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电商尤其是农产品电商为城乡居民的“宅家抗疫”做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保障农产品充足供应和稳定价格的重要作用。疫情期间伴随着蔬菜配送、定制化餐饮配送、共享员工等电商发展新模式不断涌现,农村电商行业即将进入重要的机遇期和洗牌期。在危与机并存面前,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四川农村电商如何实现百尺竿头再上台阶,在全国农村电商领域抢占先机和占据重要一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发展现状
农村电商总体规模快速扩张。近年来,随着四川“全企入网、全民触网、电商示范、电商扶贫”四大工程的深入实施,全省电子商务规模快速扩张。四川省商务厅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3万亿元,达到3.29万亿元,同比增长19.6%,为中西部第一。其中,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926.22亿元,同比增长30.45%,在四川整体网络零售额中占比21.70%,在全国排名第四;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农产品网络零售,实现167.75亿元,同比增长44.26%。此外,以农业及农业人口占比较大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147个区县、90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88个贫困县的农村电商发展尤为迅猛,分别实现网络零售额926.22亿元、446.84亿元、186.5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45%、26.98%、25.44%。
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一是各类电商平台竞相发展。四川省积极对接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知名电商,大力培育中药材天地网、天虎云商、鱼网天下等本土电商,从初期的以工业品下行和特色农产品上行为主的电商平台,逐步发展到综合性电商、生鲜电商等竞相发展,形成了B2B、B2C、C2B、O2O 等多元化模式。二是物流配送体系逐步畅通。在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乡村路网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以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镇(乡)电商综合服务站和村级电商服务站点为抓手,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建设。三是全农触网格局初步形成。四川通过加大对本土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电商主体培育,加大对返乡毕业生、返乡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的电商人才培养,农民触网经营、农业触网转型、农村触网振兴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农村电商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伴随农村电商平台的竞相发展和全农触网格局的初步形成,全省各地农村电商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仅成都地区就探索出了“互联网+社区电子菜箱”“互联网+供销社(邮储、超市)+服务站”“互联网+基地+服务站”“互联网+金融+农业”“互联网+休闲农业”“互联网+特色农产品”“互联网+农资企业”等七大电商模式。
农村电商倒逼农业提档升级。一是倒逼农业结构调整。电商的发展和大数据的运用,使农业由生产决定消费向消费决定生产转变,倒逼农业生产必须进行标准化、品牌化提升,进而倒逼农业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调整。二是倒逼农业技术革新。顺应农产品电商需求,倒逼农业必须进行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核心的农业技术革新与应用。三是倒逼农民角色转型。电商的发展迫使农民必须由单独的生产者角色定位,向生产、储藏、加工、物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一体化经营者角色定位转变。
对策建议
加强农村电商发展的顶层设计。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要把农村电商作为四川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重要突破口,统一战略认识,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省、市、县三级农村电商领导小组,统筹落实全省农村电商发展实施方案,重点解决各部门推进农村电商部门分割、政策分散、合力不足的问题。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将长远规划与短期行动有机结合,全省各地既要编制本地实际与电商发展规律有机结合的长远规划,明确农村电商发展定位与方向,也要制定落实长远规划重点任务的阶段性行动计划,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效投入。三是加强绩效考核。将农村电商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考核体系,切实加强考核导向,形成各部门协同配合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浓厚氛围。
健全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农产品电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建立完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只有把非标性的农产品转化为标准化的商品,健全农业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体系,才能避免低水平的恶性竞争,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与忠诚度。一是健全生产端的标准化追溯。健全农业生产的标准及技术规范,不同等级农产品的化肥、农药等使用量进行明码标识,建立可追溯到生产源头的农产品追溯体系。二是制定流通端的标准化规范。加快弥补农产品分级筛选、外观包装、物流配送等流通环节的标准化规范,提高流通环节的农产品安全保障。三是加强销售端的标准化服务。尽快建立农产品的产品产地特征、营养指数、农残指数、售后服务等销售端的标准化规范,使农产品逐步具备与工业品相同的规格标准和服务标准,提高消费者的体验度和信任度。
