).jpg    

苏州面向上海的桥头堡是昆山市,2019年,昆山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资料图)    


苏州昆山的产业融合经

 

苏州,一座创造奇迹的城市。


苏州昆山,一个创造奇迹的县级市。


苏州,既不是省会,不是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也不是经济特区,其经济却长期超越省会南京而居全国第七。2019年,其GDP达到1.93万亿元,远超南京的1.4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产业产值占比达21%。苏州书写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奇迹。


那么,苏州是如何创造出这样的奇迹的?


那就是产业融入,融入上海,融入世界分工体系。检视苏州的产业发展史,主动融入是其制胜秘诀。


以工业融入世界产业体系。苏州距上海仅100公里,利用毗邻上海的地理优势,苏州大量引进外资。上世纪90年代初,外资开始在苏南地区大量聚集,尤其制造业外资占了其中相当大的比重。随之,制造业逐渐成为全国领先的产业。2003年,苏州吸引外资的规模已经超过了上海,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至2004年,苏州就已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工业“老二”,成为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国家九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成为主流。


这是一座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开放之城,每年实现的外贸进出口总量稳稳占据江苏一半以上、全国近十分之一,实际利用外资总数超过2000亿美元。如今,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苏州实施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名城。


在尝到第四产业融合发展甜头之后,第五产业智能成为苏州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目标,人工智能成为苏州优先发展的“四大先导产业”之一,培育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加快实施“独角兽”“瞪羚”等企业培育计划,打造具有核心技术和综合竞争力的高水平创新型企业集群。


至此,五大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给苏州的未来继续注入强劲动力。


苏州昆山市同样如此。


昆山,夹在上海与苏州两座特大城市中的小县城,距两城均50公里左右,巨大的虹吸效应对其本是致命的,可它却在大城虹吸中迅速崛起。2019年,昆山市GDP突破4000亿元大关,占甘肃省GDP40%以上,长期居全国所有县之首。昆山的经济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其秘诀仍是产业的强势融入,变“被虹吸”为“虹吸外资”,融入世界产业体系。


36年前,昆山是江苏最穷的县。1984年,深圳蛇口是全中国发展的范本,昆山的新任县长吴克铨去了一趟蛇口,回到家乡之后,他发誓也要在昆山建一个。划出一块要建开发区的地之后,昆山偷偷摸摸招商引资。凭着坚定的信念、精细的服务和满腔的诚意,终于引进了第一个外资企业“苏旺你”手套厂。此后,外资不断涌入,撑起了昆山强大的外资经济。


2019年,昆山仍旧在持续推进产业融合,中科可控、宝能新能源整车等70个重大产业项目进入,完成投资150亿元,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四大高端产业实现销售2350亿元,增长16.2%,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9.5%46%。在第五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全市新增省级智能制造服务领军机构2家、智能示范车间(工厂)32家、星级上云企业93家。


昆山,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疾进,创造县域“反虹吸”的奇迹。

 

产业高度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苏州经济取得迅猛发展(资料图).jpg    

产业高度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苏州经济取得迅猛发展(资料图)    


产业融入在于“主动作为”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优势,创造优势。面对大城市的“虹吸”,县域唯有主动作为,积极应对。而主动作为,就是产业的融入与融合,积极参与经济圈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东部的苏州与昆山是如此,浙江各县域是如此,西部四川广安市的邻水县同样如此。


邻水县曾主动将自己的产业经济称为“配角经济”。配角,做直辖市重庆的配角,做重庆汽车产业的配角,主动融入重庆的汽车配套产业链,从而实现自身产业的发展。


早在2006年,邻水县借邻近重庆的优势,主动融入重庆的“1小时经济圈”,开启了“配角经济”战略。邻水县明确表示:要像昆山做上海“配角”那样,邻水要做重庆的“配角”,面向重庆,打造工业配套、特色农产品供应、休闲度假旅游三大基地。至2018年,邻水70%以上的企业是从重庆招商引资而来,汽车配套产业越做越强,撑起县域经济的一片天。


