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0第九期

【调查研究】疫后乡村旅游公共产品属性再认识

发布:2020/09/05 22:17  作者:向柳颖 彭思超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20年9月刊  阅读量:

与传统意义上的国内游、出境游不同,乡村旅游是以城乡消费者为主体,以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农事和民俗活动为对象,以游览、休闲、体验、研学、居停为目的的新兴旅游活动。新冠肺炎疫情前,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已进行多年,各级政府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予以推动。疫后乡村旅游再度成为热词,不单着眼于如何夯实其优势、挖掘其潜力,而是其公共产品功能受到广泛关注。

 

乡村旅游公共产品再梳理


——乡村旅游公共产品概念。其是指乡村旅游业发展中那些不可或缺的具有整体性、普惠性特点的产品或服务,为到访的旅行者、企业经营户和本地居民所共享,然而却难以通过市场手段实现该产品有效供给,即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形。如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必需的设施、良好的秩序等。从外部性来看,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充分有效供给将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否则将延迟乡村旅游业发展进程。乡村旅游公共产品可分为纯粹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粹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消费时或有限排他性的产品或服务。


——乡村旅游公共产品类型。一种是纯粹公共产品,按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标准,类别有基础设施类: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步行道、运动场地、绿道、旅游公路、景区停车场、景区导视系统等;生态环保类:生态绿化与保护、河渠疏浚与整治、村貌整治、村容美化等;环境卫生类:环卫设施、垃圾处理场、日常清扫、消毒杀菌等;医疗安保类:乡村医院、救援救护所、紧急避险场所、警务室、消防设施、监控系统、景区WiFi系统等;乡村文化类:非遗技艺、乡村建筑、乡村文化、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保护与传承;教育培训类:素质教育、市民意识、服务意识、岗位培训、专项技能培训、经营管理培训等;规划策划类:专项课题研究、市场调查、规划设计、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与包装、内容与IP开发利用、咨询服务等;品牌推广类:乡村旅游品牌与形象打造、节庆活动、统一营销推广、景区官网建设与维护、市场监管等。


另一种是准公共产品,乡村旅游业中也存在其效用可部分分割、受益可有限排他的产品,我们称之为准公共产品。具体包括乡村产业类:部分纳入乡村景观和用于观光、体验范围的取自于自然界的第一产业,如种植、养殖、水产、林业和牧业,以及对初级产品再加工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基础设施类: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网络等;游客渠道类:旅行社、旅游公司、OTA平台商、其他营销商等;文旅平台类:智慧旅游平台,展示、互动、订购、支付平台,“两微一抖”直播带货运用等。


除上述纯粹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外,一般为乡村旅游私人产品,它们主要存在于住宿、餐食、休闲、娱乐、购物、出租车辆等环节。

 

乡村旅游公共产品供给再认识


强化乡村旅游公共产品属性,当务之急需从供给侧入手,尽快形成解决公共产品滞后与短缺问题的共识。


——弥补乡村旅游发展短板,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形成。过去30年间,我国乡村旅游经历了从农户自发到政府推进,从农家吃喝到观光休闲的过程,但总体上仍处在粗放型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以拓展农业功能、服务农民增收为主要目的,难以从产业发展的系统思维统筹乡村旅游发展,加之村社、农户自主投入实力与经营能力原本就弱,致使无力改变。突出表现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不完整,服务产业演进所需的公共产品不足甚至严重缺失,公共产品结构与质量无疑成了制约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短板。消灭盲点、解决痛点、突出重点、培育热点不仅有助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也将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形成。


——聚焦乡村旅游公共产品提供,引导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社会分工、专业化和全球化水平提高,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农村种养业和加工业不仅比重下降,而且其传统功能与价值被弱化,如经济作物和林业成为乡村旅游的景观植物,牧副渔业为城市及乡村旅游服务。至此,以调节分配关系、提供公共产品为主要目的的转移支付工具,亦需将乡村旅游业中的公共产品提供作为其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在确保必要直补的同时增加乡村旅游公共产品支出,从而真正将财政好钢用到刀刃上,提升财政工具的效率。


——适应疫后旅游消费新变化,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落实“六保”就是解决民生问题,通过系统性地增加乡村旅游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满足国民旅游消费需求,将抑制的消费释放出来,真正发挥我国市场大、潜力足、韧性强的优势,从而提振经济。相对于远足旅游、出境旅游,乡村旅游具有空间开敞、环境优美、距离近便、时间可控、消费低廉的特点,因其回归田园、放松身心,疫后成为旅居新时尚、休闲新去处。另一方面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年,内外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致使经济下行压力陡增,此时通过增加乡村旅游公共产品支出,将带动农民回乡创业、家门口就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确保农户稳收增收。

 

乡村旅游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再思考


——将乡村旅游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纳入疫后恢复重建计划。当前,乡村旅游已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疫后提振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解决乡村旅游业公共产品欠账过多,乡村旅游档次低质量差与国民对美好生活需求间的矛盾,仅靠单一的市场手段自发或自行解决已困难重重,它需要中央、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当机立断,科学统筹。从反哺“三农”保农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农村经营主体、保基层组织运转的紧迫性,以及投资拉动经济、乡村旅游撬动消费的必要性视角解决公共产品缺失问题。中央利用规模性政策筹措资金、地方政府通过如“推动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补短板三年行动”和消费提升行动,增加财政一般性补助和专项补助,重点安排解决乡村旅游产业链中的公共产品问题,强健乡村旅游筋骨及自身造血功能,确保乡村旅游步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


——政府在纯粹公共产品领域中唱主角责无旁贷。纯粹公共产品回报低或难有收益,私人资本不愿意或无力投入,但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该领域实行政府投资、政府采购,政府授权专业机构营运管理,重点保障影响全局的生态环保类、环境卫生类、乡村文化类、教育培训类、品牌推广类短缺公共产品供给,尽快安排规划策划类、基础设施类、医疗安保类卡脖子的瓶颈项目。同时要研究解决后期营运管理方案,坚决杜绝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坚持项目立项、建设、管理、供应链、人才队伍一揽子同步规划,确保上述公共产品项目真正达到实用、优质、高效的建设目标。


——创新机制弥补准公共产品严重不足短板。乡村旅游业准公共产品集中在部分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市场渠道和互联网平台类别上,政府对此须分类施策,防止大包大揽,综合运用政府、市场两种力量,通过创新机制,发挥财政资金、行政资源的杠杆效应,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税费减免、收益分配倾斜等回馈补偿方式,以及产业投资基金引导,调动各方积极性,特别注重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资本投向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领域。对于混合主体提供的准公共产品,要杜绝“吃大锅饭”“吃白食”的旧有思维,实行政府和受益企业、居民户共同分担,确保准公共产品可持续地有效提供。

               

成都师范学院 向柳颖

四川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 彭思超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