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当前,在四川农信改制转型,全面建设“三大银行”的新征程中,乡镇网点要秉持长期积淀下来的好传统和好作风,信守服务“有温度”的理念,不断创新服务举措,丰富服务内涵,传递服务文化,努力打造“有温度”的银行,擦亮“四川农信,四川人民自己的银行”金字招牌。
推进硬件基础建设
一是持续规范整体品牌管理。由省联社牵头,紧扣“四川农信”统一品牌,自上而下、从内到外规范网点四川农信元素,统一网点装修及店招风格,形成全省统一的视觉形象,各级行社严格落实执行,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对外宣传,提高客户对“四川农信”品牌的认知度。
二是加大便民服务设施投入。网点外按统一标准悬挂营业时间牌,厅堂内规范设置各类告示牌、宣传牌、客户意见簿、监督电话号码牌、咨询服务台,保持网点环境整洁明亮。以“客户满意”为目标,着力在服务的人性化、亲情化、规范化、精细化等方面下功夫,配备饮水机、放大镜、爱心座椅等必备设施,在有条件的地方增设背篓、雨伞、农具等物品存放区、车辆停放区域和残疾人无障碍专用通道。
注重服务质效
一是提升厅堂服务水平。根据客户需求和业务特点,合理设置“弹性窗口”,健全弹性排班、高峰错时营业机制,完善厅堂服务后评估机制,定期开展服务分析会,找准服务改善的难点痛点,常态化开展大堂引导员、保安、柜员的培训,因地制宜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在业务高峰期,网点可采取“金融知识小讲堂”的方式宣讲防范电信诈骗、人民币真伪辨别、打击非法集资等内容,向客户赠送小礼品,活跃厅堂气氛,缓解客户等待焦虑情绪,拉近与客户间的情感距离。
二是开展差异化精准服务。围绕“一切为了客户、为了客户的一切”目标,系统分析,区分不同客户群体,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学会换位思考,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实施差异化精准服务,尽可能满足不同客户的多层次需求。如:对特殊客户群体或党政职能部门批量办理业务进行预登记,后续安排专人提供上门服务,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又如:每月退休金、低保金、退伍军人补贴集中发放的时间段,可以开设领取专用窗口。
三是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除厅堂宣传外,以主题月、主题周活动为宣传载体,闲场时段组织客户经理深入街道、村社、农户开展“送知识、送技术、送金融”活动,发放宣传手册、小礼品,重点宣传银行卡、金融机具安全使用和风险防范等知识,让客户充分了解现代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放心使用各种现代金融工具,减少简单业务在银行的面对面办理,减少无谓的资源浪费和损耗,逐步培养农户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
四是妥善处理客户投诉。进一步完善投诉渠道,强化投诉处理主体责任,严格首问负责制和支行行长最终责任制,落实服务投诉分级限期解决机制,坚持服务问题定期分析和通报制度,加大对服务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投诉处理速度和质量,确保客户投诉处理满意度持续上升。
强化科技赋能
一是搭建“线上+线下”个性化服务平台。针对外出务工人群,加强与县人社局、县农劳办合作建立“外出务工人员乡情联络站”,嵌入日常生活场景的解决方案,为外出务工人员传递乡情乡音、宣传农信产品、农民工法律咨询和困难帮扶等,打通服务外出务工人员“最后一公里”。针对传统农户、特殊人群,积极与县财政局深度合作,按照“多方共用大平台,多种补贴一卡通,宜卡用卡,宜折用折,无折有簿”的要求,构建惠民补贴“一卡通大平台”,提高补贴资金发放透明度,确保惠农补贴资金安全、及时、足额发放到受助对象。
二是打造以“刷脸”为标配的智能化网点。针对乡镇客群文化水平不高、金融消费习惯较差、密码遗忘频率较高等特点,利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字符识别等功能,打造“刷脸”为标配的智能化网点,简化信息输入流程,免除业务申请书和其他纸质凭证的填写环节,缩短业务办理时间。推广运用超级柜员机,整合指纹仪、身份证阅读器等设备,不仅能办理存取款、转账业务,还能受理开卡、挂失、汇款、对账单打印、申请贷款等大部分银行常规业务,实现“无人银行、有人服务”。
三是完善广覆盖、多渠道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利用县域撤乡并镇、村社合并的契机,按照“覆盖全域、布局优化、功能完善、提升质效”的思路,对现有乡村金融综合服务站进行升级改造,加强与供销社、电商平台合作,深化支部共建互动模式,构建四川农信多层次、立体式、全覆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提升乡镇金融综合服务水平。
四是积极参与具有区域特色的跨界合作。积极加强与医院、学校、农户以及当地美誉度高的专合组织、农资、超市等建立跨界合作,借鉴微信、支付宝、第三方支付服务模式,以长补短,借力使力,构建当地的衣食住行“生活圈”,推动金融与业界的深度融合、为客户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及服务,以增强客户的认可度、满意度。
(作者:张树林 李锋 单位:四川邻水农商银行)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