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绿水青山是桐庐最大的优势,桐庐人民较早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实现生态与经济发展共赢的路上积极探索,不断拓展“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探讨和思考如何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助推“两山”转化,既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也是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 “两山”理念;全域旅游;桐庐模式
[作者单位] 中共桐庐县委党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环境协同共生的深刻内涵。浙江省桐庐县历届领导班子较早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实施“环境立县”战略,经过长期实践,获国际人居环境示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奖、中国最美县、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但是生态优势并不是直接的经济优势,只有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绿水青山才会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实践历程
——突出村庄环境整治的桐庐全域旅游基础阶段(2003年—2010年)。自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部署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桐庐县全面启动“清洁桐庐”三年行动,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环境改善为重点,突出“干净整洁美观,整治前后大变样”,重点治理农村的“脏、乱、差、散”。
——突出村落景区打造的全域旅游起始阶段(2011年—2015年)。重点在对现有村庄整治的基础上精心布局中心村、精品村、培育村等,以辐射和引领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突出生态产业化的全域旅游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桐庐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结合自身实际精心谋划、精准施策,将发展全域旅游视为有机融合生态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打造“产业因全域旅游更兴旺、城乡因全域旅游更美丽、百姓因全域旅游更富有”的全域、全业、全民发展格局。
实践模式
——守护绿水青山,全景化打造旅游环境。一是护好美丽生态,增添全域旅游底色。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号召党员包干负责管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池运行的有效举措,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183个行政村全覆盖。同时,坚持环境整治,创新垃圾分类方式,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程全覆盖。二是建好美丽城乡,凸显全域旅游特色。一方面首创“风景桐庐”规划,以规划引领美丽城乡建设,启动富春江“黄金左岸”等美丽单元建设,全面彰显山水与文化特色。同时,严格执行“无牛皮癣、无占道经营、无暴露垃圾、无乱贴广告、无乱搭乱建”的“五无”管理标准。另一方面不断深化美丽乡村特色建设,全域、全景化打造旅游发展环境。
——坚持“旅游+”理念,全产业融合提升竞争力。一是在规划上注重多规合一,做到全域科学布局。全域旅游并不意味着要全部空间发展旅游,而是全域环境宜人、处处皆有景致,要想达到这一效果,就需要旅游空间布局实现多规合一。桐庐县始终按照“旅游+”的理念推进各项规划和建设,实现旅游发展规划与县域总体布局、交通布局、生态建设等多项规划的融合共生。二是强化产业融合。一方面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如依托智慧安防小镇等新兴产业平台,开发集制造、体验、展销于一体的“旅游+工业”项目。另一方面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推进文旅融合。开发了隐逸、山水诗词、非遗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精心打造《春江花月夜》《忆江南》等实景演出。
——坚持“以民为中心”,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一是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共建家园。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开展365天“全年常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整体提升群众共建家园的意识,激发群众共建家园的动力。二是让旅游业态富民共赢。经济增长是价值手段,生活品质才是最终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通过盘活沉睡资源推进了农房和林权抵(质)押贷款,创新“合家乐”民宿贷等金融产品解决了农民创业融资难等问题,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实现业兴民富。
新时代全域旅游之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两山”转化的实现途径仍然值得再思考。
——树立全域旅游系统观。一是要转变观念,从传统的单一的旅游产业观转变为基于“两山”理念的全域旅游观,善于从系统学的角度去理解全域旅游,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系统中的子系统去理解,要注重作为子系统的旅游与作为宏观系统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互动。这样才能更好地结合当前全域旅游发展现状去调整发展思路和方向,也才能提升“旅游+”的价值。例如,各乡镇在设定全域旅游发展目标时,要从片面追求旅游接待人数、总量增长向不断提升游客获得感、促进区域整体和谐发展转变。二是要加强引导,在社会层面开展多样化宣传教育,既帮助旅游从业人员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摒弃只追求短期利益目标的心理,又要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全域旅游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豪感,从而不断壮大全域旅游主体。
——增强全域旅游产业协同。产业融合是基于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而导致不同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使各产业之间联系更紧密,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在发展全域旅游时既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先天性基础条件,更要考虑谋求全域旅游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和与整个经济—社会—生态宏观系统的协调发展。一是提高旅游产业的内部协同,不断完善城市旅游功能配套设施,打造同时满足“食、住、行、游、购、娱、学”需要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块。二是提高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促进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功能互补。要充分发挥三者的强关联性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冲动性,以此提高产业融合度,拓宽产业链,促使全域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成为蕴含乘数效应、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的产业融合母体,彰显对其他产业的示范、引领和牵动作用。
——推动全域旅游品牌打造。一是要优化传统品牌。可以依托富春江沿线山水旅游资源,整合江南龙门湾、白云源等景区及区域内民宿资源,以原生态、原生活、原生产等乡村元素为主要特色,打造都市人群较为热爱的乡村慢生活体验品牌,并扩大其影响力至国内外。二是要培育新兴品牌。如结合大健康产业发展打造生态康养度假产品,通过整合生态、康疗、中医药等资源,建设康体养生度假村和运动探索基地等,将康养旅游产业与运动休闲旅游产业、观光旅游产业、度假旅游产业联动发展,形成集观光、体验、度假、养生、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度假综合体。三是要打造特色品牌。如果这个产品“你无我有”,势必会吸引更多的人前往消费,也会更令人耳目一新,难以忘怀。这就要善于挖掘桐庐的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依靠城市特色文化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
——增强全域旅游创新驱动。通过改革创新使旅游增长回归到效率提升,对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善于抓住当前体制改革契机勇于创新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动能,因此要整合和利用城乡的各种特色资源,不断创新旅游业态,着力把特色做优、精品做强,推动旅游产业快速转型。在经营模式上,必须突破传统利益格局,引导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景区托管、饭店合营、分时度假等多种经营模式,激发市场活力。在管理模式上,要从单向的管理模式转向“全域旅游发展”的系统管理模式,如全面开展高层次旅游人才招引工程,扶持旅投公司等企业招聘职业经理人,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实现农旅业态与产品以及服务的升级、转化,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钱丹洁)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