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3年第1期

【工会先锋】雪域高原的牦牛种质“探宝人” 记“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甘孜州畜牧站畜牧师阿农呷

发布:2023/01/09 11:07  作者:本刊记者 黄世涛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如果你去过川西或者青藏高原的其他地方,一定会对牦牛有印象,就是蓝天白云下、辽阔草原上,远处黑色的斑点。然而,在阿农呷看来,并非“天下牦牛一般黑”,他眼里全是牦牛的门道。

 

致力于牦牛种业振兴

“我们常见的牦牛品种是九龙牦牛,这只是川西高原上众多牦牛品种中的一种。之所以普遍,是因为它是目前世界上已被发掘的牦牛品种中个头最大的一种——四五岁的成年牛就能够长到500公斤左右,很适合产肉。”提到牦牛品种,阿农呷如数家珍,他介绍道,同样生长在川西高原上的还有昌台牦牛、亚丁牦牛等,昌台牦牛抗病力和适应性比较强,牦牛乳干物质、蛋白质、脂肪、乳糖和矿物质含量较其他牛种高等。亚丁牦牛虽然个头不大,但是产奶量极大,比其他牦牛高出一倍……“掌握每个品种的性能,有助于我们发挥品种优势,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阿农呷告诉记者。

 

这些亚丁牦牛、昌台牦牛等新录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牦牛品种,正是由阿农呷这些高原上的畜牧工作者在恶劣自然条件下发掘牦牛种质资源所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种业振兴已列入国家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打好种业翻身仗,种质资源是基础。”阿农呷解释道,所谓种质资源发掘,是指通过资源调查和科学评估,查清种畜禽种质资源的家底,摸透品种的各种特性——这将为国家畜禽种业自主创新提供坚实的种质基础,也为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供给提供有力的种源支撑。

 

 阿农呷参加“科技下乡万里行”服务.jpg

阿农呷参加“科技下乡万里行”服务

 

 阿农呷测定牦牛品质2.jpg

阿农呷测定牦牛品质

 

阿农呷在“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中指导学员.jpg 

阿农呷在“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中指导学员

 

艰苦发掘牦牛种质资源

然而,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即便知晓新品种的存在,要完成品种发掘也非易事。阿农呷告诉记者,从工作程序上看,首先要对品种分布区域内畜禽数量进行调查统计,根据数量和表型形状确定其是否具有挖掘测定价值。对有测定价值的品种,首先要考察其生长的生态环境条件和数量分布情况。其次通过野外测定掌握品种的体尺、体重、生长发育、产奶性能、繁殖性能和产毛性能等,接着还要进行屠宰测定,掌握其产肉性能、屠宰率、净肉率等情况,通过奶成分和牛各部位肌肉取样分析,确定奶和肉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矿物质含量等情况。最后,再全面评估每一品种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形成整体的畜禽遗传资源报告上报省和国家。

 

这套看似简单的流程,往往要耗费数年甚至10年以上。阿农呷从2011年开始着手昌台牦牛的发掘工作,直到2018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才予以公布,共用了8年时间。而2016年“藏区牛羊遗传资源调查”开启的勒通绵羊、玛格绵羊和亚丁牦牛等新品种的发掘,直到2022年9月才完成,耗时6年。

 

高原上开展畜禽品种发掘工作除了耗时长久也十分艰苦,而且常常暗藏危险。开展牦牛的野外测定工作,往往一次就要到草原待上小半年,与牧民同吃住。测定牦牛的牧场大多在一些偏远地带,交通不便,有时只能租马骑过去——动辄要骑五六个小时。有一次,阿农呷骑的马被马蜂蜇到,突然狂躁不安,将阿农呷重重地摔到地上。“那次伤势很重,我连夜被送回康定,在病床上躺了整整一个月才基本痊愈。”阿农呷回忆道。

 

“牦牛冻精制作方法”的研究是阿农呷多年来开展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他介绍:“如果采用自然繁殖的方式,一头种公牛年配种能力仅15—20头母牛,如此一来养殖场需要养大量的种公牛,另一方面少数基因十分优良的种公牛所能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20世纪80年代末,阿农呷继续投入“九龙牦牛颗粒冻精制作方法”的研究,通过“颗粒冻精”这一技术,一头种公牛年配种量可达到上千头母牛。1995年前后,他又开始研究操作更加便捷、配怀率更高的“牦牛细管冻精制作方法”,让一头牦牛种公畜的优良基因得以充分利用。两项技术先后获得国家专利,并获相关成果证书。

 

让阿农呷颇为遗憾的是,这项研究成果因为种公牛调教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未能大面积推广。他告诉记者:“这类技术在其他畜禽品种繁殖中已成功使用,并产生良好效益,是现代畜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相信随着一些难题的攻克,最终会在牦牛繁殖中普遍推行。到那时,我们的牦牛品种的质量和养殖效益会大幅提升。”

 

一辈子投身“探宝”事业

在阿农呷看来,畜禽品种发掘工作要沉得下心、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1987年,20岁的阿农呷从甘孜州农牧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到甘孜州家畜改良站(即现在的甘孜州畜牧站)工作,转眼就过了35年。阿农呷完成了10余个地方品种的发掘,但他知道,这项事业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平常工作中他非常注重培养年轻人,有时候想到宁可进度慢一点,也要让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多实践,在教年轻人时,他似乎恨不得将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倾囊相授。阿农呷说:“我希望他们能尽快接过接力棒,投身到‘探宝’的事业中。”

 

“北极的专属物种是北极熊,南极特有的精灵是企鹅,作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也有自己的代表性珍贵物种,那就是牦牛——全世界95%以上的牦牛都生活在青藏高原。我们做好牦牛等高原畜禽的发掘,保护好牦牛的种质安全,开发好优良品种,让它创造更大效益,造福更多人,正是我们高原畜牧工作者的使命。”阿农呷说道(四川省总工会供图)

 

人物简介

阿农呷,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畜牧站正高级畜牧师。长期在高寒缺氧的川西牧区从事牦牛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先后挖掘出10余个地方牦牛、绵羊等品种,其中昌台牦牛、亚丁牦牛、勒通绵羊、玛格绵羊已成为国家畜禽遗产资源新品种。主研的“九龙牦牛颗粒冻精制作方法”和“牦牛细管冻精制作方法”先后获得国家专利。2022年,获得“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