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1第五期

【调查研究】新时代高校融入社区治理研究

发布:2021/05/07 16:47  作者:赵培玉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2021年5月刊  阅读量:

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也提供社会服务,当前高校社会服务的主要方向是促进地方产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在融入社区治理上还有不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当代高校要融入到社会有机体各方面,贡献更多的治理智慧,要通过党建引领、组建团队、搭建平台等方式,履行好社会服务职责。

 

高校融入社区治理背景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也具有社会服务的职能。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理念愈加深入人心,大部分高校在注重科研教学、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在探索社会服务的路径,如搭建实验室、科创中心、实践基地。建设“双一流”大学,也为和世界名校接轨,社会服务职能显得尤为重要。东中西部“双一流”高校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合理运用地区优势,聚力社会服务职能差异化发展,突出自我特色,努力实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高校是优秀的社会资源。作为一个社会组织,高校在人才资源上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从社会动员上看,高校机构健全,运转有序。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高校不仅抗击校内疫情,也在履行社会服务职责。根据20206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百余所高校附属医院人员奋战一线,浙江大学等10余所高校专家筛选出一批潜在抑制剂,百余所高校的科研人员集中攻关,支援了全国抗疫工作。同时,返乡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村庄、执勤卡点,协助开展测温扫码、环境消杀、信息登记、物资搬运、代购食物等工作。


社区是良好的实践平台。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生活学习的场所,居民诉求多样化。社区事务繁杂,难题较多,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下岗失业等问题频发,社区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提供最可靠的素材和实践基地。高校不能只满足于教与学的基本功能,还要与社会对接,通过调研、校企合作、党建共建等,积极融入和服务社区。同时,社区治理主体有待优化,尚未形成较好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大格局,社区治理能力有待提高,高校作为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将其引入社区治理,能够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

 

目前高校融入社区治理的困境


高校-社区供需不平衡。高校为社会提供服务主要通过实验室、科研机构等等,较少关注到社会的微观层面。高校为社区服务,一定程度上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区服务所能提供的回报低,参与动力不足。我国部分高校在进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获取一定利益,进而将社会服务附加严重的逐利性色彩,盲目致力于收益型产业的创收工作。高校服务社区,大多以志愿者队伍为主或者学生实习实践,专业化助力社区治理偏少。


高校社区合作机制缺乏。目前,高校-社区这一层面的专业化平台或机构偏少。高校与企业建立各种各样的合作平台,例如实验室、实训基地,这固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考虑到收益比。高校进入社区这一微观层面,大多还是体现在提供志愿服务。例如,为社区垃圾分类、道路巡查、慰问等工作提供志愿者或服务,高校用专业化的方式融入社区治理平台还不多。从最常见的志愿服务上看,服务呈现个体化、零散化的特征,存在平台量不够、活动不持续、专业难发挥等问题,难以发挥出整体服务社会的优势。


服务类型较为单一。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通过培养人才,通过产研结合,进行技术转移,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升级,师生也可以获得一部分收益,也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社区这样的微观层面,高校也扮演了角色,但是影响力远不如校企合作。目前,高校融入社区大多体现在调查研究、受邀讲学和志愿者服务等方面,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提供服务力量。总体上看,服务类型相对单一,年轻人自主参加城市社区治理以民主参与的形式为主。

 

大党建格局下高校融入社区治理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不断发展,国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党的建设是永恒的课题,“大党建”旨在保证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运用各种形式和平台,达到多主体党建共建,形成共振效应。《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鼓励和引导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无论是高校党支部,还是社区内的党支部,都需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的建设往往融入到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大党建”格局下,党建是很好的突破口,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高校-社区实施党建共建,制定共建项目,规定时间内完成,将高校这样一方主体融入到社区治理,为社区治理提质增效。通过党建共建的形式将各方力量整合,共同致力于社区治理。高校、企业理清双方职责清单,以党建共建形式实现社区治理,为社区发展服务。


培育专业工作团队。高校专业人才多,层次丰富,教育、文学、体育、计算机等人才都能够较好满足社区的需求。当前,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走向智慧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杭州、郑州等城市都致力于“城市大脑”建设,打造了数字化治理界面,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城市大脑”之下,区、街还有自己的数字驾驶舱,社区大小事务也被囊括其中,在此环境下社区治理更加网格化、专业化,这对社区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由师生专业人才组成工作团队,为社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对于部分自我效能较低,不愿投入到社会服务当中的高校或高校教师,应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建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形成正确的社会服务理念和意识。


搭建长效沟通平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移,社区管理也愈加精细化,当地政府或社区采取类似工程招投标的形式,将部分社会服务项目化,由社会工作机构承接完成,有较好的机制和平台。高校-社区之间可建立服务平台机制,形成多方面对接社区,避免服务碎片化,做到有力融入到社区治理。双方建立起平台和机制,也要重视社区服务。高校可将社区服务纳入重要考核指标,突出社会服务职能,使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事业有效对接,师生从事社区服务相应增加考核分数。社区服务是美国大学申请中重要的衡量指标,半数美国人平均每年做公益活动的时间大约为100个小时。将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融入课程,高校服务学习理念整合了大学的三大职能,看作是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大学教学职能、大学科研职能的体现。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高校与周边社区保持良好的关系,营造和谐环境,双方是相得益彰的。社区专业化力量薄弱,多方参与主体还不够丰富,尤其在人口老龄化社区,自身资源有限,较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娱乐、培训活动等更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高校借助自身的优势,让高素质的教师、学生队伍引领社区文化建设,社区也可以为高校提供发挥的机会,共同营造和谐共助的文化氛围。


综上,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主阵地,同时社会服务职能愈加凸显。目前,高校社会服务还不足,在社区层面发挥作用有限。通过在各个方面的改进,可促进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高校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教师和学生是宝贵的资源,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后一站”,将高校志愿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学生志愿者融入到社区治理,提供更多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既能引导学生走出去,在实践中锻炼提升,感受社情民意,又能为社区提供人才和智慧,助力社区治理,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赵培玉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