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农村社区是承载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是政府与农村家庭、个人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是村民生活活动的场所。农村社区治理水平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质量。公共服务视角下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效能要增强农村社区承接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培育农村社区治理人才、强化社区工作人员工作能力。
[关键词] 乡村治理;社区治理;公共服务
[作者单位] 海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农村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农村群众的桥梁纽带,农村社区治理直接影响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关系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如何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加快构建科学治理体系,让农村居民共享基本公共服务成果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8.70%,同10年前相比上升5.44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有1.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3.50%。由于农村地区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家庭结构改变,加之自身经济水平和养老意识远不及城镇,农村地区的未备先老及未富先老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要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为核心,提高农村社区承接基本公共服务效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农村社区健康持续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区承接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一是政府干预导致农村社区决策能力不足。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该地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及人民的民主意识相对落后,加之村干部自身因素,乡镇政府与农村社区原有的平等关系也极易成为上下级关系。社区对于乡镇政府的经济依赖不断增强,为获得乡镇政府的支持,社区事务多由乡镇政府决断,这就影响了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乡镇政府的直接或间接干预不仅影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还不利于社区和村民和谐关系的发展,阻碍民主自治道路的建设和发展。二是社区群众参与自治能力不足。村民是农村社区治理的主体,是社区治理中的重要角色,社区村民参与治理的程度能够反映其自治的程度。然而由于社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较弱,对于村里的大小事务都不愿参与。另外则是因为农村社区的基层干部没有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深入听取村民意见,导致村民自治被边缘化。三是社会组织的参与和自治能力不足。国家鼓励社会多方合力共治基层社会,各类社会组织理应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但由于村民对社会组织的了解较少,社会组织难以在农村社区中开展工作,因此导致了社会组织难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农村社区经济发展落后,资金匮乏。一是因为资源难以整合导致农村地区产业发展落后。多数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经营方式粗放、分散,难以满足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条件,从而使产出效益低下,难以为社区治理提供资金保障。二是政府财力支持不足。由于各级财政都不同程度存在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无论是数量还是项目质量,政府给予农村社区治理的财力支持都十分有限,难以保障农村地区养老服务需求。三是资金来源单一且不稳定。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村民大多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但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而且农业容易受到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制约,有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同时,无论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还是机械化生产都需要有充足的劳动力,而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流失严重,这就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农村社区治理人才不足、水平低。一是服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由于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留下的多为老幼妇,这一群体的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村民的生活需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专业技能不足的社区工作人员难以协调村民多元的精神和物质需要的工作。从养老服务建设角度来看,农村社区的养老模式多为全托式养老照护为主,多集中在医疗保健服务方面,但基础设施及专业人员配备均不齐全,使用率也很低,农村老人的养老意识较为传统,多为居家养老,涉及精神慰藉方面的养老服务较少。二是村干部治理理念没有根本转变。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是政府包揽一切且主导所有的工作模式,而村干部只是充当了管理者角色,常把社区自治当作管理者的工作,为民服务意识不足,工作中多为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不利于社区自治工作的开展。
对策建议
——增强农村社区承接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一是理顺农村社区“两委”权责关系,避免过度干预。“两委”即村委会和村党支部,村委会与党支部是两个平行的基础组织,村委会负责工作执行,深入到群众当中听取群众意见,并向上级进行反馈;村党支部则是负责领导和监督工作,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引领者。明确“两委”的权责关系才能共同推进农村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二是积极鼓励村民参与到农村社区治理中。村委会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农村社区自治的优势,潜移默化地提升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到大小事务中来。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农村社区信息应公开透明,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使其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且应及时处理。培养村民良好的民主参与感有利于提升村民参与农村社区自治的能力。三是协调统筹多方力量,引导形成多元治理格局。农村社区治理工作复杂且琐碎,应多主体合力开展。要明确政府职责,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完善农村社区自治结构体系;要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农村社区治理中,充分利用社会组织的优势和特长,整合资源构建共建共享农村社区治理的新格局。
——持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社区集体经济。良好的经济基础是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工作的关键,农村社区资金不能仅依靠财政支撑,更应该根据农村社区本地特色发展适合的产业经济,转变仅靠农业种植发展的经济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延伸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发动广大村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全体村民共同发展经济。要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带动本地村民发展经济。二是农村社区治理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在中央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中将农村治理专项资金纳入经常性预算,并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农村治理专项资金的支出比例,保障农村社区治理资金基本需求。特别是在养老服务方面,财政资金可用于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老人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管理及服务费用。或者将资金用于人员和技术的支持,帮助农村经济转型发展。三是整合其他社会资源,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引导其他社会组织或是企业投资参与到农村社区治理中,为农村社区治理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培育农村社区治理人才,提升社区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一是加强农村干部业务技能培养,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农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理念是体现农村社区治理水平的关键,农村社区干部应积极转变治理理念,要深入到村民中积极主动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听取意见和建议,将管理转变为服务,把工作落实好。二是定期对农村干部展开业务培训,对其业务能力进行考核,以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干部的管理水平,改进在治理工作中的不足。三是因地取“才”,鼓励农村优秀大学毕业生返乡建设农村,吸纳本村中的优秀年轻人才参与到农村社区治理中,为家乡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外还可以通过人才引进,吸纳优秀人才下乡参与治理。四是充分发挥农村老人的余热。老一辈村民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有着丰富的经历和经验,要鼓励有能力的老人加入到治理队伍中,推动农村社区治理。此外,还可以借助“时间银行”这一项目,鼓励社会有识之士加入志愿者队伍,以时间换服务、以服务换服务,将志愿服务时长转化为自身及家庭所需的服务。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