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3月3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第二次来到余村考察,在农家小院子里,同在场的村民们亲切交谈时说,时间如梭,当年的情形历历在目,这次来看完全不一样了,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他指出,这里的山水保护好,继续发展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实现小康社会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更加美丽的乡村。总书记两次余村之行,让我们再次感悟到,15年前他在这里第一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高瞻远瞩和时代意义。
余村位于浙江省安吉县西南部,地处天目山北麓,因境内天目山余脉及余村坞而得名,三面环山,余村溪自西向东绕村而过。全村总面积4.8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6000亩,水田面积580亩;下辖2个自然村和1个中心村,8个村民小组,农户280户,人口1060人,党员56人。2019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79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959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21万元。余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生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4A级景区和全国农村优秀学习型村居。正是这个小村庄,见证了一个重要理念的诞生,也预示和辉映着美丽中国的未来。
青山下的余村外景
痛定思痛
摒弃老路整装待发
余村属于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农村地貌。20世纪80年代起,村民利用优质的石灰岩资源,先后开办了石灰窑、砖厂、水泥厂等十几家资源型经济实体,靠山吃山的“石头经济”解决了一半以上的村民就业,到了90年代,村里工人月收入就达到八九百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保持在200多万元左右,最多时达到300多万元,成为安吉县名副其实的“首富村”。但是,这个“首富村”由于盲目开采,破坏了自然法则,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村里整日炮声隆隆、粉尘蔽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连千年银杏树也不结果了,不少村民还患上了叫“石肺”的呼吸道疾病,深受其害。
痛定思痛,余村人深深感到以牺牲环境换取的经济发展绝不是长久之计,必须下狠心将矿山和水泥厂等高污染企业关停。然而,实施起来却十分艰难,干部和村民思想转变的困难、阻力和压力都很大,矿山在犹犹豫豫、关关停停中经历了五六年。2005年3月,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鲍新民刚上任,就带领班子成员向村民喊话:“活着就要有个人样,还我们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给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比啥都强。”并向村民宣布,全村关闭所有矿山企业,彻底停止“靠山吃山”,调整发展模式,还小山村绿水青山。
决心是下了,矿山也正在步履艰难地陆续关停。而对长期习惯于开矿卖石头的村民来说,转产转业不知路在何方。鲍新民说:“那个时候正值浙江省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安吉县全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在这大背景下,我们开始苦思冥想着如何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共赢,但绞尽脑汁总是理不出头绪来,责任和压力都非常大。”在与鲍新民老书记的交谈中,笔者深深感受到眼前这位平易近人、敦厚务实的余村领路人在发展转型上的改革勇气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担当精神,令我们无比敬佩。2005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鲍新民49岁年富力强,如今64岁的他已两鬓白发。虽然已退休,但他仍然担任着村里林业管理员和村务监督员的职务。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鲍新民“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25日,鲍新民获得共和国70周年“最美奋斗者”称号。这正是对他十多年奋斗的最好褒奖。
余村村口“两山”公园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映照人们的自信
“两山”理念
绿色发展开启余村新时代
就在余村党支部书记鲍新民苦闷、徘徊的时候,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转型发展过渡期的余村考察。这天一大早,鲍新民想了又想,心中突然一亮,不如把眼前的困难、内心的苦闷和疑惑向习近平书记一一汇报,领导高瞻远瞩一定能指条明路。座谈会上,听了鲍新民的详细汇报,习近平书记对余村关了污染环境的矿山、准备恢复生态搞旅游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刚才你们讲了下决心关掉矿山,这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听到这里,余村的干部恍然顿悟,几个在场的村干部在本子上记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10个大字。接着,习近平书记拉家常似地与他们聊起了生态休闲经济,他谆谆嘱咐:“发展经济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们这里是一方宝地,距离上海、苏州2小时,距离杭州一小时的交通圈,所以长三角这么一个地方,等到人均收入达到5000美元,逆城市化将成为一种趋势,城里人会到农村来玩,然后发展休闲经济就大有可为。”
