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近日,四川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启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实施中医药区域协调发展、中医中药协同发展“两大工程”,建成科技创新、人才、文化“三个高地”,实现“三区三领先”目标。
率先“改革示范”四川责无旁贷。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地质丰富气候多样,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自古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美誉,中医药界还流传着“无川药不成方”的说法。据统计,四川中药资源达5000余种,其中植物药4600余种,约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75%。为人们熟知且早已大量出口的四川道地药材有川芎、麦冬、黄连、川贝母、冬虫夏草等,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事实上,三台的麦冬、中江的丹参、崇州的川芎、广安的半夏、遂宁的白芷,以及甘孜、阿坝的贝母、虫草,都被纳入产地县产业规划中。然而,明确以中医药为主导产业的县域则寥寥可数,很多地方的中医药企业、品牌仅是“业内知晓”,县域的中医药产业亟待迎来一次“破圈”。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专家表示,随着《方案》的落地实施,县域中医药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推动中医药产业强品质、扩规模、提效益将是示范建设的关键。
在建设目标上,“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强调“三位一体”,产业既是样板区的三大内涵之一,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和中医药文化绽放的深厚土壤,成为创建评价的标准。
在主要任务上,“构建链条健全的产业格局”被明确提出,成为要构建的“四个格局”之一,并用相应数据规定了任务的“刚性”:建成一批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县级区域中医医疗次中心,开办传统中医惠民诊所7500家。建设20—30个省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中心和中医经典传承中心。到2025年,全省中医药年诊疗量上升40%,达2.1亿人次。
在配套支撑上,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机制,即属于要建成的“三个支撑”的两个部分,一系列具体措施更将成为推动县域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在发展转化上,实施的“两大工程”,尤其是“中医中药协同发展工程”中,提出建立中药饮片质量分级评价制度;建立医疗机构使用优质道地药材激励机制;推进川药与川茶、川果、川酒等融合发展;培育四川特色的中医药养生大产业等,将促进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将破解过去一些地方中医药产业发展“赚吆喝不赚买卖”的困局。(本刊记者 黄世涛)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