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7期

【调查研究】康乐县文旅融合发展建议

发布:2024/07/05 19:36  作者:张霞 赵林锁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7月  阅读量:

[摘要]  县域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体现着县域经济的竞争优势。发展文旅产业是康乐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深入挖潜扬优,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持续垒基夯台,促进质效齐增共进;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全域全季旅游;突出基础建设,夯实长远发展后劲;注重人才引培,激活智力动力源头。

[关键词]  文旅融合;康乐县;特色产业;“花儿”文化

[作者单位]  中共康乐县委党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是公认的朝阳产业、动力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和谐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和特殊功能。因此,发展文旅产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成效

 

甘肃省康乐县目前有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4个,麻山峡、西蜂窝寺、亥姆寺、海甸峡等8个旅游景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莲花山花儿会)”,有3家三星级旅游饭店、农家乐80余家。县内有建档文物保护单位138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边家林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王家遗址、苏土司城址、線家楼)。县博物馆藏品3780余件,其中国家级二级文物15件、三级文物162件。目前,全县培育文旅类市场主体125家,旅游从业人员约2000人。八松乡纳沟村创建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全省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康乐县先后荣获“新时代·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美丽乡村特色旅游县”“美丽中国·生态文旅名县”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康乐县在文旅产业发展中大力推进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全力推进旅游大通道、纳沟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八松乡乡村生态旅游等项目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促进乡村生态旅游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竹子沟、草长沟、白桦林等景区旅游配套设施,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举办辛弃疾学术研究高峰论坛、冬春季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优化建议

 

尽管康乐县近年扎实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依然存在资源优势挖掘不够、牵引支撑的实力不强、全域旅游格局尚未形成、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对此,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举措破解难题,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康乐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深入挖潜扬优,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特色文化是在一定环境下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文化体系。包括一系列传统、价值观念、艺术表达、民俗习惯等,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精神风貌。一是挖掘“红色文化”潜力。借鉴国内“旅游小镇”建设的经验,创建“景古红色小镇”,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挖掘“莲花山花儿”文化潜力。“莲花山花儿”具有极强的文化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实用价值。2004年10月,康乐县莲花山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保护基地”称号。2005年,“莲花山花儿”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加大对“莲花山花儿”的保护、传承,举办“莲花山花儿”高峰论坛及高质量的“花儿”演唱会。三是挖掘“稼轩文化”潜力。康乐县举办了首届辛弃疾学术研究高峰论坛,认定了康乐就是辛弃疾祖籍地,形成了以济南市、江西省铅山县、甘肃省康乐县为主的稼轩文化“黄金三角”。康乐县要借助“辛弃疾祖籍地”这一名片影响力,持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以稼轩文化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提升旅游品位,推动特色优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持续垒基夯台,促进质效齐增共进。一是要提高县内景区管理服务水平。根据县内旅游景区的自身实际情况,规划相应的科学管理服务体系,规范旅游景区的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二是要不断开发满足游客购买欲望的文创产品、土特产品、民族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艺制品等。并积极鼓励引导涉旅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开发文旅商品,丰富文旅商品品种,激发文创产品创新创造活力。三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立足“十美康乐”独特优势,利用冬春季文化旅游节、莲花山花儿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通过旅行社、摄影家跟拍、网红打卡、旅游记者体验游采风踩线活动,运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微博、微信、小红书、快手、抖音等媒体平台,开展多频次不间断的宣传营销,用心用情做足引流引客文章,放大乘数效应,吸引更多游客来康乐县旅游。

 

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全域全季旅游。结合太子山旅游大通道风景线布局,持续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推进乡村旅游集群化发展。发挥乡村旅游(河口、温家河、多乐等)重点村示范引领作用,以点连线、以线串片,推进乡村旅游示范廊道建设。在谋划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打造方面要打破区域限制,对于跨乡镇、全域性的旅游规划要统筹开展,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谋划过程中应统筹谋划。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进行创新,比如开发滑雪、滑冰、赛车等旅游体育项目,发展一批餐饮文化氛围浓厚、地域特色鲜明、规格档次较高的特色美食街区和宾馆饭店,形成全季节旅游的业态,积极嵌入旅游产业消费环节,拉长文旅产业链条,留住游客,进一步解决“一日游”“过境游”多、“多日游”“过夜游”少的问题,全面提升康乐县文旅产业吸引力和影响力。

 

突出基础建设,夯实长远发展后劲。一要持续提升景区硬件设施。优化旅游景点的住宿、餐饮、游乐项目、停车场、观景台、游步道、旅游厕所等设施的配置。尤其对已有的游客服务中心要充分利用,按照游客的需求和特点合理布置产品的展示区、休息区、咨询区、礼品店等,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服务信息,提升游客的满意度。二要加强文化遗址的保护。修复和保护康乐县现存的遗址、文物陈列馆、村史馆等,使游客更好地参观了解文化遗址,从而加强游客对当地旅游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三要鼓励景区景点周边、旅游大通道沿线群众开办农家乐和民宿,并鼓励和支持发展一批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布局合理、类型丰富、档次多样的住宿接待体系。

 

注重人才引培,激活智力动力源头。强化文旅产业人才支撑。每年举办导游讲解大赛,挖掘一批本地优秀的导游及讲解员,并对现有的导游、讲解员、干部队伍等旅游系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旅游宣传及导游的讲解水平。加强专业紧缺人才的引进,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提高人才队伍水平的同时,还可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围旅游从业群众的整体水平提升,以达到新型农民转型的效果。只有康乐县具有一批成熟的文旅建设者,文旅产业才能兴旺,县域经济才能高质量发展。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