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2第二期

【调查研究】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发布:2022/02/08 15:10  作者:陈学红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22年2月刊  阅读量:

[摘要]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县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综合体现。推进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整合资源要素,加强要素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关键词]  县域经济;乡村振兴;城镇化;产业集聚

[作者单位]  福建省委党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县域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如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至关重要。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当下,县域经济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阶段,逐步向要素资源平等自由流动、持续缩小城乡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集约、创新、开放、共享、协调、绿色及高效的阶段转变,也就是县域经济质量变革、动力转换及结构转型的过程。因此,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质,便是在县域空间范围内,实现动力新旧转换、结构转型调整、质量不断革新、效率不断提升的经济发展过程。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相较于过去,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持续提升发展效益与质量,竭力构建县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的局面。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


——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一,推进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加快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第二,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能不断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加快均等化步伐。同时,促进城乡居民生活理念和方式的改变,使城乡居民共同迈向幸福、优质生活,并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走向共同富裕。第三,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能促进城乡文化的更快融合。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会有更多农村文化涌入城市、社区,也会有更多城市文化进入乡村,良好助力文化强农,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发展。


——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县域,解决好“三农”问题,是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进程中的重要工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县域经济发展要由城乡要素资源的双向流动替代过去的单向流动;由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替代过去的不均等,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要一视同仁,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农业农村步入现代化的轨道,这既是我国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和要求,也是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持续提升着农民消费与收入水平,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而这无疑给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重要契机。


——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的必然选择。一是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能增加更多的创业项目及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源向城镇集聚。同时,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需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才能为更多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从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近年,有关农村和城镇就业人员数据的统计也表明,城镇地区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方向。二是有效提升县域公共服务建设与社会保障能力,体现社会经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的。同时,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不断完善城镇功能体系及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城镇发展质量。三是加快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速度,推动城镇健康持续发展。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


——产业竞争力不强。这主要体现在县域缺乏特色产业集群。产业转型升级缺乏动力,产业竞争力不强,并未产生较强的集聚效应,产业链较短,有待进一步延伸。虽然一些县域发展了特色产业,但普遍存在规模较小的情况,缺少专业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规模体量大的区域性集约化的产业。一些地方只是简单地在区域地理上把企业集中起来,并未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产业链协作及专业化分工,企业之间并未形成较强的协作效应,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产业集群缺乏竞争优势。同时,县域集群产业内,企业普遍存在科技人员少、技术水平低、品牌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县域产业竞争力的稳步提升,如金融、文化、教育、保险及旅游等产业。


——县域创新乏力。许多县域存在创新资源不够集聚,科教支撑体系不健全,以及科技机构与科研队伍层次不高等情况。这导致县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可用的高端人才,无力发展高端制造业。而县域内的传统产业也有着缺乏竞争力、质量不高、规模较小等问题,难以对高端人才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同时,产业管理体制也较为滞后、僵化,以低附加值、低收益、低价格及低技术等为基础,无法很好地应对新时代下发展动态的变化,难以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顺利转变为创新驱动。


——资源环境保护层面的约束。绿色经济发展情况是否良好,也是衡量县域经济践行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重要指标。绿色产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而绿色产业的基础则为企业。从近年的情况来看,县域在发展经济时,不断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倡导企业要树立绿色发展意识,由“我要环保”替代“要我环保”,逐步实现绿色产业转型升级。然而,伴随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县域生态环境形势更为严峻,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的因素多元且复杂,如传统农业生产污染、新建工厂带来的污染等,因此县域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环境的矛盾和压力。与此同时,县域在环境管理方面缺乏人手、投入到环保方面的资金相对较少,缺乏环保基础设施,并且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国土开发模式不精细等情况依旧存在,进一步加大了县域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完成绿色发展任务的难度很大。