有了“两山”理念这盏指路明灯,余村人的眼前一下子光明了起来。鲍新民说:“习近平书记离开的当天晚上,村两委就召开会议,集体研究确定下来,余村必须走绿色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之路。”鲍新民和班子成员开始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客观形势和自身的资源特点,对村庄发展规划进行重新调整,合理布局了“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田园观光区”3个区块。余村人借力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创建及世行贷款项目,有序推进厂区改造、道路三化、河道整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农地复垦“六大行动”,挤出所剩不多的集体资金,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拓宽了村道,修复了冷水洞水库,拆除了余村溪边的所有违法建筑,加快旧村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提升,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从过去的“卖石头”到后来的“卖风景”“卖文化”,从以前的“石头经济”到如今的“生态经济”,从曾经的“靠山吃山”到现在的“养山富山”,余村人经过15年的不懈坚持和努力,完成了“破茧成蝶”的完美蜕变。
余村家家户都住上了别墅式民居
推进矿山生态恢复,余村人探索绿色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在开展矿山清危复绿中,他们坚持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注重自然修复和专业化生态治理,对主要坡面及其他地段边坡进行浮石清理等;对清理、平整后的边坡岩面,坡底种植爬藤类植物,坡顶边缘种植悬藤类植物,“上悬下爬”方式实现快速复绿;对平台区域,通过种植水土保持能力强的小型树种以及在苗木间隙内播撒草籽方式实现水土保持与复绿。同时大力度实施复垦改良,恢复治理区原有的生态环境,还整理出 60多亩土地,可用于种植各类经济作物,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在治理中,他们还十分注重水土保持,针对排水沟区域,出口处设置沉砂池,使得治理区排水畅通,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把旧矿区修建成“矿山遗址公园”,让余村人从村庄发展的历史变迁中感悟到“两山”理念的时代意义。如今的余村矿山,石头变美景,荒山变青山。
企业集中入园,是余村人绿色发展之路的关键举措。鲍新民紧紧抓住时机,积极向上级争取了500亩工业用地指标,把全村大大小小的企业和竹制品家庭作坊搬进了工业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治污。“工业做减法,休闲产业做加法。”余村时任党支部书记潘文革经常这样向客人介绍,“到目前为止,余村的休闲产业发展到了42家,而工业经济方面,从48家减少到8家。”对山林、溪流、农田等自然资源,余村坚持严格的保护制度,潘文革说,前两年,一个房车露营项目在村两委劝导下退出,原因是项目本身虽没有污染,但基地建设时需要平整部分竹林、硬化小块土地。这两年,像这样的项目,余村已陆续拒绝了三四十个。从2005年起,余村开始探索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在绿色产业发展中,余村人形象地把“一产×二产×三产”称之为“第六产业”,注重三个产业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除发展旅游业外,还大力发展竹产品加工业、办公桌椅制造业等行业领域。近年来,回村就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都十分看好余村绿色发展的前景,“回家”也能实现理想抱负。曾经是余村第三水泥厂职工的陈永兴,在矿山陆续关闭时,辞职下海做起了竹席生意,后来办起了竹地板和竹筷生产企业,引进德国生产线,年产300多万平方米竹地板,销售收入达8亿多元,这也让余村乃至安吉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
余村党群服务中心外景
生态农业观光园,余村人大胆尝试初获成功。村民俞金宝流转土地经营葡萄园、茶园、毛竹园、鱼塘、烧烤园,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量达3万—5万人,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1万元左右。天林服务总公司余村负责人汪苗青,投资400多万元,承包360亩土地,筹建观光农业园区,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有白芨、山楂、欧梨、杨桃等300多种食药材。余村绿水青山间,生态农业风生水起。竹子与白茶是余村的左心右肺,几乎有田地的农户都有几片茶地和竹林。“一根竹子‘吃干榨尽’,能卖出50多元。”村委会主任俞小平边走边向客人介绍,早先为追求毛竹产量最大化,村民大量使用农药除草,导致山间野生动物减少,溪水被污染,卖竹子、竹笋的效益也不高。现在为保护生态,村里严禁喷洒农药、提倡自然堆肥,溪流恢复清澈,野生动物多了,产出的竹笋和白茶更加绿色优质,到了每年初春时节,每斤鲜竹笋能卖到10元的高价,白茶的销路更宽售价也更高了。“山还是那座山,换种思路效益天差地别。”俞小平不无感慨地说。去年5月,村里还流转了6000余亩山林,发展林下经济。
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余村人绿色共享致富真正尝到了甜头。余村以“竹海景区”定位,发展风景名胜区旅游,通过村民自治、市场参与,提升了景区、园区的格调和品位,逐步打造出河道漂流、户外拓展、休闲会务、登山垂钓、果蔬采摘、农事体验为代表的休闲旅游产业。昔日沉寂的小山村也变得越来越热闹,不仅迎来了全国各地游客,而且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慕名而来,如今余村美丽的环境成了“摇钱树”。村民胡加兴在村里治水的基础上,出钱请人进一步清理了溪道,加固了堤岸,办起了“荷花山景区水上漂流”,年游客漂流人数超过5万人,营业额高达220多万元,旺季时,60多位村民在漂流景区工作,每人每月工资就有5000多元,胡加兴目前的总资产已超过千万元。村民潘春林创办的天合旅行社和春林山庄,以创意投资的生态旅游一条龙服务,不仅实现了“卖风景”,还实现了“卖文化”,年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营业额达700万元,还投资800多万元入股九龙峡度假村和九龙峡景区。到目前,余村280户村民中,有100多户户主当起了小老板,有的搞“农家乐”,有的把自家旧宅或祖厝翻修成民宿,有的把住家楼下一层改造成餐馆。余村前后三任村党支部书记亲自上阵当讲解员,为八方来客生动诠释“两山”理念指引下的余村变迁。近几年,每年到余村观光游览的旅客人数基本上都在四五十万人次,2019年达到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3000万元。
