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明星”,几乎所有人都这样称呼他。能记住他是明星,是因为那一方小小的荧屏,专注的眼神看着跳动的黑白图像,做出对病情仔细的诊断。称他为明星老师,是本名如此也是病人对他发自内心的感激,他就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主任、教授、硕导李明星,带着他的团队创造出了许多闪耀的“明星光环”。
爱学习的“明星”学员
“李主任,要麻烦你过去帮一位孕妇做一个胎儿的B超,怀疑宝宝的肾有点问题”,采访过程中,不时有年轻医生过来请李明星过去做B超,李明星告诉笔者:“我把办公室设置在我们诊断室旁边,就是为了能随时处理这些较为复杂、疑难的病例,针对有些问题,资历尚浅的医生也许会出现漏诊。超声科的诊疗没有临床医生抢救病人的惊心动魄,也没有手术台上直面病魔的险象环生,在超声诊断室里,只有医生屏气凝神地用鹰一般锐利的眼睛和紧握手中的探头去发现荧屏上的蛛丝马迹,只有手眼结合聚精会神,才能准确找出病症。”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超声诊断医生要有这熟练精准的功夫,必须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李明星,1986年毕业后便投入到临床医学工作。1994年,他调到当时的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危受命,开始涉足超声诊断的新领域,当时医院的超声诊断技术刚刚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对大大小小的疾病,各种各样的图像,作为一个新人,李明星深深地感受到知识的匮乏。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不断地汲取知识,不断地掌握专业技术。回忆起那段时光,李明星告诉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可放在口袋随时运用的小笔记本。在白天工作中,把经手诊断的病例记录于小笔记本上,完成一天工作后,利用休息时间便跑到临床科室逐一去寻找这些笔记本上的病人,揪着管床医生、教授不放,核实自己的诊断结果与病人治疗过程中的情况是否对症,然后不断总结超声诊断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在这不断累积总结中,攀上一层一层的高楼。而今的娴熟与过硬技术,不知背后是用完了多少个笔记本才能有的。
然而学习绝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还要跟权威专家学习,跟精英学习。在李明星的眼中,啃完一本1000多页的专业书是一个医生做的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学习是一件充满幸福感的事情,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从未停止过的就是学习。1998年,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前往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进修。一个优秀的团队,一群超声界的精英和他相逢,一大波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中。随后,外出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中,他熟练掌握超声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动态,及时吸收最新理论、最新知识和最新技术,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他提出加强临床和超声的合作,力争送去每幅图像更精确的解读。
爱病人的“明星”医生
超声科是医院最忙的科室之一,在医院超声诊断室门前每天都挤满了前来检查的病人,加上超声诊断的特殊性,比如肝胆病人需要禁食,饿肚子的病人排着队,心情难免会不舒服,所以偶尔会对医生抱怨吵闹。针对这种情况,李明星时常会对自己科室医生们说:“来检查的都是病人,来了就是想得到准确诊断,优质服务,不懂的咱们就解释给他们听,把音调稍微降八度,语言温柔点,一切就解决好了,我们认真做好是分内之事,耐心为病人做好解释,将心比心,这样医患就会互相理解。”超声科的医生与病人也许只有一面之缘,那短短诊疗的几分钟,病人却能深深地记住像李明星这样温文尔雅的医生。李明星说,在他的观念里,行医的成就感不在于一身荣誉,病人的健康就是最大的职业成就感,病人道谢的话语,甚至只是一个感谢的目光就是最大的满足。从事超声诊断22载,走在大街上经常会听见有人热情地称呼他李老师,在超声诊断室的通道里,总会听见一个又一个病人亲切地叫一声李主任。被病人记住,是他使命感的源泉,让他踏实地走在从医这条路上。
李明星所代表的这个医生群体,是一群特殊的医生,没有手术成功后被病人家属簇拥的欣喜,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付出;他们是一群平凡的医者,每天在没有阳光的屋子里摆动着手上的仪器,为临床一线的医生送出一份份具有价值的诊断;他们还是一群温暖的天使,让冰冷的机器变得温暖,用小小的探头让数不清的病人疾病明晰,让生命生生不息。
(黄黎)
上一篇:地方财政投放须确保健康产业发展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