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四川省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辖20个镇乡、街道,辖区面积1342平方公里,总人口10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16万人,是全省百万人口丘陵农业大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对土地依赖性日趋下降,导致耕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结合中央和省市关于稳定粮食生产要求,通过村组实地走访、交流座谈等形式开展调研,为破解耕地撂荒难题稳定粮食生产、盘活撂荒土地资源提供参考。
农村耕地资源现状
富顺县常年粮食作物播栽面积13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50万吨以上,连续十一年获得粮食生产丰收杯,“富顺再生稻”被确定为地理标志产品,“富顺高粱”入选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近年来,富顺县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到户放活土地经营权,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有效稳定了粮食总产量。
富顺县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地形以丘陵为主,占总面积90%以上,丘陵多呈馒头状,多为页岩和泥岩组成,相对高度20-60米,土地利用结构以农林为主。现有耕地面积108万亩,耕地绝对量和相对数较大,但人均耕地少,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同时,伴随城镇化率提升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耕地撂荒现象有逐年扩大趋势。初步统计全县20个镇乡(街道),耕地撂荒面积达2.24万亩,其中田1.56万亩、土0.68万亩,耕地资源存在较大浪费,影响粮食稳定增长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整治土地撂荒问题刻不容缓。
盘活撂荒地对策建议
富顺县按照分类施策、综合治理原则,既支持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又使有限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全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分类推进荒地复耕。一是优先鼓励农户自耕。对有意愿耕种的农户,积极协调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支持农户自耕或自行委托代耕。二是引导农户委托村集体复耕。建立完善撂荒地治理指导方案,对无劳动力或举家外出农户,宣传引导农户委托村集体复耕。对成片撂荒地招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积极性较高的市场主体参与流转,新增撂荒地流转5000亩以上;对分散撂荒地鼓励有劳动力农户就近就地复耕;对山高地瘦、产出效率低分散撂荒地种植经济作物防止撂荒。三是约束性推进荒地复耕。探索完善村规民约,对撂荒1年、2年以上农户分别予以黄牌、红牌提醒,撂荒2年以上的取消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并由村集体组织复耕,地力补贴和复耕收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盘活农业产业效益。一是突出产业带动。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引领,整合有效土地资源进入流转,引进企业开发利用撂荒地,稳定农户收入并带动就业。同时,采取“大园区小业主”方式,通过特色产业技术指导,提高周边农户复耕积极性。二是突出村集体带动。选配年富力强、思路开阔人才壮大村级干部队伍,因地制宜、创新方式推进土地撂荒地复耕,比如整合闲置耕地由村集体经营,通过“先经营、后流转或出租”等形式吸引业主“拎包入住”。三是突出品牌效益带动。围绕打造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再生稻、高粱、柑橘、生猪主导产业,建设全省标准酿酒专用粮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长滩镇年产基酒5万-10万吨的白酒产业园等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提高农户种植经济农作物积极性。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一是提升基础设施“硬件”。完善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项目资金推进农村道路、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病险水库整治等项目,强化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力争到2025年,新增村组道路300公里,灌溉面达到95%。二是优化人居环境“软件”。扎实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粪污利用“五大行动”,以人居环境改善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吸引农民就近就业创业,为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支撑。三是推进现代农田建设。加强“三网”配套建设,力争“三网”覆盖过半;加强耕地整理,针对性实施田形调整、渠网配套、路网建设等,改造中低产农田,形成优质、高产稳产、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力争到2025年,改善灌溉面积4万余亩,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达45%以上。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一是引导劳动力回流。建立驻外人才(农民工)联系服务机制,鼓励外出农民返乡创业;健全职业农民和职业经理人培养制度,落实“百千万”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力争每年培养农技骨干能手、职业农民和致富带头人600人,新型专业农民队伍覆盖面达80%以上。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建立农户技能需求信息库,开展专家服务团、对口支援、科技特派员等技术指导,利用农民夜校、送技术入户等方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力争每年提供大型农业技术指导100场以上,技术需求农户培训率100%。三是提高机械化水平。发挥农机生产优势作用,大力宣传农机化惠农政策,推广小型旋耕机、稻麦收割机等丘陵山区适用新机具新技术,加快农业机械化,力争每年推广耕种收先进适用农业机械1000台以上,农机化水平提升0.5个百分点以上。
四川省富顺县人民政府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