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1第十一期

【县域金融】“两山”理论转化的绿色金融探索

发布:2021/11/04 17:06  作者:王志季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1年11月刊  阅读量:

“两山”理论转化的绿色金融探索

 以四川农信(眉山)为例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既要“绿”又要“富”成为绿色发展的全面追求。“两山”理论对四川农信(眉山)影响深远,应将绿色金融作为深入贯彻新发展战略,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探索建立银政、银企、银商合作模式,共同创新绿色金融元素和实施机制,加快推动绿色生态优势转化,推动业务结构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两山”理论;绿色金融;四川农信

[作者单位]四川农信眉山办事处

 

强化绿色金融发展组织保障


一是各行社在董(理)事会层面的“三农”或“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下融合绿色金融发展的内容,在经营管理层下设绿色金融发展工作专班,经董事会授权,由经营管理层管理,做好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高层指导。二是在行社管理部门层面,在现有的“三农”或“乡村振兴”事业部的基础上,实行“一套人马,几块牌子”的模式,明确绿色金融发展的部门和岗位职责,强化绿色金融业务的统筹管理。三是创建绿色金融专营管理团队,由五家行社组建的“大客户营销中心”摸排梳理形成绿色发展项目、绿色环保类企业、重点客户营销名单,分解到基层支行(网点)层面做好营销对接和动态管理。四是各行社应结合实际,抽调骨干精英成立绿色金融研究团队,强化对绿色金融创新的探索与研究。


持续创新特色金融产品


紧紧围绕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两山”转化,按照“点面结合”的路径,持续按照“做小做精做优”的思路,创新推出适合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小微和农户,以及文旅康养、绿色有机农业等客户群体的产品,如绿色文旅贷、绿色康养贷、绿色车贷、绿色储蓄卡、绿色信用卡等零售类金融产品和林权、农村土地“两权”等抵押贷款产品,创新运用推动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等担保方式,推进业务转型升级的同时,全面落实“扩面强基”、坚守定位等工作目标,履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创新绿色金融标准化机制


一是以监管部门绿色信贷口径为基础,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绿色信贷统计口径,完善投放与统计口径对标识别。二是围绕区域规划、产业政策、社会环境等层面,通过国家环保监管政策、生态产业发展政策、省市县生态绿色环保产业名录以及污染防治信息、措施等多个维度,探索制定绿色信贷行业、企业和项目的准入标准。三是建立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将企业客户、个人客户绿色低碳环保信息作为评级授信的重要参考,探索将企业客户员工、个人客户家庭成员低碳出行、自愿参与创卫创文创森城市活动以及绿色公益性行动转化为个人信用积分,在同等条件下,采取利率优惠、主动增信等方式提供绿色金融增值服务,推动构建绿色征信意识,倡导全民保护生态、绿色文明发展。


实施差异化绿色金融信贷服务


一是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清洁能源等行业,推动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二是加大对有机茶、藤椒、优质蔬菜、中药材、零碳农业等绿色康养和有机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对重点龙头企业、村集体组织、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绿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客户建档、评级、授信全覆盖,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低碳环保。三是加大对生态公园城市、生态居住产业、绿色交通出行和生态文明消费等项目和客户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环保、智慧、能源、信息、先进制造装备、文旅资源等行业,积极支持环保达标的化工、机械加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企业及客户技改和设备更新。四是在贷款准入和风险管控环节,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一方面对高污染、高耗能的客户采取禁入措施、限期压缩退出等措施,严控信贷资金流入生态环保不达标的企业或客户中。另一方面严格执行国家化解过剩产能金融政策,采取信贷调控手段,大力推进钢铁、煤炭、建材、水泥、小水电等产能过剩行业有效去产能。

 

纵深推进绿色金融基础服务


一是以搭建传统网点、智能化渠道、自助机具、助力服务点、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电子银行服务等多层次的渠道平台构建绿色低碳金融服务体系,依托“蜀信e·惠生活”“蜀信e·惠支付”,将医疗、购物、住宿、出行、美食、游玩、娱乐、教育、停车、保洁、卫生等融合到日常生态低碳出行中,创新推出更多日常生活场景应用。二是加强与银政、银村、银商的合作,大力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建设,将基础金融服务延伸到基层,让客户在家门口享受小额贷款、存取款、转账、查询、水电气缴费、物流等服务,将服务网络织得更密更深。

 

强化风险防范与管控


首先,要主动加强与发改、经合、经信、环保和安监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和了解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环保政策动态,从国家环保政策、省市县(区)生态产业政策以及当地发展定位、产业、环保、人文、习俗等方面建立绿色信贷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在准入环节精准把控环境和社会风险。其次,梳理存量信贷资产,对客户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估量和测算,及时将风险可能性较大的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合理安排压缩及退出计划。再次,将客户执行环保政策情况纳入贷后跟踪的重要内容,收集并掌握环保、安监等部门对客户的监管信息,对出现环保风险的客户,高度关注其发展动向,及时采取措施予以防范,不简单对传统高碳行业盲目抽贷、断贷和到期不续贷,反之更加积极帮助其转型升级,确保风险可控。

 

深化加强绿色发展各群体的联动


一是加强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加大绿色信贷战略、信贷政策、信贷产品、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宣传,让客户充分知晓并开展业务合作,推动形成发展绿色金融的广泛共识。根据法律法规信息披露的要求,适时对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的相关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各方面的监督。二是加强银保联动。加强与保险机构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气候变化相关的重大自然灾害财产保险、消费者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环境保护设施装备保险、林业防灾保险、地方农牧业病灾保险、公共生态环境污染保险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处理联动机制,提高预防管理能力。三是争取政府资源配套措施。积极推动政府出资设立的绿色发展基金和碳基金,与信贷资金一同支持地方节能环保、生态建设、绿色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绿色项目落户四川农信(眉山)。积极参与到环保、安监、政务等政府监管和服务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中,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强环保信息在引导信贷投放中的基础作用。加大对绿色信贷的贴息和分险,推动政府对进入省级层面的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库的客户按照相关规定予以财政贴息,对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且达到一定条件的行社,争取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对绿色信贷项目出现风险损失的,争取政府建立的绿色信贷补偿基金予以风险合理分担。四是争取监管部门的支持。争取监管部门对绿色信贷规模达到一定比例的机构,适当提高相关监管指标的容忍度;对提供绿色信贷突出的农信机构,可通过再贷款方式,增加农信机构信贷资金,继而更多支持绿色低碳环保业态发展。对涉及政府重点支持绿色生态发展的县域,加强对绿色金融的专业支持和指导,帮助农信机构分析潜在的需求,合理测算风险敞口。五是加强宣传引导。农信机构支持绿色生态文明发展有着深厚的感情,金融支持绿色生态、乡风文明建设的案例可以说每天都在演绎,应与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加强联系,把身边的优秀案例和对绿色金融贡献突出的机构、员工、客户加以大力宣传,推动形成对绿色金融的广泛认识。


   王志季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