——社会事业任务重。在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国民对于环境质量与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到历史、体制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即便我国从改革开放后,加大了县域在民生工程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社会事业依旧面临操作性、技术性及制度性的挑战,公共服务较为滞后,所提供的服务及质量没能使当前人民的实际需求得到良好的满足,仍需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加强法治建设。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多措并举,加快产业集聚发展。第一,立足县域的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理性地规划、引导及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并竭力营造有助于发展产业集群的环境。第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县域的重点及配套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实现行业的更快转型升级。首先,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鼓励和支持优秀、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做优,从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产业项目建设等方面,有效扶持领军企业。其次,注重招商引资机制的持续优化,加强招商引资,发挥重大项目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方面的载体作用。最后,大力支持重点企业走科技创新、质量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上市及资产重组的道路。第三,聚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重要环节,加强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大产业的创新发展力度,以使县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更强。同时,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推动县域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入、全面融合,着手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此外,要立足县域创新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如高端科研设备、高端人才等,积极与周边中心城市合作,从而使县域内涌入更多中心城市的优秀人才及先进技术,同时可建设“创新飞地”于周边中心城市。


——多管齐下,引领经济绿色发展。一方面,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减少生活、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基于市场需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跟上消费升级脚步,大力发展拥有较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业,增加中高端供给,而低端无效供给要逐渐减少,着重生产市场缺、品质高、销路好的优质农产品。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层次农业,环境优化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与积极实施绿色农业生产标准,推行生态循环和绿色种养等绿色生产方式,营造生产生态协调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的局面,并切实将乡村特色资源变为自身的产品与产业优势。


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绿色工业。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加强技术改造,稳步推进工业节能和综合利用,尽可能精细化利用物质资源,并积极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及新装备,建立健全节能减排体系,增效降本,真正做到绿色发展。同时,要重视污染防治,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加强城市污水及重点河流水环境的治理,强化居民环保意识,自觉践行“两山”理念,维护县域自然生态。


——补齐短板,加快资源要素整合。首先,要增强县城的承载力。县城应加强和周边城市的互动、对接,竭力改变自身以往交通不畅、闭塞的缺陷,与周边中心城市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县城基础设施的短板有效补齐,实现县城公共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同时,通过实行精细管理,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更大程度发挥县城建设在县域经济中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以及产业融合发展。其次,要积极建设小城镇。将更多目光投放到有着较为完善功能设施、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好产业基础条件的特色小城镇与新市镇,更大程度发挥其在服务农村及带动周边发展方面的作用。再次,积极建设产业园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通过产业园区使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得以拓展,变得更为广阔,突破县域经济转型升级难题。要重视产业园区与周边中心城市在产业平台、要素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多维度、全方位的协同发展,针对科技型、研发型、高端服务业,应加强招商引资,以推进县域的投资、产业及贸易升级。


——城乡融合,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围绕全域的整体规划理念,对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及发展规模展开合理规划,引导要素、产业及人口集聚,从而能够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同时,对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落户,应予以支持,确保人口城镇化能和土地城镇化保持步调一致。要注重中心城市周边县(市、区)的发展,将中心城区的文化、医疗及教育等资源,良好延伸到县域共建共享。还要结合各地的优势资源、地理条件、民俗乡风及经济基础等,做好乡村振兴的分类推进,竭力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现状,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


另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县域的种养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化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产业发展方式上,要引导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既注重促进农业科技化、农业机械化及现代化,也要注重农业生产市场化、组织化及社会化。同时,要根据新的形势不断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稳妥推进各类生产要素的跨界配置及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的改革,积极推进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的“三变”改革,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赋予活力和动能。


——强化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能源的保障能力。具体而言,为保证农村供电能力和供电的稳定性,要做好农业生产配套供电设施和农村电网的优化工作,促使城乡均等化供电。同时,调整农村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注重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规模的扩张,逐渐将县城的天然气管网延伸到乡村。要立足地方实际灵活推行多种天然气供应方式,如CNGLNG等。第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使交通通达能力更强。将城镇基础设施延伸到乡村,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并且,为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及共建共享,应加强农村道路、水利、通信及电网等设施建设,从基础设施层面保证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第三,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升级换代基础网络,合理统筹、科学设计信息基础设施,保证网络容量和良好的多业务承载能力,健全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完成下一代互联网的超前布局。


总之,县域经济发展在新时代下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要求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找准自身定位,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要清楚认识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城乡全面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有利于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短,保证城乡发展的均衡。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根据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具体分析当前存在的困境,并结合实际探索破解之道,从而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快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支撑,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陈学红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