发展壮大后,邻水县不满足于原有的“配套经济”,开始谋求转型。随后,全县加大科技和人才的投入,借川渝合作深化的机遇,做川渝合作“桥头堡”,逐步谋求由“配角”变“伙伴”。20198月,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广安市人民政府、邻水县人民政府四方,在成都签订了川渝合作高滩新区产城融合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四方将共同组建投资开发公司,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共同推进川渝合作高滩新区产城融合项目建设。


邻水高滩园区深度对接重庆,向科技领域延伸,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出去。目前,园区正准备分别到重庆和深圳举办大型招商引资推介会,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一个宜业宜居宜游的产业新城正在川渝交界处崛起。


面对一个强势的经济体,要实现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正确定位和战略决策尤其重要。秩序论告诉我们,面对一个强大的秩序体,通常有两种方式:要么融入,要么打破。在不能打破的情况下,融入并借力发展是最佳策略。因而,在大树之下,选择“背靠大树”,借机发展。


面对更为强势的上海,浙江省的嘉兴市,选择的同样是与苏州相同的道路:当好配角,发展配角经济。


1992年,嘉兴市在浙江省率先提出接轨上海战略,嘉兴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了《关于全面接轨上海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接轨上海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政策的意见》。10多年来,“接轨上海”一直作为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的首选战略。2001年,嘉兴市与浦东新区政府缔结了友好关系,签署了工业、农业、科技、旅游、城建、人才交流、开发区建设等七个领域的专项合作协议。嘉兴辖下的嘉善、平湖、海盐、海宁、桐乡五县(市)全部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前50位。


上海已成为嘉兴工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技术、人才、业务、品牌等方面的重要依托和销售市场。2004年,嘉兴市1300多家企业与上海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协作关系,90%左右的产品通过上海口岸出口,境外投资项目80%以上来自上海或者源自上海。这一年,嘉兴战略由“接轨上海”上升为“融入上海”,全面融入,共同迎接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西部内陆,成都近邻德阳市也坚定了“融入成都”战略。2020年开年,德阳明确提出“聚焦区域协同,全面融入主干”的发展目标,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推动成德同城化,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融合方面,德阳决心推动德阳天府旌城与天府新区共同打造天府大道沿线产业经济带,推动凯州新城着力打造成德同城先行示范区,加快工业大道等14个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规划建设,同时,加快什邡-彭州、广汉-青白江边界试验区建设。

 

融入 抢布“先手棋”

 

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的战略布局接连出台,即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发展依然不会止息,中国依然会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挺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产业融入,进而谋求产业融合,处于弱势的县域理当主动出击、主动作为、积极谋划,落后一步就意味着丧失先机,坐失发展良机。


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处于弱势的安徽省主动作为动作频频,尤其是时间方面,显得急不可待。20191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时间仅仅过去一个半月,安徽省就于2020116日出台了《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推出“一圈五区”战略规划,包括高质量建设合肥都市圈,加快发展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大力振兴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标准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产业融入方面,安徽省也是精准定位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仅加快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还着力完善承接产业转移支撑体系,全方位推进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


可以预见,迫不及待的安徽省借势抢布“先手棋”,一系列的战略举措也将接连跟进,仅2020年,安徽面向长三角的交通投资就将达到700亿元。全面融入长三角,安徽已先声夺人。


20201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尤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给川渝两地极大鼓舞。115日至16日,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前往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调研,强调要把成德眉资同城化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川开局起势。


在产业融合方面,面对大成都,成德眉资四市将建立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围绕“强链条、育集群、建体系”,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四市产业错位发展、融合发展。


根据国家发改委2011530日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包括重庆的万州、涪陵、渝中区等31个区(县)和四川成都、德阳、绵阳等15个市,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涉及川渝大部分县域。在国家战略的大棋局下,县域都应当主动作为,以成渝双城为核心,积极融入双城产业链,让四川盆地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风已起,势已至,尽快将县域产业融入区域核心城市,占据产业链一席之地,进而有机融合区域、地区甚至国际分工体系,县域已时不我待。


抢布“先手棋”,当春已发生,知时节的好雨,已率先融进了春天。


  本刊记者  车文斌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