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17第二期

筠连产业扶贫融资创新策略

发布:2017/04/19 14:37  作者:刘朝平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17年2月刊  阅读量:

  四川省筠连县辖区面积1256.35平方公里,辖9乡9镇、243个村、15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93万人,其中,贫困村61个,贫困人口8636户34548人,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属于全省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县。


  资金缺乏问题成了阻碍县域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问题。具体表现为产业发展资金需求量大;产业发展缓慢;财政运行困难,投入不足;银行放贷谨慎,扶持脱贫产业不够。


  为有效解决脱贫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四川省筠连县创新金融举措,力争摆脱单纯依靠政府扶持资金力度不足制约,实现“1+1+1>3”的融资效应,加快脱贫产业发展。


四川省政府参事,省县域经济学会会长张成明(左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左三)在筠连县筠连镇五丰村考察叠加农村金融创新举措(卢锦根图).JPG

四川省政府参事,省县域经济学会会长张成明(左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左三)

在筠连县筠连镇五丰村考察叠加农村金融创新举措(卢锦根图)



要脱贫  循环政府产业扶持资金


  ——建立扶贫资金股份量化。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针对有发展意愿,但缺乏技术、市场的贫困户,在尊重受益贫困户意愿的前提下,将用于支持贫困户产业发展的扶贫资金采用股份量化的方式,集中投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体化运作能力和带动能力的同时,促进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并实现“无本增收”。


  筠连县联合乡革新村将财政扶贫补助资金50万元与残疾人扶贫专项资金12万元进行整合,以32户受助贫困户入股的方式参与该村肉兔产业发展,交由该村肉兔养殖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由群众公选的监事会负责监督销售,贫困户在自己不投入1分钱的情况下年均可无风险式分红300元。


  ——建立和规范运行互助合作资金。依托互助合作资金,成立贫困村村级资金互助社,优化互助合作资金管理机制,推动资金互助合作社规范化、高效化运作,能帮助贫困群众低成本、便捷地解决产业发展初期资金不足问题。


  以腾达镇新合村资金互助社为例,由政府注入20万、村民自筹3万作为资金互助社本金,为农户提供2000—5000元/户的借款,目前45%社员向资金互助社借款,资金周转率高达80%,依靠互助社资金,全村发展蚕桑100亩,年出栏生猪3000头,为特色产业后续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建立和规范运行产业扶贫周转金。利用财政产业扶持资金建立产业扶贫周转金,为贫困户提供无息借款,但是,必须按照“封闭管理、有借有还、周转使用”的原则进行管理和使用,要制定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明确借款使用用途、期限以及村民信用担保等事项,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最大化。


  筠连县五丰村将10万元肉牛产业补贴资金,创新作为产业扶贫周转金滚动使用,截至目前,农户借款按时归还率高达98%,全村依靠产业周转金已建成1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55个,肉牛养殖户占村民总户数70%以上,年出栏肉牛达1000头以上,实现产值1200万元以上。


  从2015年开始,筠连县每年安排给予61个贫困村每村3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产业扶持周转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逐步破解产业扶持资金一次性下放到农户手中而帮扶作用甚微的困境。


寻造血  利用社会资本发展资金


  ——把优势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乌蒙山区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发展茶叶、肉牛、林竹等特色种养殖产业和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将优势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对于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筠连县塘坝乡立足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定位,引进陕西翰阳集团、林禾园艺公司等,投资6950万元打造清溪沟茶文化主体公园、森林阳光餐厅、休闲体验农场等,形成精品乡村旅游线,旅游年均收入约800万元,直接带动13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


  ——把闲置资产转化为扶贫资源。农村资源匮乏与闲置并存,将农村闲置资产有效转化为扶贫资源,创新行业共建机制,能有效增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资源支撑,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以高坪苗族乡槐树村为例,依托“筠连县苗山秀岭烟草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根据育苗工场用于烤烟育苗时间主要在2—4月,烘烤工场烘烤烟叶时间主要在8—10月的实际,将烟草公司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复合微生物肥料及基质生产厂等资产,以协议形式全部转交专业合作社进行管理,2015年建成投产以来,合作社利用闲置资产累计创造收益22万元,不仅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就业,而且增加了合作社收益分红。


