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4年第6期

【专家智库】高县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2024/06/05 15:14  作者:王金玉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4年6月  阅读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高县作为乌蒙山区传统农业大县,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中,必须练就乡村建设的“和美”之功, 探索由“美丽” 迈向“和美”的路径。

 

高县龙旺村建设和美乡村面临的问题

 

龙旺村作为高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所面临的产业结构单一、乡村治理松散、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在全县乡村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不显。一是产业布局分散。龙旺村受地形地貌限制,蚕桑、水稻、玉米、大豆等产业零星分布、小而分散,集中连片的规模效应没有发挥出来。二是产业管理粗放。茶叶精细化程度不高,整形连片标准化程度较低,没有达到较好的引领示范效应,村民对村上产业发展的思路、规划等情况不了解,参与积极性不够高。三是产业融合不足。该村产业仍停留在一产阶段,比如茶叶鲜叶采摘后,以收购商转卖方式外销,没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产业附加值不高。

 

生态宜居生活空间品质不高。一是耕地流出严重。截至目前,龙旺村共流出耕地298.23亩,可以整改耕地仅86.63亩。二是建设用地空置。用地浪费、无效投入的现象依旧存在。以龙旺小学为例,该校已与趱滩中心校合并,原龙旺小学校舍空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过近年来脱贫攻坚建设的持续投入,该村基础设施逐渐改善,但农房风貌、公路加宽、集中供水、农村改厕、绿化美化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

 

乡风文明示范引领成效不佳。一是本土文化建设不深。对白云寺、闵家庄园等本地文化的挖掘不够,目前白云寺仅有山门,庙宇早已损毁,闵家庄园也仅存几间破损房屋。二是人文潜力挖掘不充分。龙旺村缺乏可观的遗址、可读的文字、可听的故事,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三是乡风文明引领不明显。该村“大操大办”现象时有发生,“村规民约”仅仅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崇德尚礼、遵纪守法的氛围还未真正形成。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一是盈利渠道不宽。龙旺村集体公司主要依靠以闲置、经营性资产租赁和财政投资利益联结资产固定分红收益为主,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模式单一。二是产业不强。该村主要产业限于黄金芽等茶产业领域,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受阻。三是示范带动不足。茶产业缺乏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还不够成熟,现有经营主体与群众利益联结不紧密。

 

人力资源开发挖掘力度不大。一是村级力量不足。龙旺村应配干部5人,目前实配4人,尚缺综合专干1名。二是人口流失严重。龙旺村7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主要是妇女、儿童、老人,回引返乡人员创业、引领本村发展的成效不明显。三是人才储备欠缺。该村对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的吸引力不足,缺乏治理、服务、科技等方面人才,导致该村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

 

高县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路径建议

 

聚焦“三个优化”,构建“产业兴旺”和美乡村。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利用高县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分类编制产业专项规划,优化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品牌、优质产业,加快形成“一村一品”或“一村一特”的产业发展布局。以龙旺村为例,依托本村茶叶产业基础,改善茶叶生产条件,着力解决茶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值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等问题,提升茶叶品牌效应,促进全村茶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二是优化产业培育路径。持续培育高县以茶叶、蚕桑、林竹、粮油为主和以生猪、水产为补充的4+2”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引导和鼓励各村精心培育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有机产品,比如“早白尖茶”“凯华丝绸”“羊田粉条”“沙河柠檬”“前锋樱桃”等一批高县土特产。完善“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机制,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和效益,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三是优化三产联动。引导各村发挥本地特色资源优势,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餐饮民宿、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促进农村资源聚集,打造一二三产联动、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要根据乡村地域特征、文化特点、产业基础等因素,采取差异化发展思路,集中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不同类型(如传统农耕型、生态景观型、教育科普型、精品民宿型)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注重“三个提升”,构建“生态康养”和美乡村。一是提升规划质量。对标“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厘清发展导向与底线约束之间关系,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大承载空间。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秉持“和而不同”理念,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优化重置各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补齐短板、精准配置。在具备条件的重点村,采取现代农业园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三区同建”做法,从多个维度打造提升高县的山水美景和田园风光。

 

二是提升村居风貌。按照“带图报建、依规审批、按图施工、照图验收”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提升村庄风貌。以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整治、农村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突出农房风貌管控、乡村环境整治、绿化美化管护,改善乡村公共环境,全面提升乡村整体风貌,让群众“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碧水、记得住乡愁”。

