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1第十一期

【调查研究】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发布:2021/11/04 16:52  作者:颜宇馨 李燕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1年11月刊  阅读量:

[摘要]中国人民同贫困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方案,突出体现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人民至上是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实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坚持精准施策作为有效手段。总结历史得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激发群众内源为动力、发展生产力为主线、完善贫困治理体系为纲要的基本经验。在后扶贫时代,我们应从经验中获得启示,做好巩固与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平稳顺利地实现对接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贫困治理;脱贫攻坚;党的领导;内生动力;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将消除贫困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总结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经验,在后扶贫时代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的特征


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方案。


——坚持党的领导是贫困治理的根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政治保证。党中央站在推动中国发展的高度进行谋划,将打赢脱贫攻坚战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从着眼于中国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将精准扶贫战略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先后7次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议,开展50多次扶贫调研,出台多份中央文件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进行。


坚持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将中央的政策落实在基层,将群众的困难放在工作首位,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统计显示,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深入基层的党员们组成了扎根贫困地区最坚强的战斗堡垒。


——坚持人民至上是贫困治理的根本立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走工业化道路以发展国家经济的思想,同时进行“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消除贫困奠定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开始以体制改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贫困治理创造物质条件,以大规模开发式的扶贫方式,缓解了全国大面积绝对贫困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思想为贫困治理导向,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全力保证在建党百年之际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无论在任何时期,我党都坚定不移地将人民所需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思人民之所思、想人民之所想、干人民之所求。


——坚持共同富裕是贫困治理的根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先富帮后富”的思想,形成沿海和内地两个大局,让沿海地区利用区域优势先行发展,然后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目标。在此后的贫困治理实践中,我党继承“先富带后富”的思想,针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提出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计划。继而针对经济改革以来,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要求实现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促进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提出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旨在破解新时代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难题,实现全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坚持精准扶贫是贫困治理的根本方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阐明精准的含义就在于一个“真”字和一个“实”字。要以“六个精准”“四个切实”“四个一批”为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实践路径,以“一达标”“二不愁”“三保障”为扶贫开发事业的衡量标准,提高了我国的扶贫效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绣花的功夫去解决复杂的贫困问题,切忌喊口号式扶贫,要真正在碎片化的贫困户中间落实好单项扶贫政策。精准扶贫思想是对过去传统扶贫思想的解构和重组,是对过去传统扶贫方式的守正和创新,以明确的工作思路、精准的工作方式和高效的工作成果取得了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

 

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的经验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在脱贫攻坚事业中埋头苦干、实干,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目标。回顾贫困治理历程,为解决贫困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对脱贫攻坚工作做出系统布局,提出一个包含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方式、治理机制、治理制度的精准扶贫战略。这一战略为破解贫困难题提供了行动纲领,为攻克深度贫困中的“硬骨头”提供了新思路。党的十九大之后,党中央将贫困治理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中,把脱贫攻坚任务提到至关重要的位置,要求重点攻克长期以来难以脱贫的深度贫困地区。党发挥统筹全局和协调各方的作用,从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指导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系统谋划。


——以激发人民内在因素为动力。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中的实践主体,是缔造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的创造者,我们将救济纾困和内生脱贫相结合,将人民的勤劳踏实勇敢与改革创新进取应用到脱贫事业中,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目标。同时,党以产业扶贫的方式,将贫困群众纳入产业发展的范围内,以产业发展提高群众的自身发展能力,为贫困地区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和劳动力供应,以教育扶贫的方式,推动教育资源下沉到需要接受教育的贫困人口的子女身上,重视知识对于改变贫困现状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消除代际间贫困的传递。


——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主线。新中国成立后,党通过制度变革解放广大的劳动力和土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公有制,为生产力的发展清除了制度的障碍和束缚。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改革经济体制,为解决大规模贫困提供物质条件。继而在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处理好社会其他问题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生产力发展,为解决社会存在的矛盾提供经济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发展理念,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适应经济发展新变化,通过新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消除存在的结构问题,提升产业竞争力,为脱贫工作提供扎实的经济基础。


——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贫困治理体系为纲要。脱贫攻坚首先要做到精准识别贫困治理对象,对贫困户进行精准帮扶,以“六个精准”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要建立脱贫责任体系,将责任落实到人,建立“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体制,明确贫困治理的问责机制。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需要能够带动人民群众发挥自主能动性的脱贫工作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一批”的工作方式,要求分类施策,帮扶贫困群众。在整个脱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和精确的脱贫考核体系,确保脱贫真实可靠,推动真抓实干。动员全部社会力量参与到贫困治理中来,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贫困治理大格局。正是有着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贫困治理体系,让我国在新冠疫情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双重压力下如期实现了脱贫目标。                                    

 

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的启示


——坚持党领导中国特色贫困治理。新时代的贫困治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困难,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具有重要意义。一要坚持党的科学执政,以党的强大思想引领力带领我们进一步取得贫困治理的胜利。坚持以党的先进理论作为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稳步推进相对贫困治理发展的根本遵循;坚持以先进的思想武装党员的头脑,使其切实领悟党的思想方针路线。二要坚持党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在顶层设计中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党要进一步深化做好顶层设计和合理规划,做好绝对贫困治理与相对贫困治理的衔接规划,推动形成规划引领发展的良好工作机制,使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实到位。


——坚持基层党组织引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在新时期贫困治理中,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好其组织协调作用,协调好其他各个组织之间的关系,形成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贫困治理体系,引领基层新发展的思路和方向。二要提升基层党组织自身素质建设。进一步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创新性落实好党的每一项决策。提升党员干部的工作本领和能力,践行好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贫困治理中成为乡村振兴事业的带头人、贫困治理事业的领路人。


——激发人民群众内生动力推动中国特色贫困治理。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一是要深化群众自治基础,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通过完善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体的基层自治体系,建立民主机制,吸收和采纳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建议,让人民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二是要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丰富其致富的技能,使人民群众作为个体在贫困治理的继续进程中能够增强其对战胜贫困的信心。提升群众个体的主体意识,继续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着力提供岗位培训、劳务输出和岗位对接等服务,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


——运用外部推力助力中国特色贫困治理。一要建立统筹城乡贫困治理机制。党的十九大强调,统筹城乡贫困治理大局,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动态追踪系统,利用脱贫攻坚中的大数据,对于部分进入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刚脱贫的农村人口进行监测和帮扶,降低这类人群面临相对贫困的风险。其次要尽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种资源要素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障碍,实现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格局。二要完善贫困兜底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相对贫困治理中存在脆弱性返贫等不可控因素的人群提供基础性、兜底性保障。一方面实现对已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进行有效巩固,另一方面优化提升现阶段的保障体系,提升贫困治理的成效,扩展脱贫的成果。


从过去到未来,中国的贫困治理仍然在前进路上。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守正和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道路,以更大决心和定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现乡村振兴。


颜宇馨 李燕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