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1第十期

【谈发展】长效机制 推进四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发布:2021/10/09 15:47  作者:周强伟 李萌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21年10月刊  阅读量:

黄河流经四川阿坝州的阿坝、红原、若尔盖、松潘和甘孜州的石渠共5个县,境内黄河干流河道长174公里,流域面积为1.87万平方公里。河流水系发达、生态系统丰富、环境质量优异,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十三五”以来,四川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历次全会精神,始终遵循中央治藏方略和省委涉藏工作思路,紧扣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牧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如今,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已成为四川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和最大财富。

 

机遇和挑战


——四川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一是始终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四川省阿坝州和甘孜州两地高度重视、高位推进、高效实施,先后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建设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的决定》《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长江黄河上游生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等系列重要文件。成功举办“黄河上游川甘青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商协作研讨会”,凝聚了筑牢区域协同生态屏障的广泛共识。


二是认真践行“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流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川雪山也是金山银山”实践,深化生态文明创建,落实生态治理保护。进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沙化土地治理,有效提高了黄河上游防风固沙、保土涵水等生态功能。同时保障发展要素供给,为流域经济发展预留空间,确保生态环境要素保障实效,为重大项目开通“快速通道”。


三是积极探索草地高原地区污染防治机制模式。因地制宜创新处理农村污水,推进厕污共治,采取建立生态公厕,连接生态湿地的办法集中处理。同时,新建、改扩建垃圾焚烧厂、填埋场,建立片区垃圾压缩站,实现垃圾分区收集、集中处理。


四是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将突出问题整治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突破口,实行重难点问题 “挂联督办”,以“罚点球”的形式落实整改责任、推进整改落地。同时,对工业废水、砂石料场、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环保突出问题,精准精细落实整改。并建立健全问题整改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


——四川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劣势。一是经济发展依然落后。由于经济发育程度低、发展后劲不足、群众增收渠道单一等问题,导致流域内区域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而且存在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后期维护难度大的问题。退牧还草工程、植被恢复工程和沙化治理工程全靠中央投入支撑,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四川黄河流域5县地处高寒牧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恶劣,社会发展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生活空间闭塞。交通、水利、通信、电力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行路难、用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还未彻底得到解决。


三是产业发展形式依然单一。由于无序化、粗放化的生产方式,加之农畜土特产品加工企业少,加工转化率、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等原因,导致资源优势、产业优势难以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农畜土特产品卖出难、农牧民群众增收渠道窄等矛盾依然突出。


四是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沙进人退的现象,加之冬长夏短、生态脆弱,生态修补、恢复难上加难,出现了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现状,生态破坏还使得鼠虫害蔓延,由此带来的结核、鼠疫等疾病威胁着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对策和建议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不懈用红色文化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改进工作作风,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始终保持正确方向。


——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深入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加强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流、物流、 信息流便捷流动,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便捷智能绿色安全综合交通网络。完善提升通信网络,扩大覆盖面、提高稳定性。


——补齐民生短板弱项。进一步加强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单位的沟通协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统筹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消费减贫行动,扩大农特产品消费规模。


——培育优势产业体系。以群众富民增收为导向,加快生态资源转化,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增强产业发展对群众增收就业的带动作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积极发展特色加工业,进一步加强藏医藏药建设,扩大高原大黄、枸杞、人参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基地面积,促进牧民增产增收。


——加大生态转移支付补偿力度。一是把四川黄河流域湿地纳入省级、国家级湿地生态补偿试点范围。二是建立“四川黄河流域湿地生态保护试验区”,纳入“国家级生态环境建设计划”,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四川省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建设,坚持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推进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净化“毛细血管”,提升黄河上游环境质量,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固废“歼灭战”。


——加强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全面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及其造成损失。加强对气候、水文的科学研究,运用先进技术对自然灾害开展动态监测和科学分析。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建立地方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伍和护林护草员队伍,做好森林草原火灾源头管控。同时加强城镇疏散场地、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创新开展生态工人试点。目前四川黄河流域地区仅有草管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但数量偏少、质量较弱且不能满足现有需求。建议将高寒地区农牧民就地转化为生态工人试点县,把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农牧民群众就地转化为生态保护员,创新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如湿地管理员等)。


——开展碳汇交易试点。初步分析,流域内以石渠县为例,该地泥炭沼泽大多数距今2000-5000年,平均积累厚度在0.5m-1m之间,平均碳密度0.05-0.1g C cm-3,据初步观测结果显示,该区域碳汇强度介于100-200 g C m-2 yr-1(即每年每平方米吸收100-200克来自大气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建议加快推进高寒农牧区碳排放权交易和湿地碳汇项目试点,统筹推进湿地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建立碳汇市场交易和碳基金。


——引导人口适度集聚。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引导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适度集中居住,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城乡发展格局,减少人为活动影响。健全完善重点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吸引黄河流域原住牧民搬迁至重点集镇定居。建立生态移民搬迁点,确保农牧民群众搬得出、住得下。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 周强伟 李萌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