目前,余村正在开展新的一轮生态旅游产业布局,对村民新建、改建房屋进行严格控制,引导农家乐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同时将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文创产业等融合,鼓励村民从事旅游讲解、民宿管理等多种职业,实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今年初,余村还与安吉县文旅集团签订战略投资协议,计划将全村打造成为集考察培训、山地运动、健康养生、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绿水环绕的余村别墅民居
生态立村
打造美好生活向往地
走在新修建好的“两山”绿道上,清新微甜的清风拂来,看着满目苍翠绵延的竹林,听着清脆悦耳的鸟鸣,不时驻足欣赏一下路边清澈见底的小溪,跟着时任余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的步伐,一批客人正听着他信心满满地盘点着余村眼前和未来的发展。“依托正在推进的省级森林小镇,加快建设串联余村全域的环村绿道,将废弃矿山变景,让文创元素更浓,让余村旅游业态更旺、产业链更长;通过旅游+、文创+,让余村6000多亩毛竹、白茶和500亩林下经济产生更多的叠加效益;借好‘两山’品牌的东风,将业态延伸至教育培训、课题研学、案例推广,余村一定会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典范。”
农村要有农村的样子,余村人坚持大胆创新但又不失乡村特色。他们下决心流转了500多亩农田,搞起休闲观光体验农业,严禁任何项目入驻,并将水泥厂原址周边近180亩地进行复垦,种植樱花、向日葵、荷花等,打造五彩田园区。为破解排水问题,村里还打造海绵村庄,每隔50米左右在路边上开一个生态沟,让住宅区域与农田、山林自然过渡,并在五彩田园区、两山会址公园等景点铺建蓄水草坪,绿地、小溪、山塘与竹林、白茶山绿水相间、错落有致。
余村的村庄改旧建新,闯出了自己的独特路子。在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拆旧建新,牵涉面广、问题复杂。潘文革介绍说,为了便于工作推动和鼓励村民按要求开展住房建设,村里党员干部带头整改,还垫资在主要地段率先建造了七座造型新颖、美观实用的民居别墅样板房,供村民调剂使用或建筑参照,同时新建一处规划小区,用于解决部分农户安置建房,切实加深了村民对提升生态居住环境的认同。村里新建的别致亮丽、光彩夺目的别墅极大地吸引了追求现代生活品位的村民,很快推动了旧村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现在走进余村,清洁的环村绿道两旁,一幢幢整齐排列的农家别墅小院既是村民们安居乐业的家,也可作为招待八方来客的“农家乐”。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牢牢筑起食品安全屏障。村两委多管齐下抓好农业清洁生产,实行农药化肥减量使用,严禁在田园、山林使用高毒农药;推广有机肥还田还园;严禁焚烧秸秆,提倡综合循环利用;严禁家禽家畜散养放养。清洁生产方式,带动的是绿色产业链的延伸,余村人逐步走出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大力推行清洁生活,垃圾不落地成就“余村模式”。一袋垃圾的处理方式之变,见证余村保护环境的决心。早在2013年,村里花费40余万元购买了厨余垃圾处理机,并向每家每户发放不可回收、厨余、有毒有害3个垃圾桶和可回收垃圾筐。2016年,安吉县首先在余村创新探索“垃圾不落地”新模式,即“余村模式”。引进专业物业公司负责保洁工作,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等不同属性,定人定时送街道资源循环利用中心进行垃圾分类处理。通过推行“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做到垃圾不暴露、转运不落地、沿途不渗漏、村容更整洁,极大地改善了村庄卫生环境质量。
大力推行清洁视线,强力实施管线入地工程。将自来水管、电力线、电视光纤、通讯电缆、排污管道等5类管线全部埋入地下,提高了土地空间管控和利用的效能,净化了地面和空中视线环境。同时,通过城乡饮用水同网同水、农村生活污水与畜禽污水管网同城镇污水管网实现连接,既解决了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也解决了农村水费及排污费统一收取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农村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能力。
大力推行清洁能源,打造智慧生活示范村。余村是浙江最早一批实施生态农网“一村一规划”的村庄,启动伊始就将其全面纳入美丽乡村发展规划,以“线杆融景、变台为景”创新生态配电模式,做到与美丽乡村生态环境相融合。在余村村民文化中心,县电力公司还为村里打造了“两山e家”电力便民服务站,组建一支充电设施运维、电动汽车销售的专业化队伍,全方位服务村民和游客的绿色出行。
2018年4月,安吉余村“两山”示范区总体规划正式通过专家评审。这意味着,余村开启了与周边村庄、天荒坪镇区特色互补、协同发展的模式。这片面积17.7平方公里的区域,以绿水青山为基底、根本和主轴,把绿色注入整个区域肌体的每个细胞和血液中去,产生了新的强大活力和动能,向着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方向迈进。
新任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未来余村的发展,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将联动周边7个村,抱团发展、共建共享,共同打造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新余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向往地。”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教授 游祖勇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