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0第十一期

【看世界】印度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

发布:2020/11/08 20:17  作者:王小梅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20年11月刊  阅读量:

无论是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皆是一个国家的“身份”证明。试想想,如果拿掉了一个国家独有的古迹、自然景观、语言、文学、音乐、舞蹈、艺术、风俗等,它的身份会荡然无存,即便曾经拥有,也将在后来永远被遗忘。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城市化继续席卷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依旧此消彼长,一个国家的“身份帽子”正一顶一顶的被脱去……这种状况甚至来到了一个“妥协”的程度,不求能重新戴上,只求不要脱去更多。


时代变迁和人类生存新需求所带来的后遗症,使得文化遗产面临三大困境:被遗忘、被拆除、被改造。


其实,若要阻止“身份帽子”被脱去,想办法重新戴上也是方法之一。其中最好的方法是——采用正确和创新的干预策略,将保护意识形态带入不断发展的城市。


印度建筑遗产保护建筑师兼顾问萨尔蜜丝妲近日在《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杂志》分享印度在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方面所做的努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通过社区参与创造城市景观

 

萨尔蜜丝妲曾与文化遗产信托、非政府组织和各政府机构合作,通过社区参与的策略创造城市景观的融合发展。其有份参与的项目涵括发展历史遗址或城镇的保护和管理策略,以及与主要利益相关者共同发展城市保护计划、城市设计干预和街景改善。


目前,她正在针对印度与东南亚之间的文化灵感展开数据研究工作,希望为这些地区创造共享文化叙事。“在我的经验中,即使身为专业的建筑师也会经历很多不同的挫折和失败,那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课堂,其中最深刻的是社区共同参与的必要性。”


说到文化遗产保护,一般人联想到的是需要修复的残破、古老、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而且必须由特权人士、精英和专家们担负此任。她认为,这是很表面的想法,建筑遗产保护需要与社区联手,并且把居民的日常活动纳入考量。


“在勘察古迹时,我们不只是审察建筑的情况和修复工程,也要想办法说服各单位把社区的日常活动纳入考量。同住在一个社区的居民拥有不同的文化习俗、教育背景、宗教信仰、专业领域等,这些都是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关键因素,绝不能被忽略。”


她指出,首先必须清楚了解建筑遗产周遭的社区,毕竟修复工程不仅涉及建筑,也包括社区本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也需要得到保护,这在亚洲国家尤其重要。如果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环,其中的民族艺术类文化不仅将遭到破坏,而且无法更好地进行保护工作和保留其特性。


要特别说明的是,建筑遗产未必是旅游景点。在一个地方还未成为旅游景点之前,一群居民住在其中进行着一般的日常活动。游客的“入侵”使得当地居民的日常活动出现变动,日子一久,甚至对当地居民悠久的社区文化习俗造成破坏。


身为建筑遗产保护建筑师或相关单位,他们有必要了解社区文化的功能,包括经济、教育、政治、宗教、艺术、娱乐等方面,这些功能影响着各种人文文化和各类设施,同时也影响了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和行为。

 

随时代改变建筑构造

 

萨尔蜜丝妲以一个印度古早时代的建筑构造现象为例。根据记载,印度的历史可追溯至5000年前,在古早时期的旧城中,一些建筑屋顶有一段时间是互相连接的,现今这种构造已不复存在,因为生活方式随着时代改变了。


“那些屋顶之所以互相连接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以前的女性一般都是在家里工作赚钱,比如做一些家务活、制作糕点菜肴等,跟左邻右舍聊天成了唯一的乐趣。久而久之,这种生活习惯和居民需求改变了建筑的构造。”


通常在展开一个保护项目前,各方的专家会聚集开会讨论,拟出一份自以为完美的计划书,却忘了考虑社区文化和居民的需求。有时候,不论有多厉害的专家或多强大的团队,也会因着对社区文化的忽略或不了解而经历种种失败。从失败中,她不只深受打击,也长了不少知识。


记得在一次开展保护项目时,某社区派出一个代表与团队洽谈。听了他们的计划后,代表马上说:“行不通!这些计划将对我们的节庆游行带来麻烦!”原来,当地的节庆游行有使用大象,大象的背上有一把伞,如果按照他们的计划把街灯设计成维多利亚式,大象背上的雨伞会被街灯折断。


另外,团队还提议要在街道铺上黏土地砖,对方发声抗议:“这样大象经过时会把地砖给毁了!请问由谁负责每年的维修经费?”她不得不承认,那是一份很失败的计划书。“我们以为凭着自己的专业知识,所有计划都可行,结果因着对社区文化的不了解,反而为居民带来更多困扰。那次的经历让我明白社区参与的重要性,因为他们最清楚自己社区的需要,如此一来,居民们也更愿意跟我们合作。”


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不仅是建筑师、政府或各相关机构的责任,也是社区居民的责任。唯有身居其中的居民对当地的人文文化存有一定的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化为一种精神并形成价值。


“当一个人对一个事物有足够了解才会懂得珍惜,懂得珍惜才会给予关心和关注,最终才愿意付诸实际参与行动。”


王小梅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