  ——将封闭发展转化为合作共赢。构建贫困群众与社会资本之间的高效利益联结机制,分类确定产业发展合作方式,将农户和企业“各自为政”的封闭发展转变为有机合作,对促进扶贫产业长效发展、帮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具有劳动力和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可以采用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动协议合作模式,由农户提供土地栽种并负责全面管理,合作社建基地、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并进行加工、销售;对愿意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分红的农户,采取无偿提供种苗、农药、肥料、技术,指导农户发展产业,按约定比例分配纯收益;对缺乏劳动力、愿意流转土地的贫困户,可直接流转成片土地建设示范基地。


  四川蓝伯特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免费提供秧苗和技术指导,农民出土地栽种、出劳力管理,产品定价回收的“两免两出一定价”利益联结机制,有效破解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缺资金、缺技术和市场风险大的难题,目前已建成青蒿基地3万余亩,实现5000余户农民(其中贫困农户1480户)户均增收1500元。


想致富  撬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


  ——构筑完善征信体系。乡(镇)、村应积极开展信用乡(镇)创建等活动,广泛宣传信用意识,通过财政资金帮助贫困群众打下产业基础和贫困户自身信用意识的提高,完善征信体系,共同打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为金融机构对贫困户贷款进行评级授信和提高贷款额度奠定基础,增强金融机构放贷信心,主动贷款,为贫困户扩大种养殖业产业规模、提高发展效益提供有效资金支持,从而破解贷款难、额度小的问题。


  目前,筠连县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全县贫困户授信率达87%以上,三星级以上授信贫困户达72%以上,可提供信贷额度达3亿元以上。


  ——大力推行降息贴息。贫困户融资成本承受能力低,落实降息贴息政策,加大降息贴息力度,能很好地消除贫困农户“不敢贷”、银行金融机构“不愿贷”困难,提振脱贫产业发展信心。


  筠连在探索贴息助贷过程中,采取按照基准利率对建卡贫困户发放小额信贷的基础上,根据当年贷款计划规模,由县财政按到户贷款年利率5%预留贴息资金,以“先付后贴、分期补贴、应贴尽贴”的原则,对实际贷款及时贴息,有效消除贫困户贷款发展产业的利息偿还压力,2016完成贫困户小额信贷6659万元。


  ——加强融资机制创新。要发挥政府及政府财政资金的最大作用,针对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不足和技术薄弱等问题,积极探索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群众主体、金融支持的融资办法,形成 “政府+群众+银行+保险+科研单位+产业”的利益联结新机制,从而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的。


  筠连县在打造百亿肉牛产业过程中,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银行参与、保险兜底、农户受益的肉牛产业发展“1+N”联动机制。通过政府出资奠定贫困群众产业基础并建立风险基金,乡(镇)创建信用基础,产业技术部门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保障、银行提供肉牛产业贷款支持,保险机构提供肉牛保险服务,加快推进肉牛产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仅2016年前三个季度,筠连县累计发放“好牛贷”“好茶贷”“返乡创业贷”等贷款2亿多元,支持7000多户发展肉牛养殖,其中贫困户3000户,户均年增收可达16548元。


  ——积极防控金融风险。设立风险基金和开展保证保险,进一步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保障金融稳定。风险基金可以由财政按照贫困群众贷款规模比例配备资金、保险机构部分保费和部分社会资本等组成,为银行因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贷款损失提供补偿。保证保险承办公司开发小额保险产品,建卡贫困户贷款时缴纳保费,财政对购买保证保险的贷款对象进行保费全额补助。


  通过风险基金和保证保险服务机制,形成了保险机构、贷款银行和政府共同承担的扶贫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有效提高扶贫贷款风险应对能力。


(作者:刘朝平 职务:四川省筠连县委副书记、县长)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