推进共享式全覆盖物流体系建设。单独依赖政府或企业建立物流体系都会面临高成本和低效利用的突出问题,只有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组织协调和物流共享机制,才能实现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全覆盖和高效利用。一是完善农村三级物流网络。在继续推进农村路网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强交通运输、商务、农业、供销、邮政等相关部门及电商、快递企业对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建共享,创新农村公交货运、滴滴货运等物流共享模式,提高农村智能快递柜、自提点和综合服务站的分布密度。二是完善全流程冷链物流网络。大力推进四川省主要农产品产销地区全流程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创新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冷链物流共建共享机制,对大型冷链仓储可以采取政府建设、企业租赁模式或政企共建、共用模式,非常时期还可用作政府储备仓库;对冷链物流和冷链配送,可以采取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共建共享模式。三是创新城市终端配送网络。在大力推进城市终端提货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创新共享员工、共享终端设施、无接触配送、生鲜农产品进社区等直配、宅配新模式。
抓好各类群体的电商人才培养。一是抓好新农人的职业培训与创业培养。以大学生村干部、大学毕业生、返乡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新农人为重点,一方面,通过创办电子商务学校或学院开展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高端电商人才和做好电商人才储备;另一方面,通过贷款贴息、减免租金、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新农人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创业。二是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培训。以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通过整合商务、人社、农业等部门的电商培训项目,成立电商培训机构,为其提供策划、经营、物流、结算、融资等全方位专业化电商培训,切实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电商经营能力。三是抓好普通农民的使用技能培训。针对广大普通农民,关键是要提高其电商意识与使用技能,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让农村电商逐步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创新差异化的品牌经营策略。品牌化程度低是长期以来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重要短板,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扭转了品牌培育成本高、见效慢的传统路径,借助互联网便捷度高、传播力强这一工具,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形成品牌,关键是要有创新性的品牌营销策略和保护机制。一是创新品牌营销策略。围绕川茶、川菜、川猪、川果、川药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在塑造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上,鼓励电商经营主体积极创建农产品的互联网品牌,重点是从增强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出发,结合产品特性、注入产地文化、注重市场细分等进行差异化的品牌营销,逐步培育一批具有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四川造”互联网品牌。二是完善品牌发展保护机制。一方面,创建四川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加快形成健全的品牌培育、认证、监管和保护机制;另一方面,要引导电商经营主体树立品牌保护意识,鼓励其持续进行品牌投资和品牌形象维护,稳步提高品牌价值。
强化新兴科技的推广应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农产品的传统销售模式,也从根本上改变着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倒逼农业必须拥抱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四川农业必须要把握机遇积极抢占数字农业发展先机。一是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大力提升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在四川农业生产重要环节的推广应用,在提高农业生产过程智能管控的基础上,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完善农产品溯源体系和增强消费者体验度,为农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推进数字农业发展。大力提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农产品市场消费监测、交易流通、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建立关键品类农产品数据采集、管理、分析系统和共享机制,通过对农产品供给、需求、价格、物流等进行大数据分析,提供农产品交易品种指数、价格指数等信息服务,为农产品生产流通提供指引和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盲目跟风生产、信息不对称、产销脱节等问题。
促进政策扶持的精准实施。在现有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关键是要针对四川农村电商发展中的短板环节进行重点扶持和精准施策。一是加大重点环节支持力度。通过以奖代补、专项补助、贷款担保、资金注入、贷款贴息等多元化的精准政策,重点加大对仓储设施、冷链物流设施、物流配送设施、信息高速公路、大数据公共平台等外溢性较高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的投入,创新政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多种模式。二是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挥农村电商“产业基金”“创业基金”“股权基金”等引导作用,鼓励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电商发展,尤其是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农业特点和满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有效强化农村电商发展的金融支持。三是营造农村电商发展的营商环境。一方面,通过数据共享、精简材料、简化流程、部门协同等举措,为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在工商登记、涉税业务、银行贷款等方面提供便捷优质服务;另一方面,健全农村电商领域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和诚信体系,加强网络市场监管,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秩序,打击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作者:丁延武 林冬生 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