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1第五期

【调查研究】新时代县域经济管理思路的创新

发布:2021/05/07 16:46  作者:刘质雪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21年5月刊  阅读量:

新时代的县域经济,是融合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完整综合体。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发展中县域经济占据的地位日渐凸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数县域经济发展管理体制或措施因各类外部因素影响的缘故,产生了一系列不足与弊端,导致地方经济发展协调性、统一性面临阻碍,进而引起了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入新时代,围绕县域经济管理展开科学分析,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

 

县域经济内涵特征


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府为调控主体,分别以城镇和农村为中心与基地,坚持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致力于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的功能完备且具备地域特色的区域性经济便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特征主要包含下述四点:其一,综合性、立体型。作为国民经济关键组成之一的县域经济,与生产流通、资源利用及分配消费等环节的联系相当密切,是由多层次、多因素及多部门构成的复杂性极高的立体型区域经济体系。县域经济同样也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将产业及非产业部门统一包含在内。其二,独立性、特色型。以县级行政区为界限的县域经济,因各个区域间存在社会差异性的缘故,所以其经济发展模式和地域特色相当明显。县域经济发展中,因产业构架、微观环境和资源优势独特的缘故,因此有一定独立性。其三,多元性、依托性。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必不可缺的。进入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结构形式具有多元化,存在日益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县域经济特色型产业发展,通常建立在开发地方资源的基础上,由此形成了依托性特征。其四,非均衡性、不完整性。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生产资源及市场需求由于人才技术和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缘故,有不对称、不完整性存在。科技水平、地理资源中的差异性,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及水平中的平衡趋势。


新时代县域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城乡土地二元管理体制滞后。由于城乡二元化土地管理体制和农用地用途管制的推行,从根本上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利用,同时滋生了一系列侵农和腐败行为。无法市场化交易的农用地,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无法盘活自身基础资源,影响了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


县域行政管理体制弊端多。当前,我国县域行政管理体制还存在以下方面的弊端:其一,层次偏多的行政管理,缩小了县级政府经济发展中自主组织的权利;其二,“市管县”体制。我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包含四个层次,且因行政与社会管理权利的条块划分,县级政府基本上已经不再享有自主发展权。正是由于“市管县”体制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人才理念与管理体制不先进。我国大中城市是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主要集中区域,县级管理部门未能获取最基本的初级职称认定权利,且基本上脱离了科技人才管理机制,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生产智能和国民就业发展。当前,我国人事管理中以干部、工人及农民等划分,但农民却无法享有工人具备的技术职称。此类不够先进的人才理念与管理体制,必定会对县域经济管理和发展构成影响。


县域经济布局管理不够合理。因人员素质低下、规划意识不足、规划手段落后的缘故,县域经济布局管理规划欠缺合理性,工业布局过于分散。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行,逐渐涌现了一大批乡镇企业、村办企业,进一步加剧了县域工业布局分散的问题。县乡基层干部政绩考核中,长期以来占绝对权重的都是经济发展指标,在该指标的引导下,陆续有开发区、工业园区出现在县乡各个区域,再次分散了工业布局。而这一形势久而久之必定会分散城镇化,缩小城镇规模、降低城镇化质量,并阻碍集聚效应的发挥,从而影响产业升级。

 

新时代县域经济管理思路创新


完善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乡村振兴中,规划为先导。以统筹城乡发展思路为中心,合理进行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的设计,通过对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及阶段重点的合理确定,保障乡村振兴目标、工作节点得以明确。同时,以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趋势为根据,合理开展县域土地利用、产业布局、中心村建设、城镇村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专项,促进乡村振兴规划体系的形成。通过合理衔接各项规划,规避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并消除彼此间的矛盾。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期间,需要对人口集中于中心村和小城镇的趋势予以充分考虑,以便规避重复建设的情况。


深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由县级政府负责总体调控经济的县域经济,能在市场化手段的运用下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如火如荼,作为经济发展、政权巩固和稳定维护核心基点的县一级,在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中,需积极转变县级行政单位职能,明确县级政府定位功能。依托适宜的撤乡并村,推动县镇政府职能的增强,统一事权、财权。在持续改革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加快食品加工、农产品安全与出口贸易等职能集中至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速度,赋予行政管理体系协调性、集中性和高效性等特征。


积极建设管理人力资源。我国欠发达地区,基本都是按计划调配人力资源,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基本没有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要想为顺利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就必须以市场规律为中心,积极构建人力资源市场配置体系。以本地实际情况为根据,着手于人才引进、开发保障等方面,优化人才保障体系。同时,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并逐步向基层延伸,推进全覆盖的实现。此外,要注重信息服务平台和人才网的建设与开通,依托平台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依托人才网有机整合本地人才创新服务资源。政府也需要围绕人才制定工作与生活方面的保障制度。


合理调整县域经济布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受限于地域范围和行政管理体制的缘故,必须在县域地理空间内实施发展战略和推行产业发展政策。倘若地理空间实际情况与产业布局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此类产业预期效益目标就难以实现,产业结构也会因此欠缺合理性。这也表明了县域经济布局的重要性。进入新时代,在县域经济布局的调整中,统筹规划是关键,有机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是要点。县域经济发展中,需要将小城镇分散发展、工业企业布局分散化作为聚焦点,通过统一协调城镇建设和工业的集中发展,由此在一定地区内实现县域工业的集中布局。同时,通过县城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城镇化经济中心和县域经济龙头为目标建设县城。部分县一级地域较大且具备较好的工业基础,此时应以县域内人口分布、非农产业基础等为根据,引领一个或多个中心镇向非农产业发展集聚中心发展。在相关政策与措施积极运用的前提下,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中心聚集周边农村非农产业,引领城镇走上非农产业聚集地的发展道路。如此一来,不仅能促进产业发展聚集效应的实现,同时能够有效集中人口,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此外,还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实现了合理布局规划之后,相应的也能带动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新时代县域经济管理工作开展中,为了推动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政府需要深刻认识县域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加强监督,并从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深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积极建设管理人力资源及合理调整县域经济布局等方面入手,奠定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及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时,政府需以现实为立足点,积极汲取有利于经济管理和发展的经验,通过管理思路与方法的不断创新,优化县域经济管理成效。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刘质雪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