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2第二期

【调查研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讨

发布:2022/02/08 15:14  作者:黄小薇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22年2月刊  阅读量:

[摘要]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重点。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帮助农民增收、打造现代农业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健全要素供给政策体系,建立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培育、发展壮大多元化融合主体,创新发展多类型融合模式,促进“三产融合”集聚集群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业产业;三产融合

[作者单位]  海南省定安县委党校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实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是“融合”,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福祉持续增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必须把握规律,抓住关键环节、核心问题集中发力,深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提升农产品的加工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除了农业生产以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农业信息服务、电商营销、乡村旅游等也能让农民获得收益。产业融合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大量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参与农业产业链的收益分配,从而增加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现代农业体系。当前,我国正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路径,通过“三产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走农业特色化、品牌化、绿色化之路。同时,农村“三产融合”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更为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以及经营体系,进而提高农业的竞争水平。


——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引入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如无土栽培、移动智能监管技术、滴灌微灌技术。同时,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减少了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提升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从而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产业融合需要突破的困境


——产业链延伸不足。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需要加快延伸农业产业链,而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关键就是农村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业,是带动农村一产与三产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从现实来看,不少地区农业产业链中主要还是种植和养殖业,而农产品加工业大多属于初级加工,深度加工较少且经营粗放,导致农产品附加值偏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城市较为滞后,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要求。这些基础设施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有的乡村物流配送体系缺乏统一规划,网点布局散乱,从而使得优质农产品无法在短时间内输送出去,影响到农产品的销售。另外,农村与城镇之间基础设施尚未完全实现互联互通,造成涉农公共服务明显不足,制约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一些地方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迟缓,由于经费匮乏,导致园区建设工期延迟或者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入驻。


——缺乏完善的产业利益分享机制。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单一,三产各自为政,经营主体间未形成健全的利益协调机制,导致经营主体的联系不够紧密,未达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享协议。从整体来看,国内与农业龙头企业签订订单的农户数量较少,而且签订契约的覆盖面相对偏窄。在产业链中农民身处弱势地位,缺少市场话语权,加上很多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一旦利益分配与预期相差较远时他们可能就会毁约。此外,基层政府对农业经营主体的约束管理相对不力,未针对经营主体间的利益分配以及契约协议作出更明确的规定。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合同契约、内部管理也缺少完善的制度约束,或监管不到位,从而造成大量争议纠纷,不遵守合同的行为经常出现。这会削弱产业融合的动力,也制约了利益共同体的建设。


——缺少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经营、爱农村的专业人才。然而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留守的是老弱妇幼,这些人的文化程度与综合素质较低,不会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另外,受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影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到农村工作,从而影响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农产品品牌塑造等工作,也制约了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的建设。

 

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议


——加快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为产业深度融合添加新动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基层政府要重点培育鼓励发展,以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一是要支持培育专业大户与家庭农场,鼓励他们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适应市场需求。二是在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量、规模,还要加强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以持续增强合作社成员信心。三是要积极鼓励涉农龙头企业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支持他们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利用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方面的优势,带动其他融合主体的健康发展。


——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系统性政策支持。一方面,基层政府应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专项基金。同时,对农产品物流、加工、电商营销、休闲农业、农贸市场等硬件设施加以更新改造,并加快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业主体、品牌的培育与创建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形成以涉农金融机构为主,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为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质押融资方式与服务,切实解决涉农主体存在的融资难问题。此外,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联合农业院校、科研单元、农技部门共同破解农村产业融合中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如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为产业链的拓展给予技术支持。


——构建更为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为了让不同主体的利益联结更加密切,可采用下列几种方法:第一,以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契机,试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实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模式,或者采用“双向入股”方式,即农民用土地等要素入股企业,而企业用设备、技术入股农民,从而形成村集体、农民个人、经营主体间密切的利益联系。第二,优化订单农业,鼓励融合主体与农户签订相关保护价合同,同时,按农产品收购量进行利润返还。第三,引导农商相互合作,鼓励“农校对接”“农超对接”,构建农产品新营销模式。另外,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合同内容,确保利益联结主体间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


——重视人才培育与引进。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健全“雁归工程”,鼓励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要抓好农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鼓励职业技校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培养更多农业技术性人才。要重视新型农民的培育,常态化邀请致富能手、农技骨干、农业专家为农民授课,培训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提升经营能力。同时,积极发挥“移动图书馆”作用,鼓励农民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黄小薇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