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2年第六期

【专家智库】以社科普及志愿服务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发布:2022/06/07 11:18  作者:丁萃华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2年第六期  阅读量: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力推行社科普及志愿服务活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上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中央深改组研究通过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都对“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等提出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着眼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出“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民夜校等渠道,组织农民群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近三年来,以“理论贯通顶天,实践育人立地”为特征的社科普及志愿服务工作在山东省各地蓬勃发展,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宣传理论、指导实践中办实事、解难题,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精神素养,暖人心、聚人力,助力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科普及志愿服务活动

是推动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

 

山东省社科专家深入基层讲党史.jpg

山东省社科专家深入基层讲党史

 

——农村治理结构变化的新需要,呼唤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得以重构,即便是在传统村庄内,人们的陌生化、离散化、原子化状态也愈加明显,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更为松散,自我约束力弱化,农村治理呈现出新的难点和挑战。农民对村民自治、农村管理的参与度不高,对村务决策、管理和监督工作的关心程度低,农村管理缺乏有效抓手,农村治理缺乏有效手段。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不少村庄面临着“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以及党组织缺乏凝聚力、民主管理弱化、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些都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同时提出,“完善乡村信用体系,增强农民群众诚信意识。推动农村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由此可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利用志愿服务这种形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政策理论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移风易俗等活动中来,增强村民自治主体意识,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志愿服务成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志愿者成为农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全社会倡导“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无疑是推进新形势下乡村治理的有效抓手。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呼唤社科普及志愿服务。党的十九大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是群众,文明实践活动只有接地气、聚人气,通过实践活动把群众吸引聚集在党组织周围,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文明实践才有生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好群众路线,聚焦农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从他们追求幸福、快乐、满意的具体事情入手,推动文明实践供给侧和需求侧精准对接,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把问题解决到要害处。志愿者帮扶困难家庭、关爱留守家庭等“暖心工程”的实施,使志愿服务成为政府救助工作的有力补充,有效提高低收入人口的生活质量,增强了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依托文化、司法、农业农村等职能部门,为基层实践所(站)提供“点单”服务,组织开展农村群众乐于参与的文体健身、法律普及、职业技能等培训,建立起“群众吹哨、部门报到”的服务机制,实现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高了对农村服务供给的精准化、便捷化水平,用贴心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契合群众需求,成为距离群众最近、服务向往的“精神家园”“红色殿堂”,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乡村文明素养的提升,呼唤社科普及志愿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山东省社科普及志愿服务总队遴选政治素质高、学术水平高、群众威信高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团”,采取基层群众“点单”、省社科联“派单”、专家学者“接单”的模式,分批次直达镇村社区,深入开展“社科专家乡村行”“社科专家讲党史”等活动,面对面开展话题式、互动式社科普及,在专家和基层群众之间搭建起两端对话“直通车”。山东省总队下辖市社科联服务分队16支、高校社科联服务分队50支、省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服务分队64支、全省性社科类社会组织服务分队30支,有效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联动”、纵向贯通,高校、基地、学会“三维协同”、横向联结的队伍体系,确保了社科普及志愿服务有阵地、有资源、有力量。社科普及志愿队伍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点任务,策划开展“创新理论传播”“惠民政策解读”“主流价值弘扬”“优秀文化涵育”“文明新风倡树”等系列主题活动,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党的政策方针、普及健康知识等。寓理于事、寓理于情,说党委政府想说的话、讲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同时挖掘民间力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素养。

 

凝心聚力

纵深推进社科普及志愿服务活动

 

社科普及志愿服务活动走进乡村.jpg

社科普及志愿服务活动走进乡村

 

——坚持党建引领,突出组织性,聚焦首要政治任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送进千家万户的重要载体。要着眼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头来推进中心建设工作。实践中心、实践分中心、实践所(站)分别由各级书记亲自抓,同时兼任各级志愿服务队队长,做到党组织书记带头当志愿者,带头组织参与文明实践活动。

 

——坚持服务群众,突出广泛性,共建共治共享。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是群众,基层特别是农村群众最关心的是能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实惠。在工作中坚持走好群众路线,聚焦农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从他们追求幸福、快乐、满意的具体事情入手,与群众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把问题解决到要害处,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组织志愿者开展生活救助、修缮房屋、心理疏导等结对帮扶活动,使志愿服务成为政府救助工作的有力补充,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资源整合,突出针对性,凝聚强大合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乡土文化人才、产业带头人等是志愿服务队重点人群,回馈社会的愿望强烈,但从社会志愿服务的总体情况来看,存在着各自为战、缺乏引导的问题。要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络平台,做好供需对接,合理安排志愿服务人员、培训场次,规范志愿服务流程,把省、市(县)、街道(镇、乡)、村各级志愿服务力量组织协调起来,建立起省市专家团队精准服务、城区专业团队下沉服务、镇村团队自我服务的模式,将群众的特色需求、社会力量的资源优势以及志愿服务的新政策精准连接,将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地导向基层,有效解决社会志愿服务“碎片化”问题,在志愿服务力量与基层需要的精准对接方面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

 

——坚持正向激励,突出导向性,确保长久长效。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落实《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发展规划纲要 (2021—2025 年)》,将志愿服务嵌入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精神文明等各个领域,通过完善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正向激励机制,引领全社会树立更加坚定、正向、积极的价值取向,进一步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提高农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应用研究项目2019-SKZZ-08部分成果,作者:山东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丁萃华)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