 

三是提升治理能力。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模式,健全镇、村、组网格治理体系,完善村庄长效治理机制。围绕庭院绿化美化、公共空间管护等方面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完善以道路管护、设施维护、水体保护、绿化养护为主的长效管理机制,因地制宜抓好“宜居乡村”“和美乡村”创建工作。推行“山湾长”微网格治理模式,擦亮村级民事代办、便民“小骑手”等本土治理品牌,采取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引导村民全程参与建设“生态宜居、景美人和”的善治乡村。

 

抓实“三个文化”,构建“文明淳朴”和美乡村。一是深挖文化内涵。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深度挖掘乡风民俗内涵,创办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艺术节,构建“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的多样性产业格局。如,龙旺村可围绕闵家大院遗址、白云寺佛教古寺遗址,打造特色“风景点”,展现传统村落文化。在进行乡村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深度融入“乡、土、人、情”于品牌理念之中,让产品“讲出”乡村特有的故事。如,依托庆符镇小靖村开发的“丝路全席”,深挖高县13个镇的13道特色美食文化,打造丝路文化盛宴。

 

二是丰富文化活动。根据乡村地势特点、环境特征,组织乡村婚俗、乡村耕织、乡村喂养等具有乡土特色气息的文化活动,如依托“七夕节”将复兴镇七仙湖的僰道婚俗文化与观光、体验、餐饮等有机融合。在有条件的乡村举办乡土特色文化主题展览,生动反映高县农耕、茶桑、红色、餐饮等文化的特色和历史,如在“蜀山茶海”的公益村、“蜀南桑海”的人民村,高标准打造茶桑文化展示馆。举办各类特色乡村文化节庆活动,如高县土火锅节、沙河豆腐节、胜天李花节等,包装和推出一批本土特色文化产品。

 

三是强化文化引领。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托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各村道德讲堂、“村村响”等宣传阵地,完善移风易俗的约束性措施和奖惩机制,破除陈规陋习,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风家教的重要作用。招揽乡村中有德行、有才能的乡绅人士以及对乡村文化有强烈认同感的社会精英,成立乡村农民文化理事会、文化保护协会或乡贤理事会,充分发挥他们在道德和文化引领方面的作用。

 

强化“三个主体”,构建“共同富裕”和美乡村。一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推进“大带小”“主带副”“企带社”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雁阵”模式,实现高县“4+2”特色优势产业均有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如依托早白尖茶业、新丝路公司、腾耀食品等龙头“链主”示范带动,引领茶叶、蚕桑、粮油等全产业链发展。加大对有基础、有特色、成长性好的农业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引导各村及企业用好专项资金和关键技术,培育壮大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打破村级界限,突出连片规模发展,通过“飞地建设”“产业联盟”等形式,建立以强带弱、结对发展机制,促进与农业园区、工业集中区、乡村旅游充分融合。鼓励和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运用市场机制,因地制宜推进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试点,推广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提高农产品的效益和附加值。

 

三是发展专业合作社。建立新型为农服务平台,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选择基础较好的部分村,开展深化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示范点建设,区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状况,采取分级分类管理服务。围绕高县现代农业4+2”特色优势产业,鼓励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联合发展,重点培育扶持一批产业融合发展好、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专业合作社。

 

突出“三个精心”,构建“活力绽放”和美乡村。一是精心育强村级队伍。健全村党组织书记考核激励和优胜劣汰机制,把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的组长、致富带头人、新型农业经合组织负责人、返乡创业青年、复员退伍军人等愿意扎根基层的优秀青年列入后备干部范围,科学制定培养计划,采取顶岗锻炼的方式,安排到重点工作岗位实践锻炼,着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二是精心选育农技骨干。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实施“人才跨村,共育共用”机制,加强在乡人才培养,注重本土人才回引,推动优秀人才入乡,精准培育一批电商名人、技能名工和田园名农,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对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军人才的培育,完善村集体经济人才激励机制,打造一支“懂经济、会经营、懂技术、有情怀”的经营管理团队。

 

三是精心服务返乡人才。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整合财政资金支持,努力提供各类配套服务,提升服务层次,完善服务机制,建立起一系列具有人文关怀的激励留人制度。优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环境,改善乡村人才工作与生活条件,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投身和美乡村建设,组建一批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三农”人才队伍,让各类人才引得进、育得强、留得住、用得好。(本文作者王金玉系中共高县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关注官网微信