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3年第1期

【调查研究】乡村文化振兴的四川探索

发布:2023/01/09 09:53  作者:卢维子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中重要一环,它是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持、铸魂工程、精神支撑。本文以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在四川省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案例,梳理了乡村文化振兴实践的特色路径,对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的普遍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建设;文化振兴

[作者单位]  北京修远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乡村文化是乡村物质、制度以及精神文化构成的结合体,是乡村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乡风民俗、精神情感和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文化振兴乡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全面实施乡村文化铸魂行动、乡村文化弘扬传承行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行动、乡村文化品牌塑造行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行动等文化振兴乡村“十大行动”。计划通过试点探索、总结提炼、全面推进三大步骤,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乡村文化振兴试验区。同时,深入开展“百千万”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500个省级、2500个市级、10000个县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村,通过实施文化乡村振兴,传承优秀巴蜀文化。

 

优化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供给

以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机制为抓手,建立健全由党政部门主要领导、相关部门参加,文化部门具体协调的工作机制,整合政府、社会及村民自主参与的多种文化资源,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服务效能。射洪市沱牌镇文化站建设坚持“一区多用、一室多用、宜合则并”的原则,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镇史光影走廊、党风廉政建设区、非遗展示区、文体排练场等9项免费服务场所串珠成链,建成建设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的文化综合体。通过活态、动态、业态的形式,打造文化“共享区”。文化综合体配备“文化管家”2名,采用“工作日+节假日”的方式,不间断地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非遗展厅通过展示沱牌镇底蕴浓厚的沱牌曲酒酿制工艺等传统文化,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建文体队伍42支,建成志愿服务队23支。组织机关干部、群众定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志愿服务遍地开花、文体活动有声有色。依托“目连救母”的孝德文化,建设孝德文化长廊、孝德文化广场,引导村民将传统孝德文化和新时代精神文明相结合。

 

焕发文明乡风新气象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自治、德治、法治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弘扬社会正气,培育具有巴蜀新气象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了四川省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郫都区战旗村建成综合文化服务站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每年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余场。战旗村每年开展文明户、读书之星、新乡贤的主题评选活动,倡导乡村文明;探索了“高校+支部+农户”机制,连续11年开展大学生进村入户、鼓励引导专家学者、在校大学生等群体投身农业农村成为“新乡贤”,以国学课堂、乡贤回归等共建耕读传家、诚信重礼、崇德向善、尚法守制良好风尚;通过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开展,形成了战旗“大地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成立战旗乡村振兴文化艺术团;修建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自建乡村十八坊,引入蜀绣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乡村十八坊、吕家院子等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以特色产业大厅主导的商业综合体,逐步形成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战旗村以土地改革为乡村振兴突破点,创新土地利用模式,通过集建入市等8种土地经营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乡村产业中,为乡村振兴开创新路。

 

打造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平台

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财政保障,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乡村文化事业,推进乡村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结合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把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促进群众文化活动自主化、常态化、民俗化、制度化,使群众文化活动永葆生机与活力。广汉市三水镇实施了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工程等一系列文化服务项目,并得到了群众的普遍好评;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开发了30余种文创产品;充分利用中国民航学院驻在地优势积极推动航空文创产业发展,现有体现广汉本地的航空文化产业特色文创企业2家,文创基地1个,产业园区3个。新都区三河村已建成占地600平方米综合文化中心,建成大地景观舞台等公共文化服务固定场所,建成了“微党校”等公共文化服务网点,通过免费提供文化活动场地,举办文化比赛,丰富文化产品。每年举办趣味农民运动会等体育文化活动;深入推进图书文化室、文化宣传长廊等免费开放工作,引进了24个文创项目。

 

延续文化遗产根脉

近年来,四川大力开展乡村文化遗产规划、挖掘、修复、保护、展示、利用工作,讲好乡村文化遗产故事,把保护文化遗产与保护乡村特色、文脉、根脉有机结合。对四川境内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认定体系,开创了乡村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新局面。遂宁安居区玉丰镇是明代著名女散曲家黄峨的故里,玉丰镇以打造黄峨文化品牌为核心,深挖文化资源,在黄峨古镇内建设镇综合文化站,站舍面积1200余平方米,总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一院两馆两室两中心”,为群众和游客提供多元化服务供给。2020年6月开放以来,接待省内外学习培训、调研考察团600余次,服务各地群众和游客10万余人次;大力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建有非遗传承馆,常年组织非遗传承培训4次以上,拥有省级非遗项目2项,大力传承省级非遗观音绣和灵广竹编。建有国家4A级景区黄峨古镇等多个文化旅游景点,现有关于黄峨古籍、美术藏品300余件,省级优秀旅游产品20余项。积极推进文农旅融合发展,已形成了集体验乡愁、休闲运动、生态康养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特色经济带。

 

扎实推动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四川积极开展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先行实践,以休闲旅游、美术创意、演出产业、手工工匠、数字文化等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激活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巴蜀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出现了大批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鲜活案例。平武县高村建设了耕读堂、乡贤馆等保护传统农村文化,建设了豆腐坊等体验项目,推进传统农业与旅游发展融合;升级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创新成立村级投资企业发展模式,推行现代企业治理与职业农民理念。射洪市广兴镇双江村建成占地2000余平方米,集接待、农产品展示、文创产品展示、多功能文化室,成立农、文、旅发展“联盟小组”,将党支部建在“联盟”上,建立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等5个党小组,吸纳35户有意向发展创新农业、文创产品、民宿餐饮、文体旅游的群众加入“联盟组织”;依托两江画廊项目建设,植入田园景观、农耕体验、美育研学等产业形态,打造网红游客集散地;投资2400万元建设花海项目,打造四季花海,预计年收入400万元。

 

推动四川乡村文化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作为文化强省的重要抓手,四川实施的文化振兴乡村“百千万”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文化振兴乡村的实践案例已是遍地星星之火。2021年,四川已首批授牌100个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村,形成了示范效应。引导文化资源优先向中心村镇聚集,推动设施资源综合利用,提升文化服务效能,有效促进新建制区域“村合人合心合”,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四川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中,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发挥群众在文化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营造良好乡村文化氛围,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活力。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根据资源禀赋、人文特征、地域特点,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文化振兴模式和经验。发挥首创精神,做好特色文章,建设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三是坚持点面结合、整体推进。遵循乡村发展实际,积极稳妥实施,以中心村镇为重点,强化点线面结合,构建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文化设施建到群众家门口,把文化活动送到群众身边,使农村群众就近就能获取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就近就便享受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保护、传承、弘扬优秀巴蜀文化注入新动能。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